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之声
媒体
环境
蒙古语
广播
媒介
电视
总台
民族
道日娜
2022.12研学思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予了传统媒体巨大冲击,促使主流媒体开始探索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作为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节目载体,蒙古语广播节目 民族之声 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中积极尝试、开拓进取,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创新开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果。一、民族之声 节目的历史由来与演变发展1.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召开重要新闻工作会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加了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的广播频率。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正式开播;同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正式开播;此后,朝鲜语、维吾尔语、壮语等民族语的广播节目依次开播。由此,党的声音、新中国的声音,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各民族语言越过千山万水,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归属感,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短暂停播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精简机构决定停止民族语言的广播。这一次短暂的停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多次民族会议上,多位代表都提出恢复民族语言广播的请求,可见民族语言广播已在少数民族同胞中具有广泛影响力与感染力。此后,周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恢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民族语言节目,并且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设立记者站,将更多、更准确、更贴近少数民族同胞的信息以广播的方式传播。3.快速发展2000年之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中央广播电视台民族语言节目的播出时长延长一倍,从原来的每日2小时增加为每日4小时。从2004年元旦起,民族之声 节目正式播出,包含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五种民族语言。毋庸置疑,民族之声 节目在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促进民族安定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4.冲击与转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蓬勃发展,民族之声节目也受到了新媒介技术的冲击,流失了部分受众。面对这种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民族之声 节目主动拥抱新媒体,成立网站、建立多维新媒体矩阵,在内容生产和传播途径扩展方面都做出了媒介融合的积极尝试。以蒙古语广播为例,目前已覆盖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通过受众调研与内容创新,巩固了已有受众群体,开拓了新的受众市场。蒙古语广播节目每日播出7小时,节目内容涵盖国家大政方针、重要社会新闻、文学文艺鉴赏、生活常识妙招等,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不可缺少的伴随式媒介。二、全媒体时代蒙古语广播节目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2022年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发展壮大的第82年,全媒体环境下蒙古语广播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民族之声 为例道日娜【摘要】当下我国主流媒体正经历着深度融合与转型,在全媒体语境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民族之声 为代表的蒙古语广播节目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利用传统媒体在体制机制、媒介技术、人才队伍上的显著优势,实现了内容生产、平台分发、用户互动全流程的媒体融合,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试图从 民族之声 节目发展切入,探析蒙古语广播媒介在如火如荼的媒介融合实践中的思路与策略。【关键词】民族之声 媒介融合全媒体542022.12研学思辨广播事业始终在党的宣传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更是在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中作出很大贡献。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传播格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导的单向传播已被互联网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双向传播所取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以蒙古语广播节目为代表的民族语言广播节目需要重新进行内容定位,促进节目IP的自我完善,提高受众关注度与信任感,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全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1.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声音作为广播的主要内容与核心元素,具有更贴近受众、富有感染力、接收门槛低、受时空条件限制小等鲜明媒介优势。“由于广播的听众看不到广播主持人,只能通过音色、情感等可直接感知的要素形成自己的想象或联想来形成主持人形象”,也就是广播主持人的音色、音调、情感等要素都会影响受众的媒介体验与接受程度,因此纵使媒介革命不断深化,广播也不会被新媒介所取代,它始终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民族之声 自播出以来,一直积极向国内外蒙古语受众宣传国家政策、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主旋律,发挥了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独特优势与强大影响力。在全媒体语境中,民族之声 更是一方面不断根据受众需求,丰富节目内容,报道内蒙古民族新时代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一方面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信息,以蒙古语进行精准传播。民族之声 的成功离不开党中央的支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时代潮流之下,以中央广播电视台 民族之声 为代表的蒙古语广播节目应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宣传媒介与传播渠道,继续发挥好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使命与担当。2.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文艺传播始终是党的宣传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民族之声 蒙古语广播节目自开办以来一直用悠扬动听的民族语言向国内外蒙古族受众传播民族传统的文化、文艺、民俗、风俗,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优势。不仅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蒙古语节目,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地方媒体也积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内蒙古频道推出了格斯尔英雄 儿童广播剧、科尔沁杯 蒙古语曲艺大赛、母语行 采访报道活动等一系列展现与传播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节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蒙古语节目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媒介形态,以符合蒙古族同胞当下媒介偏好的传播方式,继承和发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媒介“文库储存”的作用。