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效能_刘胜尧.pdf
下载文档

ID:2326901

大小:1.4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方位 提升 科技 创新 组织 体系 效能 刘胜尧
88战略管理MANAGEMENT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效能文/刘胜尧坚持“创新引领企业未来,技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推动企业数智转型升级,在核心领域全面加快原始创新,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尽管打造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但在不少施工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依旧明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旧突出。面对“卡脖子”技术掣肘的困境,建筑施工企业唯有紧跟国家战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布局关键领域,研发核心技术,培育人才高地,才能把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建设发展优势。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也存在许多短板,很多问题成因盘根错节,防范化解难度不小,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体系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作为传统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存在大量同质化、低端化、粗放式的施工组织管理形式,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薄弱。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施工企业虽然守住了“发展存量”,却忽视了做强做优的“创新增量”,对科技引领企业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力度仍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还不充分。工作管理模式相对被动。面对科技创新的“卡脖子”难题,企业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即生产一线根据工程难点、重点提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应用类科技研究需求,课题的产生是被动的,没有根据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要来开展工作。从纵向来看,企业科技资源分散,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大部分工程公司的技术分中心和专业研究室并未实质性参与科研活动;从横向来看,各平台的研究能力不强、工作不实,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少,导致科研成果水平不高,不能形成拳头产品参与高端市场竞争。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薄弱。建筑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但市场化人才机制尚未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有待加强,企业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领军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科技创新带头人较为匮乏,后备力量“青黄不接”,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亟待加强。创新文化氛围尚不浓厚。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已经开始向纵深推进,但是对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却存在“断档脱节”现象。科技创新工作氛围还不浓厚,尚未形成“全员参与、万众创新”的工作局面,创新文化建设仍需加大力度,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发挥不充分,导致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不同步,无法将科技创新成果即时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总体思路中铁六局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照“围绕一条主线、聚焦六大目标、实现八个突破”的总体战略,坚持“创新引2023.02 施工企业管理 89领企业未来,技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推动企业数智转型升级,在核心领域全面加快原始创新,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坚持谋划长远与把握当前相结合。企业科技创新规划既要立足当下找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图发展。结合中铁六局“十四五”战略对当前企业的科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将城市建设、运维管理等领域作为当前市场拓展的科技需求,做好科技创新远期规划;同时积极推进传统专业与新业务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战略引领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企业生存的问题,其次是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放在首位,又要紧扣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瞄准企业战略方向,积极进入、占领行业技术前沿,引导行业发展。坚持夯实基础与引领高端相结合。深化传统专业领域,关注传统施工工艺再创新,进一步夯实科技基础,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科技与传统专业的融合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随着各项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技术之间相互依存性的不断增强,企业单打独斗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越来越难以实现,必须要依靠和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以及跨行业跨领域间企业合作,形成共同研发、开放合作的技术创新大格局。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采用新设计理念+新技术(工艺)研发+新材料研发+新设备研发等全产业链联合研发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十四五”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中铁六局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实践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新路径,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建强管理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就是要解决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体系建设方面,中铁六局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总工程师组织推动、科技系统具体负责、其他系统共同参与、全局上下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以集团公司为龙头、子分公司为主体、工程项目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以目标为导向,统筹规划研究内容,通过整合创新资源,逐步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进一步优化配置优势资源。集团公司层面,重在战略性前沿90战略管理MANAGEMENT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应用;子分公司层面,重在产业高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工程项目层面,重在实用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推广。在制度建设方面,中铁六局修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实用技术创新大赛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制定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专家管理办法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锚定关键领域,为科技创新工作谋篇布局。关键领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中铁六局紧跟建筑业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以市场和现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关键核心领域、基础薄弱环节,在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科技创新工作步伐。锚定前沿引领技术,围绕主营业务,聚焦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前沿引领技术和新兴领域技术,重点研究涉铁上跨下穿技术、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建造技术、既有无砟轨道维护更新技术、大跨度斜拉桥技术、超大型桥梁深水基础关键技术、大直径盾构、TBM隧道修建技术、站场改造成套设备技术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锚定产业高新技术,主动适应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转移趋势,围绕建筑业技术发展,面向工程应用和市场竞争,积极向高盈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延伸,重点在轨道交通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工程装备、四电技术、房建工程及钢结构、信息技术、运维及保障技术等领域进行引进吸收再创新,研发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重大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锚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建造方式迈向现代化发展路径,聚焦技术链前端具有共性特征的关键技术,推动主营业务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等深度融合,着力实施绿色化、装配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在建筑工业化、BIM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建造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聚焦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快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中铁六局大力创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平台,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创新工作室之间沟通交流、互助合作、成果共享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创新工作室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及时推广和转化应用,实现创新创效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中铁六局拥有省级技术中心7个,位列中国中铁前列;挂牌成立30个集团公司级“创新工作室”,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持续增强;集团公司检测中心资质认定参数增加至1322个,连续获得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A级。工程测量数据化、可视化稳步提升,成功将奥维地图导航技术应用于现场测量工作,集团公司测量资质晋升为甲级。一系列高精尖施工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大直径土压盾构施工领域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坚持以人为本,为科技创新培育人才高地。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中铁六局高度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满足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专家人才管理体系,出台了进一步发挥专家作用的实施意见,从建立专家工作长效机制、专家评审机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加快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步伐,打通专家型科技人才晋升渠道,优化专家分组和专业构成,加快打造核心领域高端专家人才团队和梯队,进一步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针对科技创新的核心关键领域,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有效管理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信息化、智能化等较弱专业方面的急需高端科技人才,带动并培养后备骨干;另一方面,让部分骨干参与到股份公司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合作科研院校进行委托培养,加快科技人才的成长步伐。加快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分级选拔、阶梯培养的发展机制,依托集团公司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和集团公司立项科研课题,让一部分有技术潜力、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后备技术专家参与课题研发,通过课题研发过程中会议讨论、现场实操、课题编写等多个环节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提高技术能力,并辅以课题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后备人才的科研技术水平,着力培养有较强声誉的专家人才,并逐步形成多层次递进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者系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本栏目主持人:吴 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