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国时期
疏勒河
流域
水利
制度
建设
及其
遗产
价值
马瑞丰
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水利制度建设及其遗产价值马瑞丰(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经历了传统水利制度重建和向近代水利制度转型的历程。针对水利开发建设、用水制度、水利纠纷化解机制的分析表明,疏勒河流域形成了“官绅共治”“官民共建”的水利组织与建设制度体系,与此同时,水利管理中的国家介入程度加深,水利纠纷处理以“礼治”为明线、以“法治”为暗线。疏勒河流域水利制度是与当时的国家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基础及生产力水平等要素相调适的产物,在运行实践中,既表现出积极有效的一面,又存在被动低效的一面,挖掘其中的遗产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疏勒河流域;水利制度;遗产价值;清代;中华民国中图分类号:K249;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1-0104-10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1.013收稿日期:2022-10-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祁连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研究”(21AMZ006);南方科技大学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资助项目“移民社区的 自我再生产以河西走廊东乡族移民乡为田野点”作者简介:马瑞丰(1993),女,甘肃临夏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水利社会与乡村发展研究。引用格式:马瑞丰.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水利制度建设及其遗产价值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该数据由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提供的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工作情况汇报(2019年5月)整理而来。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西陲,以走廊南山冰川融水为重要水源补给,是中国北方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的典型地带。历史上,疏勒河流域多位于中原王朝版图边缘,人口、耕地和水利开发规模几经波动,水利开发及制度管理极具脆弱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明嘉靖后,明廷关闭嘉峪关,尽弃关外之地1(391),使得疏勒河流域水利开发一度停摆,水利管理制度也因此废弛。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平定新疆准噶尔部为契机,清廷重新向疏勒河流域迁徙移民,兴修水利,开地屯田,进行水利管理制度建设2。可以说,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经历了传统水利制度重建和向近代水利制度转型的特殊历程。本文尝试从组织、工役、分水等用水制度、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等方面重新审视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水利制度的建设发展,挖掘其重要遗产价值。一、疏勒河流域水利开发状况(一)流域开发与政区沿革概述疏勒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勒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干流全长670公里,流经青海省天峻县,甘肃省肃北、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另有两大支流:一为党河,灌溉肃北、敦煌二县市,全长390公里,流域面104积1.68万平方公里3(卷二:180);二为石油河,主要灌溉玉门赤金、花海等地,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 580平方公里4(51)。秦汉之际,河西走廊为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的游牧之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进入西汉王朝版图1(3941),武帝先后在此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移民屯田,揭开了疏勒河流域水利开发的序幕。汉唐时期,通过军屯、民屯等政策,疏勒河流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水利管理制度。五代以后,或因自然灾荒,或因军事战乱,疏勒河流域人口时增时减,水利开发时兴时废。16世纪上半叶,嘉峪关以西之地“虽皆敦煌旧境,然自明代以来,鞠为茂草,无复田畴、井里之遗”5(567)。至18世纪初,疏勒河流域水利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有零星几处小规模灌溉农业区,这与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流域中游地带业已形成成熟的农田水利系统相比,反差鲜明。康熙末年,疏勒河流域因地处极边,周临蒙古,战略地位重要,增加人口、恢复生产不仅是清王朝稳固统治疏勒河流域的必要之举,更是为统一边疆提供军需支持的迫切需要。为此,清廷陆续在疏勒河流域移民屯田,伴随着渠系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疏勒河流域又一次迎来水利开发热潮。为加强管理,17181760年,疏勒河流域多地先后建立起具有军事组织性质的卫所制度。1718年在三个主要屯田区设立赤金卫(今玉门市赤金镇)、靖逆卫(今玉门市)和柳沟千户所(瓜州县三道沟镇)。1723年于布隆吉尔(今瓜州县布隆吉乡)设安西卫,于库库沙克沙(今敦煌市)设沙州千户所。1725年升沙州所为卫,1727年移柳沟所于布隆吉尔并升为卫,同时移安西卫于大湾(今瓜州县城附近)。随着西陲平定,疏勒河流域已由边地转为内地,清廷遂裁撤武职,在此实行府县制度。1760年改疏勒河流域诸卫所为州县26,设安西府,统辖渊泉、玉门、敦煌三县。1774年,改安西府为安西直隶州,裁渊泉县,统辖玉门、敦煌二县7(15)。民国时期,敦煌、安西、玉门分立三县。地方行政建制的配置极大地推动了流域内人口迁徙、开地屯田及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化、体系化和规范化。(二)人口数量在传统水利技术条件下,“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中存在人力成本下限,即灌区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才能维持灌区的基本灌溉活动”8,人口数量影响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明清之际,社会动荡,再加上旱、涝、雹、虫等自然灾害频发,整个河西走廊劳动人口锐减,仅有3.7万劳动力1(407),在偌大的河西分散经营,疏勒河流域尤甚。清初在安西设立行政机构时,竟是“民丁原额无”9(卷二七九:619)。从康熙末年起,清廷陆续抽调内地贫民、兵丁子弟、遣犯等迁徙至今玉门、安西、敦煌,实边屯垦。