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
以酒泉为例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_张鼎三主编
城市化
轨迹
展望
酒泉
探索
发展
张鼎三
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以酒泉为例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张鼎三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2ISBN 978-7-226-03902-1.城.张.城市建设经验酒泉市.F299.274.23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9)第 217683 号责任编辑:马强封面设计:王林强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主编:张鼎三副主编:蔺国勤郭建平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30030兰州市南滨河东路 520 号)兰州大众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开本 710 毫米1020 毫米 1/16印张 16插页 2字数 197 千2009 年 12 月第 1 版2009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2 000ISBN 978-7-226-03902-1定价:38.00 元王东京我很少给别人著作写序,并非不肯出面捧场,而是我认为作序要有资格,起码自己得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才行。不然尽说些赞许的外行话,对作者当然无所谓,但对读者却是大不敬。其实,一本书的好坏读者自有评价,写序也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不愿写序,但有的序还得写。就在前几天,鼎三同志寄来了他和同事编写的 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以酒泉为例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 一书让我作序,实话说,城市化我研究过,但下工夫并不多,他的请求让我很为难。可鼎三是我的学生,碍于师生情分不好推辞,幸好读过书稿后倒也有些话可说。鼎三在酒泉市政府研究室工作,能够想象,平日行政事务与文稿起草一定繁忙。但值得欣慰的是,鼎三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而且特别执著。从这部书稿序 一王东京,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可看出,作者不仅对城市化理论了然于胸,涉猎的文献也涵盖中外,这对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来说实属不易。同时,这种潜心理论研究的风气我认为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酒泉地处西北,虽因敦煌莫高窟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享誉海内外,但不管怎么说,她算不上是大城市。本书研究酒泉的城市化,这课题在很多学者眼里也许很“基层”,甚至不屑一顾,然而我要说的是,基层的问题其实是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学术研究就应关注基层,没有对基层的潜心研究,理论往往会流于空谈。目前学术界出书的人很多,但真正有建树的却很少,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有些学者心浮气躁,不愿下基层,脱离了实际。应该说,鼎三与他的同事撰写的这本书,直面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非常成功。由于他们长期在当地工作,身临其境,对酒泉市情的把握得天独厚。而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回避矛盾,也不掩饰落后,针对酒泉地广人稀、生产要素高度分散、远离密集消费市场等特点,提出了统筹城乡推进城市化的新思路。我认为,他们的见解不仅符合酒泉的市情,对整个西部发展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我在中央党校执教,多年来,我力主理论研究要贴近基层、融入大众,尤其是经济学,作为经世致用的科学,那么就得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和掌握。所以,我一直提倡写短文章,写通俗易懂的文章,写有新意的文章。在这方面,我感觉鼎三同志是付出过努力的。全书立论明确,论证严密,而语言却平实浅白,让人一看就懂,所以本书的文风是值得称道的。2009 年 10 月 20 日于北京西郊大有庄酒泉市政府研究室鼎三同志和他的同事编写的 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以酒泉为例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 一书正式出版,这是酒泉经济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探索的一大成果,我对此表示祝贺。酒泉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人口和生产要素高度分散,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酒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将农村高、初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同时,上收规划权,下放管理权,对城市实施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效率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目前,酒泉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57.3%,高于全国 11.6 个百分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序 二郭益寿郭益寿,中共酒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难题,需要深入研究、深入思考。该书以城市化发展为主线,研究分析酒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了城乡统筹的切入点;用国内外城市化理论指导酒泉的实践,拓宽了酒泉城市化发展的视野;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和酒嘉一体化的方向,是酒泉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式。该书对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理清城市发展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必将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多年分管城市工作,深知城市建设之艰辛,深知城市化发展之重要,深知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关心支持酒泉城市化发展,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投身于酒泉的城市化研究。2009 年 10 月 20 日于酒泉第一章城市化概述第一节城市化的本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内在动因第三节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第二章国内外城市化的基本经验第一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第二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模式第三章酒泉城市化总体评价第一节酒泉城市化的历史演进第二节酒泉城市化发展现状第三节酒泉城市化的基本特点第四节酒泉城市化的特殊性第四章酒泉城市化进程的适应性评价第一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第二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性分析第三节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适应性分析第四节城市化与非农化的协调性分析第五章酒泉城市化的基础条件及制约因素第一节酒泉城市化的基础条件目 