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_薛玲仙,白武华主编
工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薛玲仙,白武华 薛玲仙,白武华 主编 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01 ISBN:978-7-224-10353-3 原书定价:36.00 中图法分类号:F40;Q14-05 主题词:经济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理论 序言长达数百年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灾难。自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性生态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探讨,逐渐成为当代人孜孜求解的重大课题。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征服改造自然的工业社会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已经从社会思潮逐步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行为自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进入 世纪以来,迫于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恶化,世界范围内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已经演变成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科学技术创新及其生态化服务是赢取这场战争的关键环节。我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经济社会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诉求,更是我国参与国际范围综合实力竞争的必然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一方面需要加速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需要借鉴他山之石,避免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颠覆和超越发展惯性,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实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建设与自然共生的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巨大考验。令人可喜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清醒意识,在发展理念中及时高举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鲜红旗帜,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纲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行了明确部署,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飞跃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核心宗旨的集中体现,这对中国以及世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二次转型的重要开端期。榆林正处在新兴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化中前期发展阶段的双重约束中,表现出“跨越式”发展速度和“资源驱动”发展两个特征,凸显出能源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以及三产结构、城乡发展、中央与地方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等五个不匹配。因此,未来十年,是榆林市重塑发展理念,重构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工业结构向现代城市工业结构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增长方式向内生式水平提升增长的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的攻坚期,是发展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建设现代产业经济体系的机遇期。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和条件特征,赋予了高新区独特的历史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服务于榆林及其周边毗邻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这也是榆林市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要求。为此,管委会成立伊始,从部署产业的起点就立足于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推进。年初,管委会聘请陕西创新发展研究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科技大学的相关专家组成联合攻关课题组,研究以技术创新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经济社会建设的路径与模式,旨在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闭合循环、经济结构优化和区域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范式。运用先进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设计,于 年月完成第一阶段成果,提交了 榆林市高新区 年产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历史使命和实现既有理论引领意义,更有实践指导作用。为了推广这个研究成果,发挥它更大的引领指导作用,按管委会的部署,课题组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在拓展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专著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全书分为愿景篇、路径篇、范式篇和机制篇。四个部分各自独立为篇,又有鲜明的内在逻辑关联。“愿景篇”对包括生态社会的概念源流、理论依据、主要特征、实现路径在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化循环型发展的未来愿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路径篇”总结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探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借鉴意义,并结合榆林地区实践选择设计了各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实践路径。“范式篇”依据国际先进的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遵循中央和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本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规范产业发展路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升级,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和集聚优势产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确立了高新区产业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设计了各主要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产业链延伸循环路线,形成了指导高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机制篇”论述了在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中政府引领与助推的功能与定位。人民政府代表人民的意愿,人民心中的期盼就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人民憧憬的理想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本书所阐述的理论与模式,不仅适用榆林高新区,相信也一定适用于更多的区域,我也希望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民众得益于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文明 年 月书书书目录愿景篇: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景目标第一专题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依据第一章生态社会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绎析第一节生态社会概念源流探析一、“社会”概念中的生态元素二、当代人憧憬中的新型社会形态三、生态社会概念研究概述第二节生态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特征界定一、生态社会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二、生态社会的衡量条件与内涵要求三、生态社会的根本性特征第二章生态社会建构的文化渊源第一节闪耀着生态智慧的中国文化元典一、人类文明史的本质是自然生态演变史二、老子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第二节老子生态智慧精华举凡一、“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二、“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知常曰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四、“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五、“去奢崇俭”与生态位调整优化第三章社会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依据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社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先河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产生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体系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突出特征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当代意义第二节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社会构建的理论贡献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性质辨析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第四章走向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第一节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依据一、文明形态演进昭示的历史必然性二、熵定律提供的历史逻辑依据三、可持续发展潮流昭示的现实必然性四、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第二节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艰巨性一、对人类文明进程历史惯性的超越二、对近现代文明观的全面反思三、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路径篇: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专题经济系统生态化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模式第五章产业系统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循环经济核心原则与主要理论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第二节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一、德国从政府推进到民众觉醒二、日本从制度建设到体系构成三、法国让天空再次湛蓝第三节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借鉴一、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二、可资引进效仿的成熟模式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差异性比较第六章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二、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示范第二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依然艰巨一、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非持续局面依然存在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持续加重的因素依然存在第七章制度建设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第一节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一、外部性理论与生产成本界定二、外部性矫正与政府管制目标三、外部性矫正与排污权交易四、新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三层次制度安排第二节当前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要点一、分层级完善贯彻国家大法的实施细则二、加快排污权交易法规制度建设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四、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创新思路第八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第一节工业经济循环型发展的方向选择一、生态工业的发端与特征二、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工业生态化的有效途径第二节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模式选择一、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三、石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四、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点五、盐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注点六、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模式七、传统特色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第三节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一、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二、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标志性工程第九章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第一节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二、生态农业的兴起三、生态农业在我国从点到面的典型示范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原理与主要特征第二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一、适宜于陕西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二、五层级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第十章服务业领域推进循环经济的模式与技术第一节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一、绿色餐饮业发展模式二、绿色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第二节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一、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二、服务业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第十一章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技术模式与实现路径第一节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旨归的绿色旅游业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与兴起二、生态旅游的属性与基本特征第二节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与典型项目一、旅游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二、以陕西为例的生态旅游项目举介三、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与技术路线第十二章消费循环经济建设的模式与重点工程第一节消费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一、消费循环模式二、绿色消费模式三、可持续消费模式四、生态消费模式第二节促进消费循环发展的重点工程一、社会环境优化工程二、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工程三、废物回收、加工再利用工程范式篇:榆林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第三专题构建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第十三章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基础与环境第一节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空间优势一、高新区具备支撑创新循环发展的能力二、支撑高新区循环型创新发展的榆林经济区位条件第二节高新区推进产业循环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二、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三、支撑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政策管理机制基本健全第三节优势与瓶颈并存的产业发展条件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三、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十四章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建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第一节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一、基于榆林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的发展理念定位二、基于产业趋势分析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第二节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功能定位一、以“两个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以“三个转化”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三、以“四个平台”支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第三节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第四节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二、高新区 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第十五章高新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第一节高新区建设功能定位一、“一心”总部经济中心二、“两区”高端综合服务区和高端产业示范区三、“十园”按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第二节高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一、五大组团划分二、九大产业板块划分三、九个产业园区布局第三节煤化工集聚区发展定位与产业布局一、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二、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布局的原则三、土地利用控制标准计算四、煤化工南区产业用地划分第四专题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