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青年
王稼祥
马克思主义
信仰
形成
当代
启示
文豪
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收稿日期:2022-11-23作者简介:于文豪,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安全,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青年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于文豪胡安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青年王稼祥凭借刻苦学习的品质、高度的使命自觉和不息的革命热忱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历程,受到血缘、地缘、业缘三缘关系的影响,血缘关系包括王稼祥苦于封建包办婚姻的毒害,为推翻现有秩序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地缘关系包括王稼祥在芜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新学说,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业缘关系则是王稼祥为反对教会学校投身革命实践,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青年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历程中所体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真理、勤学笃行,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等品质值得每一位新时代青年学习与弘扬。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王稼祥;新时代青年;党的二十大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3)01-0016-05立足党的二十大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表达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同志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回顾百年党史,老一辈革命家站在救亡图存的关键历史节点,凭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2王稼祥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青年时期追求真理、笃志力行,打下了受益终身的革命理论基础。自1924年升入芜湖圣雅各教会中学到1925年末前往“赤都”莫斯科学习革命,这是青年王稼祥思想发生急剧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革命实践的重要时期。一、青年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过程王稼祥出生于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20世纪初,政府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无不在王稼祥的心中早早埋下了打破旧世界的种子。皖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培养了王稼祥求知求实、渴求真理的优秀品质。在民族危机等历史性考验下,王稼祥勇于承担时代大任,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和不息的革命热忱投身于学生运动,在实践中检验并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如王稼祥青年时期写给堂弟的信中所说“青年是国民之一,尤其是国民的优秀者,自然应该负救国的责任。”3 10(一)皖南人文底蕴与独特的求学经历王稼祥的家乡皖南泾县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徽商文化把教育看得高于一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厚岸村王氏家族历来有办学的传统,1913年王稼祥的族叔王惠州创办了柳溪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柳溪小学采用近代教育的学制和方法,学制六年,分高初两级,初小三年,高小三年”4,从高小一年级起便开设英语课,这样的办学方式在偏僻的小山村中不能不说是开了风气之先。王稼祥作为柳溪小学的第一批学生,不仅养成了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同时为日后革命理论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据柳溪小学的同班同学王恺元回忆:“稼祥好静,很孤默,就是爱读书,一天到晚我们总是看不到他在玩。他的英语成绩总是考第一。”5 41919年王稼祥自柳溪小学毕业,同年在北京发生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安徽,安庆、芜湖等地首先响应,各校学生纷纷组织游行示威、开展声援活动,昔日宁静的厚岸村也感受到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动。耳濡目染之下,王稼祥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常常向外地返乡的村民了解目前的时局情况,阅读有限的报纸书刊了解外界的消息。1922年到1925年王稼祥先后就读于南陵乐育学校及芜湖圣雅各中学,长期就读于教会学校是青年第2期2017年2月NO.7July.2017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23年1月NO.1Jan.202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23年1月第1期王稼祥求学经历的显著特点。教会学校尤其注重英语技能的学习,除国文课以外,其他学科均使用英文教材,王稼祥在此期间熟练掌握了英语语法及培养了良好的口语能力。除常规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外,教会学校一律要求学生上圣经课,非基督教徒也要进行祈祷、做礼拜等宗教仪式。不合理的校规使青年王稼祥思想上产生抗拒,较早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产生警觉。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说“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 慈善事业 和文化事业”。6(二)奔赴上海大学附中与高度的使命自觉1922 年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是培养革命干部的一座熔炉,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等一批著名共产党人都曾先后在这里任教。1925年5月,上大学子在五卅惨案中同帝国主义英勇搏斗、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热忱,深受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的敬仰,上海大学也被誉为“最革命的学校”。1925年8月14日,上海大学在 民国日报 发布通告“本校为应南通英化、南陵乐育等教会学校为爱国运动被迫离校学生之请,议决扩充学额由本校核准即得免试入学。”7 21王稼祥久已仰慕那些在上海大学授课的著名共产党人,在得知上大附中接纳教会学校退学学生的消息后便立即动身前往。上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以青年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设置上包含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等内容,并兼有特别讲座介绍列宁主义。7 104在此学习期间王稼祥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1925年10月的信中,王稼祥对中国阶级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产阶级,去解放劳动者,去解放自己。”3 9在组织工作上王稼祥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并担任上大附中学生会主席。