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青海
河源
文化
内涵
价值
多杰才让
青海社会科学年第期青海河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多杰才让摘要: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河源地区是源头文化、生态智慧 的核心区域,深入探究 河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对中华民族有着生态 与文明的双重标本意义,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从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到设立国家公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顶层战略在青藏高原 落地生根,河源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关键词:青藏高原;河源文化;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青 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不仅对青 藏高原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 候变化也影响巨大。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青 藏高原打造 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 文明髙地”,明确了青 藏高原的重要生 态价值功能和国家战略地位,也进一步 指明 了青 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对青 藏高原尤其是三江源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重大要求。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 表重 要讲话,指出要深人挖掘黄河 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 复兴的中 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重 要的精神象征,数千年 来滋润着中华大地,哺育 着中华儿女。黄河总水量的近一半 来自地处“昆仑之墟”的青海河源地区,这一方面是河源地区特殊的地理生态功能使然,同时也与河源地区居民数千年来生生 不息,与环境谨慎适应,形 成的特殊文化生活方 式 有关。因此,青海河源地区特殊的精神象征与生态伦理是河源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遵照 总 书记的指示,挖掘河源文化的特殊价值,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作者简介:多杰才让,青海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16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一、青海河源文化的历史生境青海河源地区拥有森林、草地、农田、沼泽湿地、湖 泊 与荒漠六大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河源地区也是高寒湿地的典型代表区域,长江南源的 当曲流域展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景观。据中 国重要湿地名录统计,青藏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湿地的分布密集区域,约的湿地位于河源地区,草本沼泽湿地与其他高寒草甸构成“中华水塔”主要的保水屏障和蓄水库。河源地区高寒环境条件下的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反应十分敏感,被称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是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同时,河源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之一,是特有物种、濒危物种的重要庇护所,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 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江河是大地的血脉,是人类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钱穆指出:“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 人类文化始易萌芽。”?青海河源地区素有三江源之称,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间友谊的纽带。年科考人员在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的地层中,采集到一片距今万年珍贵的棕榈叶片化石标本,表明了青藏高原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杂志曾刊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的人类下颌骨,属于已经消失的并对现代藏族人群有基因贡献的丹尼索瓦人。这一发现表明早在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已迎来人类的足迹,将青藏高原最早史前人类活 动 时间向前推进了万年。青海河源地区有丰富的原始文化遗存,很早就成了原始人类的生活地。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地有柴达木盆地、长江源头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东昆仑山等许多今日被视为是“生命禁区”的不毛之地。粟黍农业人群在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从黄土高原向西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晚期有大规模人群定居于海拔以下的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在青海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发现了许多不产于青海的海贝、蚌壳、绿松石等,这些物 质 在原始的交换行为中既象征着财富,又充当着交换媒介,是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与外界交流与交往的标志。此外,青海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境内的辛店文化、卡 约文化、诺木洪文化等是齐家文化发展的结果,是西北地区弟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青海河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据史籍记载和古史传说,青海河源地区分布着许多古代民族或部落、方国,他们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 民族文化,并且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彼此影响、相互融合,使毗邻的 民族在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从历史的发展看,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中的许多民族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古代氐羌系统,河源地区是他们共同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此外,古代华夏民族集团中的炎帝部落也与河源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河出昆仑”神话与青藏高原的关系尤为密切。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将河源的地理位置确定在黄河上游的积石山?附近。