加上清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疏勒河流域人口数量迅速增加。1776年,疏勒河流域人口达6.9万人,此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至1851年,人口达8.4万人。到1880年,受社会局势影响,人口骤减至3.6万人。清末,人口数量开始增加,1910年达到4.5万人,较30年前增长了25%。1949年,人口增至10.1万人,达到近代以来人口峰值。总体而言,清初至民末,疏勒河流域人口数量呈大起大落态势,人口的大幅波动是疏勒河流域水利经济极具脆弱性的重要根源。(三)屯田垦荒清代中前期人口的迅速攀升与大规模的屯田垦荒活动相伴随,清廷采取政府屯田与民众垦荒1760年以后,清廷设安西府(后为安西直隶州)统辖疏勒河流域各主要行政区域,故此处以安西州1776年、1820年、1851年、1880年、1910年人口数据代表疏勒河流域人口数据。参见潘春辉等著 西北水利史研究:开发与环境,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90页。1949年的人口数据由笔者统计疏勒河流域四县人口相加得来。1949年,安西县26 452人(参见安西县志编纂委员会:安西县志,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敦煌县32 246人(参见敦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敦煌市志(上)卷三人口 人口规模,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7页);玉门县41 495人(参见玉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玉门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肃北设治局(三等六级县)1 317人(参见李玉宁主编: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酒泉:酒泉市印刷制箱厂印刷,1989年,第26页),以上合计101 510人。1052023年第1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借银、借农资、提供粮食和住房、延长升科年限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户民余丁开地屯田,扎根疏勒河。根据河西方志及 清实录 等文献资料,清代疏勒河流域累计开荒约20.8万亩,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年间,主要屯区有两个:一是安西镇口外屯区,屯地分布于安西、柳沟、靖逆、赤金等处;二是瓜州屯区,屯地分布于瓜州五堡10(142143)。此外,沙州也有大面积屯田。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的主要农业区域无太大变化,新开垦土地略有增多,1934年,疏勒河流域耕地面积约19.5万亩。(四)水利建设在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口迁移和土地开垦必然伴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清代疏勒河流域的主要水利工程完成于17191739年6。一方面,对旧渠加以改造和疏通,如“沙州旧有东大渠、西大渠、西小渠三道,多流沙淤塞,清乾隆间复加开濬”11(卷八:4406),分别更名为永丰渠、普利渠、通裕渠。另一方面,开凿新渠,收束自然河道之水及各处泉水,归入人工河道,如安西皇渠系统即是如此。随着渠道数量的不断增加,主要屯田区渠网密布,交错相通。据 光绪安西采访底本 记载,安西卫境内有屯田渠、回民渠、余丁渠三道总渠,“共浇籽种七十余石”;柳沟卫境内,“南山昌马河北流至下龙王庙五里开渠口,流入四道沟,分东、西二渠,灌田百亩”,赤金所境内有头道渠、二道渠、三道渠、四道渠,“灌田六十余顷”;党河在沙州卫西南流入,共有通裕渠、普利渠、永丰渠、庆余渠、大有渠五道总渠,枝渠共计85道,浇籽种14 430石12(441445)。据不完全统计,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修复兴建主要渠道43道以上,灌溉面积超过19.5万亩11(卷八:44024410)13。这些水利建设活动塑造了疏勒河水系的基本分布样貌。综上所述,疏勒河流域屯田开发及水利建设大致启动于康熙末年,完成于乾隆初年,历经20多年。水利开发范围由疏勒河中游冲积扇东北缘逐渐扩展至下游今瓜州、敦煌一带。大学士查朗阿曾言:“查安西兵食,全赖屯田。”14(卷一三四:942)控制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疏勒河流域是清朝开发建设疏勒河的主要驱动力量,也是流域内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业经济迅速恢复,百年荒芜之貌迅速扭转之原因所在。随着清代西部边疆稳定大业的实现,疏勒河流域水利发展的性质由以边防战略为主导转变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卫所制转变为府县制,屯田民地化,屯户转变为自耕农,为实行与内地相统一的水利管理制度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二、清至民国时期疏勒河流域用水制度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在河西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一部河西史就是一部水资源开发利用史。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提高水利灌溉技术,完善水权分配制度,如西汉的水令,唐代的 水部式,宋代的 农田水利约束,元代的 洪堰制度 用水则例 等,成为古代水利法制的典范,是疏勒河流域水利管理的基本遵循。有清一代,国家层面的水利法规较少,地方水利规章在疏勒河流域的水权分配、水利社会秩序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以来,多部国家水利法规相继出台。1930年颁布的 中华民国河川法 首次明确规定水资源为国家所有;1942年颁布了中国近代首部国家水利法规 中华民国水利法,并以此为核心,陆续出台了 水利法实施细则 水权登记规则 等规章,迈出了水利管理近代化的重要一步,但地方性水利规章仍在疏勒河流域水利该数据根据潘春辉等著 清代河西垦荒地点与数目表 统计而来。参见潘春辉等著 西北水利史研究:开发与环境,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132页。该数据由 两千年来疏勒河流域耕地盈缩和人口变化 所得。参见王忠静等著 历史维度下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管理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第1期。106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组织管理制度清代疏勒河流域各级行政官员都有水利管理职责,政府层面设有“州同”“县丞”等佐官专司水利,民间设有“农官”“水老”等职,管理修渠、筑坝、分水等事宜,还设有“总甲”“小甲”等协助“农官”“水老”管理水务15,如沙州屯区“每渠一道,渠长二名,水利四名,令其专管渠道,使水时刻由下而上,挨次轮流灌溉”5(493)。水官由地方绅耆、渠长、渠户代表等组成的民间组织选举而来,享有从渠户上缴田赋中支付的薪金,如“各渠渠长已经优给薪金”16(卷六:153),还可拥有比普通渠户更多的浇水时间,如“旧渠长春祭龙神应占水四分,渠长各占水二十八分”17(34)。1927年,安西、玉门、敦煌等地先后成立水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