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东北
边疆
危机
梁启超
民族主义
思想
建构
王玢
收稿日期:2022-03-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罗斯帝国外交政策研究”(20BSS06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玢(198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研究;陈光(198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22 年第 5 期(总第 190 期)民族历史与边疆学清末东北边疆危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建构王 玢,陈 光(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摘 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享有“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第一人”美誉。中国民族主义是在清末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中国领土边疆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诞生的。东北边疆危机伊始,国内还少有人能够理解主权、领土这样的现代概念。反观梁启超能够较早认识到东北边疆危机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妄图独占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染指中国东北、日俄战争,以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领土的觊觎,梁启超逐步提出以维护现有东北边疆疆域、收复丧失领土为目的,以加强对东北地区控制,东北地区能够达成自治、自强、发展为目标的民族国家领土战略。了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中对东北边疆危机的认识、对边疆领土问题的重视、加强边疆领土开发构想也是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关 键 词:梁启超;东北边疆危机;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K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22)05-0120-07 民族主义(nationalism)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从出现之时就与领土、族群等概念紧密联系。里亚格林菲尔德研究认为,在 17 世纪初,英格兰地区就出现了民族认同意识,英格兰地区的居民开始组成“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实体参与政治进程13。世界 进 入 近 代 历 史 阶 段 后,“民 族 疆土”2序言概念的产生,标志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来临。民族主义与欧洲近代各民族国家二者相互作用,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加速了欧洲国家近代化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成果的扩散。反观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国,自 19 世纪中叶开始,自诩天朝上国的清帝国被西方列强裹挟进入近代化之后,西方列强凭借其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取得的优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西方思想也以各种途径引入中国。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贤们通过对西方思潮的揭示、分析、批判、吸收,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对中国进行社会改革提供了多种规划愿景。中国知识界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抵抗西方列强、弥合国内社会矛盾等主题下,民族主义成为中国各种近代思想家的重叠共识,民族主义的各种原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直接改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结构。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进程中重要的思想家,其民族主义思想伴随中国东北地区屡遭列强侵扰、列强侵略扩张势力逐渐在华扩大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思想内涵。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争夺东北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萌芽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范围扩张到中国东北地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因败于日本而同意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的举动,进一步让西方看到清廷的羸弱、对边疆领021DOI:10.16415/ki.23-1021/c.2022.05.003土控制的无力,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蚕食东北的野心。为了应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廷官僚力求利用欧洲强国不愿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心理,希望俄国出面制衡日本,减缓日本入侵。李鸿章等官僚奏请清廷采取联俄的外交政策。张之洞在署江督张之洞今日救急要策莫如与俄立密约以结强援片一文中,列举了联俄的必要性:“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而于今日中日情势为尤切。”21896 年 6 月,俄国利用清廷“联俄抵日”的心理,胁迫清廷签订中俄密约,企图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铁路,要求清廷对俄国兵船开放东北港口。俄国未经清廷同意,强行占用了大连、旅顺港。德国侵略势力也趁机进驻胶州湾,随之德国势力入侵整个山东半岛。由此掀起的第二次瓜分狂潮不仅损害了中国领土完整,也在思想层面强烈刺激了中国知识界。1896 年,梁启超等维新派利用创办时务报发出自己变法图存的政治主张,并成为清廷部分官僚的共识。1897 年,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湖南督学江标邀请,赴湘担任时务学堂教习。在时务学堂担任教习时期,梁启超切身感受到西方列强通过修筑铁路等方式对湖南、四川等中国内陆地区的渗透、控制,目睹湖南等地以“保路”斗争为代表的民族斗争,渐进形成了变法救国、改造中国的初期民族主义思想理论,并提出了阻止列强入侵、中国自我改革的途径:(一)通过地方自治、自立保存中国民族火种,推动中国的自强。这种“亡国保种”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川、湘保路护路运动中。谭嗣同看到列强从东南沿海逐步侵蚀腹地,提出思亡国之后,保湖南独立的想法3。梁启超在谭嗣同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国家已到危局,再不图谋筹措,数年之后,所守之土,不为台湾之献,即为胶州之夺4。(二)联合日本,抵御俄国。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与觊觎中国东北已久的俄国利益发生了碰撞。1898 年,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侵略,要求清政府签订新约,准备抢占旅顺、大连港。梁启超认为,俄国对中国领土的欲望更强烈,且自雅克萨之战后,俄国一直觊觎中国东北地区,一旦满足俄国的侵略要求,引发的局面必然是“诸国接踵而至,边疆立即危亡”。梁启超提出抵御俄国的策略:“上焉拒俄以联英日,次焉求公保以绝俄交。”梁启超相信俄国抢占旅顺大连,必然引起英国、日本不满。尤其是三国干涉还辽,俄日已经交恶,俄国再扩张势力范围,必然进一步损害日本利益。趁俄国行径引起各国不满,应该先除俄国这个首恶。尤其日本深受中国儒家等传统思想影响,一定懂得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的道理,中国日本如果能联手,一定能抵挡住西方的坚船利炮。剖析梁启超早年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其来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中心论”。