山海经中将“百川之首”“四渎之宗”的黄河与“三山五岳”的昆仑山相匹配,认为“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开雜穆:中 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现存最早关于“积石”的说法是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中的积石)山在陇西郡河关县西南羌中”,大致指的是青海循化县附近的小积石山。到唐朝时,积石山有大小之分,大积石山就是今天的阿尼玛卿山。历史文化研究“河出昆仑”说之源。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根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报告,将河源的山名确定为昆仑山。汉书?西域传不仅将青海积石山下的实际黄河与传说中的昆仑山河源串联起来,而且将河源与西王母、昆仑等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河出昆仑”神话体系。有 清以来,河源考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了解到河源的三支河分别是北支扎曲,西南卡日曲,西支约古宗列曲。乾 隆年间齐召南所著水道提纲将发源 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定为黄河正源。乾隆钦定河源纪略记述:考自古谈河源者,或以为在西域,或以为在吐蕃。各持一说,纷如 聚讼,莫能得所折衷。推索其由,大抵所记之真妄,由其地,之能至不能至;所考之疏密,由其时之求详不求详。山海经称禹命竖亥,步自东极,至於西极,纪其亿选之数,其事不见于经传。见经传者,惟导河积石,灼为禹迹所至而已。故禹本纪诸书言河源弗详,儒者亦不以为信。汉通西域,张骞仅得其梗概,以三十六国不入版图故也。元世祖时,尝遣笃什穷探,乃仅至星宿海而止,不知有阿勒坦郭勒之黄水,又不知有盐泽之伏流。岂非以开国之初,倥偬草创,不能事事责其实,故虽能至其地,而考之终未审欤!我国家重熙累洽,荒憬咸归。圣祖仁皇帝平定西藏,黄图括地,已大扩版章。我皇上七德昭宣,天弧耆定。天山两道,拓地二万余里,西通檬汜,悉主悉与张骞之转徙绝域,潜行窃 睨,略得仿佛者,其势迥殊。且自临御以来,无逸永年,恒久不已。乾行弥健,睿照无遗。所综核者,无一事不得其真;所任使者,亦无一人敢饰以伪。与笃什之探寻未竟,遽颟顸报命者,更复迥异。是以能沿溯真源,祛除谬说,亲加釐定,勒为一帙,以昭示无穷。?由此可见,先秦以来的黄河探源实践,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文明起源的不断追溯,对华夏版图的确定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礼记?王制载: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华夷五方格局中的“戎”,是商周时对青海河源地区以“羌”为主的各部落统称,“当时羌、戎比较偏重称呼西方各族,夷比较偏重称呼东方各族”?。史书中,西周称商为“戎殷”,周文王被称为“西夷之人”。在古史传说中,也一直保留着“诸夏”或“华夏”与戎狄蛮夷有渊源关系。“中 国”与东南西北“四夷”共同构成的“五方之民”,虽然“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但是共处“天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五方”与“五方之民”的政治地理概念,在以禹贡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中,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表达。山海经构建了一个由“中心”和“四方”构成的“同心方”的世界空间模式,“中国”处于这个空间模式的中心位置,是文明的中心,其西部是“天之中岳”“帝下之都”的昆仑山,昆仑山又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这反映的是“华夏文化中心观”的政治地理图式,是华与夷、内与外、天下与四海的政治结构观念形态?。这种秩序、体系和观念主宰支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早期象征。年月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 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清永炫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店年版,第页。王钟翰主编:中 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关照,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第 页。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青海河源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西戎、月氏、乌孙、匈奴、氐、羌、鲜 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先后驻足于此,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民族世居于此。青海河源地区还是中原通往西藏和中亚的孔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在此交融汇集,是多种文明重构的时空交互节点。河源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渗透、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了文化认同、心理与共、情感相通,构筑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 和精神品质,构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之一。三、青海河源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表征“四荒之西极之地”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千百年来,世居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赐予维持自身生存,人们心怀感恩,探索自然的奥秘,遵从自然 法则采取行动,探求与自然共生之道。世界早期环保运动的领袖、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曾言:“大自然是一种必需品 它还是生命的源泉。”?青海河源地区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社会,人在这个生命社会中不是支配占有的地位,而是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生命和谐统一与持续性原则。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记载:“八宝山?为西宁、凉州、甘州、肃州周围数郡之镇山,山生彩松、穗松,山之草木、牲畜、禽鸟,人无敢动者,动则立见灾祸。附近蒙古、熟番以及牧场人等,俱皆敬畏戒守,不敢妄行。”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与青藏高原河源的万物相互依赖、休戚与共,一旦打破河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人类也必将受到重创。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其传统文化习俗中有许多关于维护生态平衡、调和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禁忌观念。在藏族先民看来,山乃万物之本,水乃生命之源。藏学家吴均认为藏族的自然神灵可分为龙神、年神、赞神三大体系。龙神也被称为鲁神,潜伏于地下、江河、湖海和泉水中,是水之神,既能 降雨解旱,又能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年神遍布于大地的山岩、树林和山谷中,是山之神。赞神遍 布于 空中,是火之神。神灵是自然的灵魂和生命,与自然界相依存,人类如果触犯神灵将会受到惩罚。在广袤的青藏高原,高山被视为人间连接天与天神的“天绳”(阶梯)。藏族史籍中记载,吐蕃第一代赞普就是从天空沿着神山这条“天绳”降落人间。青海河源地区每年都有不同规模的祭山仪式,藏历新年的正月初一的清晨,人们来到神山之顶或“拉泽”所在山巅,向天地祈祷、向神山草地祝愿,表达对山神和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人们敬畏雪山融化的 涓 涓细流,从不敢用不洁之物亵渎,每逢重要的日子,都会供奉从雪山脚下取回的清水,取水前要洁净双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