蒙古语广播节目可以发挥声音内容的记录功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数字平台。3.丰富少数民族同胞文化生活当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同胞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以 民族之声 为代表的蒙古语广播节目不仅提供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也为蒙古族同胞提供了丰富的文娱资源。不得不承认,我国蒙古族聚居区域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转型发展和文化融合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蒙古语广播节目在传递经济、文化前沿信息上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蒙古语广播节目如何融合新媒体优势,不断扩大听众队伍,制作既能吸引听众关注又兼备社会意义的广播节目是亟待思考的问题。蒙古语广播节目能针对特定受众群体,提供具有文化传播、寓教于乐功能的服务。在广播节目不断细分化、专业化的过程中,蒙古语广播节目需在现有的扎实的根基上,继续丰富文化板块节目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要通过优质节目树立节目的品牌形象,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为听众提供展示自身才艺的平台。三、对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媒介融合实践推进的现实客观需要。蒙古语广播节目作为党和国家对广大蒙古族同胞的重要传声筒,更要思考如何建设好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及自身在这一有机整体中的位置与角色,从而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底层逻辑:构建系统性思维在互联网主导的数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下的传播格局、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552022.12研学思辨特点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奠定了底层逻辑。由此,构建以内容为基础、以技术为依托、以创新为持续动力的融合发展、多维立体的传播体系,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项系统性的重要工程,需要我们用系统性思维来接续推进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本文所探讨的蒙古语广播节目是全媒体传播有机整体中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媒介融合发展实践也需要用联系的、相互的、整体的系统性思维来指导。一部分学者认为系统性思维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把研究对象视作“各个要素以一定的客观联系组合构成的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统一性的有机整体,突出系统的各个元素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总体特征和整体特性”。这与互联网的核心逻辑与发展趋势趋于一致,在设想的web3.0时代中,“互联网+”的模式可以将客观世界的物体通过顶层设计的数字技术实现彼此连接。揆诸全媒体传播实践,系统性思维指导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应具有结构性与层次性,不仅仅局限于媒介种类上的“全”,更应该追求实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2.生产机制:构建多元化采集与分发渠道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媒介传播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核心驱动,传统媒体必须及时转变内容生产与运营的体制机制,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所阐释的蒙古语广播节目作为传统媒体节目的一部分,需要紧跟媒介融合转型发展的趋势,从内容生产机制、分发渠道、技术手段等方面着手推进自身的升级发展。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已形成一套成体系的、高效运作的完整流程,为国内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随着AR(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虚拟动画技术、平台分发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等多维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两微一端、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场等多样态的传播形式。蒙古语广播节目可以借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模式与“百端千室一后台”的内容分发模式,通过构建内部内容分享平台,实现内容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共享。尤其可以发挥蒙古语的独特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划,结合全媒体的多元呈现方式进行内容制作,再通过全面分发、实时滚动的方式使节目内容达到最佳传播效果。3.持续发展:培养融合型蒙古语人才人才始终是新闻传播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尤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具有采、编、播能力的全能型“全媒体”人才成为时代之需。尤其是蒙古语广播节目不仅涉及新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又涉及蒙古语翻译、播音上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因此在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上不能再以单一的视角来衡量。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更应从时代、社会、党和国家的需求出发,以宏观整体的、不断创新的眼光来培养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2020年6月出台的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全媒体人才是推进我国媒介融合持续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策划、采访、新闻写作、拍摄、录制剪辑、设计、动画、大数据等能力都已成为主流媒体与互联网机构招聘人才的共同考量标准。除此之外,由于蒙古语广播节目语言与蒙古语日常口语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还需要关注主持人的语言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保证能够更准确、更恰当地传播广播内容。四、结语总体而言,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媒体语境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播格局与传播样态。在媒介融合走向纵深的新阶段,以 民族之声 为代表的蒙古语广播媒介积极寻求转型与创新,不断丰富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拓宽内容分发渠道与听众交互路径,以开阔的视野面向国内外蒙古语受众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蒙古语广播媒介的实践为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传统媒体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发。(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参考文献】1郭全中.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融合”思路及实施关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9):1-7.2许鑫.从第一次藏语广播到 民族之声 J.中国民族,2009(Z1):90-9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3).4刘东,荆蕙兰.新时代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J.理论导刊,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