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
下载文档

ID:23262

大小:132KB

页数:11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基础 达标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109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1分)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烟榻(tà)  锱铢(zī)   流弊(bì)  箭镞(zú) B.辞藻(zào) 蕴藉(yùn) 斟酌(zhēn) 轻鸢(yuān) C.精髓(suǐ) 腼腆(diǎn) 哺育(bǔ) 岑寂(cén) D.褒贬(bāo) 蹊跷(xī) 尺牍(dú) 遴选(lín) 答案 A 解析 B.“藻”读zǎo。C.“腆”读tiǎn。D.“蹊”读qī。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    通常不很好。 ②你如果    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③敏感而有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A.含义 随意 教养 B.含意 随便 教养 C.含义 随便 修养 D.含意 随意 修养 答案 C 解析 ①含义:(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多指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句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故用“含义”。②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随便:任凭,无论;不加限制,没有明确的目的。句中强调的是不加限制,故用“随便”。③教养:教育培养;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多指道德修养。修养: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的态度。指人的综合素质。此处是指文学修养,“修养”更合适。故用“修养”。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常常用“司空见惯”比喻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① 不少人会纳闷:“司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 ② 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 ③ 不难理解了。唐朝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时,应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李绅的邀约赴宴, ④ 请来歌女作陪。刘禹锡 ⑤ 当即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其中“司空”两字是唐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⑥ 后人就常常用其诗中的“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怪事已经见惯,不觉奇怪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既然 则 / 从而 因此 B 却有 如果 那么 况且 因而 / C 但是 只要 就 并 / 而 D / 只有 才 而且 还 由此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语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合适的关联词语。①句,从与前文的关系来看,是上一层意思的转折,要用转折连词,排除D项;②③两句,从“其实”“了解”“不难理解”这几个词看,这两句话是条件关系,应用“只要……就”,排除A、B两项。据此可知,答案为C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三个称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B.光芒万丈的美国篮球巨星,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也不过是棋子,而摆布棋子的大手,就是能翻云覆雨的NBA资方。 C.撑起一把油纸伞,很容易走进温暖的旧时光;在现代时空中欣赏那精湛的制作技艺,便可以重温那耐人寻味的意蕴。 D.面对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反而继往开来地再次扬帆启程。 答案 D 解析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句中无“继承前人的事业”的意思。不合语境。A项,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使用正确。B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使用正确。C项,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使用正确。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热潮,原因在于它做到了专业性与普适性的有机结合,唤醒了蕴藏在民众心底的那份共同的文化记忆。 C.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D.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并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答案 B 解析 A.关联词“就”误用,与“只有”搭配的应是“才”。C.主客体颠倒,应该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正是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印刷工艺”。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著书写作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后来泛指史书、史册。 B.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C.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往往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D.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答案 A 解析 “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李敖对朱光潜译文的评价:“达意有余,诗意不足。”李敖对自己的译文的评价:“比朱稍胜。”我们对朱先生在古典诗词和英文水平方面应该有了一个认识,    ,    ,    ,    。    ,    。就译著的数量、内容的广泛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与朱先生同日而语。 ①我不知道李敖懂几门外语 ②这是作为一个翻译家最大的资源 ③但我知道他不会超过两门 ④朱先生通晓七门外语 ⑤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臻完美 ⑥因为可以同时在多种译本中进行比较研究 A.④②⑥⑤①③ B.④②⑥⑤③①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把握“承前启后”的原则,“承前”谈朱光潜的“英文水平”,注意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以及“从而”“因为”表示的句间关系。“启后”谈李敖的“外语水平”,注意“但”所表示的转折关系。 二、阅读能力延伸(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5分)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8.根据上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生动的语言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在解说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B.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 C.语言上的刻意求新,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求新,遇事能朝更深处去想。 D.“套板反应”是创造的仇敌,所以学习古人的文章,一定要摒弃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答案 D 解析 “一定要摒弃古人的语言和思想”,过于绝对,不符合文章意思。 9.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6分) 答:    答案 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联系该句的前后句子,如“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等,概括作答即可。 10.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唯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6分) 答:    答案 (1)“唯陈言之务去”的意思为: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2)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关于简繁字争论的几个问题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的使用,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简繁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恐怕认为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照这样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吗?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问题,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但为了避免“添乱”,应当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社会的波动。 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