上大附中学生会以谋学生本身利益并图学校之发展参与救国运动为宗旨,是培养和锻炼青年学生救国救民群体意识的组织。经过学生会工作的锻炼和上海浓厚革命氛围的浸染,王稼祥在这一时期多次表现出为革命奋斗、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高度使命自觉。1925年9月,王稼祥在与堂弟的书信往来中写道“上大为革命之大本营余既入斯校,自当随诸先觉之后,而为革命奋斗也。”8同年10月,王稼祥在信中劝诫堂弟“柳华,人是政治的动物,我们应当负改革中国政治的责”3 11。凭借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进步的思想觉悟,王稼祥被发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受组织选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三)“赤都”学习革命与终身信仰的确立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国共两党的大力支持下苏俄政府创办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办学目的是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满怀“研究革命理论,实习革命方法”3 12的理想,1925年11月王稼祥一行人抵达“赤都”莫斯科。得益于良好的英语基础,入学后的王稼祥直接被编入翻译班接受英文授课,此外还要笔译学校的马列著作和相关论文。既当学员又兼任翻译,王稼祥勤奋刻苦的品质给其他中国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杨放之回忆道:“稼祥同志给人的印象是学习很用功,对问题有见解,有主张,但说话不多,不夸夸其谈。”9中山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除课堂讲授外还安排了大量实地考察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参观工厂、农庄和革命历史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王稼祥在实践中接触工农群众,了解苏联现状,明确认识到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要革命,就必须由有组织的政党来组织民众不可”10。经过对革命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王稼祥俨然已具备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必备素养,最终于 1928 年 2 月正式被批准入党,确立马克思主义为终身信仰。二、青年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社会关系动因1991 年张静如提出“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11的思想,并在同名文章中论述了党史工作者考察相应时期社会大背景的重要性。既然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接续发展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进行的,那么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要搞清楚近现代中国社会如何影响和推动了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是如何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党史,特别是研究党内人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血缘关系:挣脱封建礼教“全身心置身革命”父亲的阻挠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毒害是王稼祥决心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1924年寒假回到家乡的王稼祥突然得知了被定亲的消息,原来小学的英语老师查文梅十分喜爱王稼祥,便提议将女儿查瑞香许配过来。这一想法正好与其父王承祖不谋而合,两家人在王稼祥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门于文豪 胡安全:青年王稼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172023年第1期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亲事定了下来。一开始坚决反对的王稼祥最终也不得不在母亲的泪水下选择了妥协,同时王稼祥提出让查瑞香也接受教育,这样可以通过提高文化素养来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可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束缚下,即使是这样的请求最终也没能实现。反抗无效之后,婚礼如期举行。“大喜”之日,当自己几乎麻木不仁地被推进新房时,在烛泪满台的红光下,王稼祥看见一个虽然盛装却泪流满面的陌生姑娘,正用说不清是委屈、怨恨还是询问的目光,畏缩、紧张甚至是害怕地望着他。王稼祥忽然意识到,她和自己一样,同样是一个旧礼教的牺牲品。13这场封建包办婚姻使王稼祥的心中充满了苦闷,一度打算做一名“独身主义者”。后来他在与堂弟王柳华的信中写道:“没有恋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罪恶的。”3 5“不想恋爱的幸福,不去组织家庭,只把我的全力,置之社会革命。唉!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了。”3 7(二)地缘关系:接触进步书刊,视野更加开阔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 烟台条约,将芜湖开辟为通商口岸。芜湖作为安徽乃至长江流域较早被迫开埠的城市,便成为当时安徽爱国知识分子云集并宣传民主思想的重要阵地。1903年汪孟邹在芜湖中长街20号创办“科学图书社”,专门经销各种新文化和新思潮的书刊,其中还包括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15年秋,陈独秀自日本回国筹办 青年杂志,并将芜湖科学图书社作为该杂志的“代办处”,因此芜湖也成了 新青年 在安徽最早的发行地区。1924年,18岁的王稼祥因成绩优异直升圣雅各中学高中部。从偏僻的小山村来到号称“十里洋场”的芜湖,王稼祥不仅视野更加开阔了,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来到芜湖的王稼祥常常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科学图书社购买进步书刊,学习到了各种新潮的革命学说,为他此后进行革命实践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后来王稼祥自己回忆道:“1924年我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到了1925年,我阅读了图书馆中所有有关社会科学的书籍,以及当时可以在书店买到的 新青年 向导 和 中国青年,我的思想于是更加左了”5 14。(三)业缘关系:领导学生运动“献身革命的起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同时大量派遣传教士开办教会学校进行奴化教育。截至20世纪20年代,天主教、基督教在芜湖共开设了四所教会学校,其中一所便是芜湖圣雅各中学。王稼祥曾回忆道:“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芜湖后,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日益扩展他的势力范围,而且在文化教育上也是如此。他们在芜湖设教堂,办学校,美其名曰 传教兴学办慈善事业,实际上是大量传播奴化思想,麻醉芜湖人民。圣雅各中学就是帝国主义积极进行奴化教育的基地之一。”5 111924 年王稼祥升入芜湖圣雅各中学高中部,这里校规森严,无论教徒和非教徒星期天都必须做礼拜,每天早晚和三餐前都必须做祷告,圣经 也被列为必修科目。这一系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得广大青年学生与教会学校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的病逝成了反奴化运动的导火索。3月22日,王稼祥不顾学校反对,在校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并发表演说 三民主义和中国,在学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事后芜湖各教会学校不仅禁止本校学生组织和参加追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