从先秦古籍禹贡山海经周礼中都是以“中国”为中心记录的事件,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这种“中国中心论”发展为以文化差异和距离政治中心的远近来区别异族。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地区与欧美文化圈是严格区分的。日本等亚洲国家长久以来,一直被中国文化圈囊括,中国日本之间的差异远小于东西方的差异,日本在文化血缘上必然亲近中国。二是康有为的变法理论。1890 年,梁启超通过陈通甫拜师康有为学习西学和史学。康有为的“进化历史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直接成为梁启超早年民族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之一。康有为“君民合治,满汉不分”的边疆民族思想,不仅成为梁启超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础,而且还成为梁启超对外宣传的主要口号。1893 年,梁启超赴广东宣讲,就大讲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公羊学说,俨然是康有为思想的代言人5。三是严复译著的赫胥黎、达尔文等著作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严复将斯宾塞等人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改造为民族主义的达尔文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集体的提高才能让中国摆脱困境6。四是黄遵宪引进的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民主”思想。黄遵宪于 18771882 年间,作为清廷外交人员出访日本,将自己目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情况,包括日本社会盛行的“民权”思想汇编成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书。黄氏著作中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西方政治主张等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其于今日之事,若烛照而数计也”7。从梁启超解决东北边疆问题的办法,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梁启超所代表的清末知识分子民族思想的特点:一是多数人头脑中没有形成近代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虽然痛陈东北、西北被侵占的危害,但仍将清廷内地 18 个行省作为核心利益。仍对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民族”“种族”的概念模糊。梁启超将中国121民族历史分为三大阶段:第一时段是“自皇帝以迄秦之一统”。中国民族和汉族族群的概念是等同的,除汉族之外,其他民族是“外族”。第二时段是“秦一统后至乾隆末年”,中国民族和亚洲其他民族趋向合而为一。梁启超认为,这一历史时期是亚洲地区种族向大民族演进。第三时段“乾隆末年至今”。除亚洲外其他地区居民统称为“外族”8。基于这种认识,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等清末知识分子认为日本是可以联合、学习的对象。而企图在增加通商口岸、扩大特殊权益的欧美各国才是真正需要提防的“外族”。笔者认为,梁启超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中仍存在真知灼见:第一,欧美列强绝不会给中国留有自立自强的时间,割地求一息安宁都不得。割地求和只会让国家分裂,自立自强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在得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梁启超就断言:“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第二,梁启超任职湖南时务学堂后,就在学堂上积极宣传平等民权、族类思想。说明梁启超作为一名近代民族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在严重的边疆危机背景下,共通的文化共鸣、共同的民族利益是保全整个民族国家的前提。二、日俄战争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初步形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初六,清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止维新改革,随即清廷搜捕维新人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初七,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日本驻华外交官大隈重信、林权助的安排下,通过日本驻天津使馆掩护,搭载日本军舰逃往日本。从此梁启超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流亡生活。梁启超抵达日本之前,都是通过海国图志日本国志等书籍或是接触康有为、黄遵宪等人获取的有关日本明治维新、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踏上异国土地后,通过日本这一窗口,梁启超切身感受到过去所知的民族思想非常肤浅,正是在流亡日本后,目睹日本政府不断扩大侵略中国东北、独占中国的野心,梁启超结合自己见闻,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自日本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后,逐步在东亚地区实施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这与俄国的远东政策产生矛盾,并进一步激化。遂在19041905 年,日俄双方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爆发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爆发期间,梁启超亲身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彻底改变了对民族主义的认知。1904 年 2 月,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通过偷袭方式进攻俄国驻扎在旅顺、大连等地的军港。随后日本封锁、接手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港口设施,日本军队由中国辽东半岛登陆,迅速攻占中国东北辽阳、金州、大连等地的俄国驻军基地。日本丝毫不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引起了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深刻思考。梁启超认为,日本的军事行为,绝不是日本政府所谓的为中国“缉盗”,而是“盗入他室,盗固罪矣”。且在日俄谈判期间,日本政府一再宣布无占领中国东北意图的承诺,简直就是在愚弄清廷。梁启超还从多种途径观察到日本政府支持德政治活动家有贺长雄等人宣扬的“亚洲门罗主义”的真正意图,就是打着维护亚洲人利益的旗号在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此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改变。第一方面,实现了民族主义思想主旨由“种族”向“民族”的跨越。在俄国谋取旅顺、大连港时,梁氏曾提出,当下虽然不敌白种人,但将来必然有战胜白种人的可能。梁启超主张国内方面需要满汉融合、变法改良。对外方面要积极谋求黄种人、亚洲联合,尤其是联合日本人来对抗西方入侵。东渡日本初期,流亡的维新人士曾极力争取日本政府帮助,希望引入外援来干涉清廷,达到恢复光绪帝统治的愿望。梁启超甚至在1898 年 12 月 23 日创办清议报撰写创刊四大宗旨时,就希望“交通“中日”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9。等到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梁启超逐步认识到整合国家,才能抵抗外辱,主张把中国境内各民族整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同体。日俄战争逐渐白热化后,梁氏已经清晰察觉到日本以朝鲜为跳板,鲸吞中国东北的企图。日俄战争中黄海海战爆发后,梁启超提出要保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在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东北时期,梁启超倡导建立“民族主义国家”。“今日欲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