录1第二节酒泉城市化的制约因素第六章酒泉城市化发展道路及模式第一节城市化发展的新理念第二节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三节酒泉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及目标第四节酒泉城市化道路及模式选择第五节酒泉市域城镇体系的地位及格局第七章西部开发与城市产业建设第一节西部开发的背景及总体评价第二节西部地区的产业建设方向第三节酒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第八章酒泉文化名城建设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第二节酒泉文化名城建设的现实意义第三节酒泉文化名城建设的基本路径第四节酒泉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九章加快酒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一节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第二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第三节酒泉城乡差距的表现及成因第四节酒泉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第五节酒泉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第六节酒泉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任务第十章推进酒嘉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发展趋势第二节酒嘉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2第三节酒嘉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构想第四节酒嘉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重点第五节酒嘉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任务第六节酒嘉经济一体化的保障措施主要参考文献后记3第一节城市化的本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内在动因第三节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第一章城市化概述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Stiglitse)在世界银行 1998 年年会上预言:21 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统筹的“发动机”,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第一节 城市化的本质国内外普遍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或者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的过程。透过这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则是分散的乡村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产业经济活动逐步聚集,并转化为城镇经济要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居民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转变,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布局密度大,生产和服务专业化,市第一章城市化概述第一章城市化概述2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场需求多样,消费结构升级,创新动力增强,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化导致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在空间集中,这种密集的经济活动与专业化生产、多样化需求相结合,使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普遍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依赖。城市化过程包括三个方面:(1)在经济结构上,以现代生产工具、现代非农产业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为主;(2)在人口构成上,以从事非农产业的城镇人口为主;(3)在人口素质上,以现代城市文明为主,实现由“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实现城市化,必须以社会生产的现代化、非农化、商品化为基础,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是:第一,农业剩余(农产品剩余和劳动力剩余)的增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城市化的最基本的动力,就是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须以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为前提;第二,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是城市化的最基本的拉力;第三,市场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城市化的核心所在,城乡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城市规模扩张、城镇体系分工,主要靠“看不见的手”来引导,市场机制是推动城市化的强大动力;第四,人口的城市化只是表象,如果没有发达的非农产业作支撑,城市会陷入一片混乱的状态1;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城市之间的产业转移、城乡联系方式的变化、大都市圈的演变、城市带和卫星城镇的形成等,均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第六,聚集和扩散是城市化的本质功能,城市化既是经济活动的聚集过程,又是“聚集成果”向周边辐射扩散的过程,只强调聚集功能的城市化是片面的;第七,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则是城市化的最高目标2。3第二节 城市化的内在动因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是资本的积累、循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其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演进息息相关。城市化作为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的系统工程,既有区域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等内力作用,也有外部要素投入、宏观政策变化、行政中心迁移等外力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工业化、第三产业崛起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在由低到高这一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宏观动力,要素流动是城市化的微观动力,市场机制是城市化的协调动力,城市聚集效应、区位资源禀赋则是城市化的内生动力3。一、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贡献。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总是首先产生于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之后,使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非农活动时,才开始了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史。从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它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因此,城市化不仅需要工业化的带动,而且要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为基础。农业对城市化的支撑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第一章城市化概述4城市化的轨迹与展望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城市的诞生。农业向非农产业提供农业剩余的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业部门的农业生产率,二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量。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劳动力和农业资本越多,城市发展的基础就越好。各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依存关系不同,城市化道路也不同。如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为工业发展解决了粮食和原料供应,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反过来加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城市化既包括城市的成长,也包括农村的发展,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技术等要素向城市转移、流动和聚集,造成农村生产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使农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城市化发展。农业为城市化提供农业剩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赋税方式,即农民通过赋税提供剩余;(2)价格方式,即农业剩余通过不利的贸易条件(如工农产品剪刀差)由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向城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