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眩方
结合
醒脑
开窍
痰瘀互结证
临床
观察
李智俐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月第32卷第1期JETCM.Jan.2023,Vol.32,No.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循环缺血所致,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大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眩晕、胸闷、头痛等临床症状,危害严重2。目前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采取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可较好防止缺血所致的脑部细胞内病理性钙超载引起的细胞损害3,但其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显著,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该病属于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病因复杂,多与虚、风、痰及瘀等扰乱清窍相关4。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痰瘀互结所致,故而治疗当以祛痰、清热、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之法5。笔者临床经验发现,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效果较好,值得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以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6为参照。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型)诊断;年龄4070岁;可接受清眩方、“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眩晕者;无法接受针刺者;药物过敏者;依从性高差,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其他脑部及脏器疾病、外伤等。1.2临床资料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中医科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1.3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130 每日 3次,饭后服药,每次612 mg,治疗14 d。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具体如下:取穴百会、印堂、双侧内关、风池、完骨、天柱、三阴交,患者取侧卧位,针刺以上诸穴(0.25 mm40 mm毫针),每穴施手法1 min,每穴留针30 min,间隔10 min施针手法1次,隔日治疗,治疗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清眩方:泽泻30 g,炒白术30 g,太子参30 g,茯苓30 g,川牛膝21 g,川芎21 g,荷叶15 g,白芍15 g,陈皮15 g,炒苍术15 g,当归15 g,黄芩12 g,柴胡12 g,清半夏9 g,升麻9 g,炙甘草6 g。水煎煮,每日1剂,治疗14 d。1.4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评分标准8:评估眩晕、头重昏蒙、头痛、胸闷恶心、唇甲发绀等证候评分,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7 d及治疗14 d后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2)DHI评分9:包括功能障碍、情感障碍、躯体障碍等,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眩晕越严重,分别记录治疗前、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李智俐屈绮文林漫婷(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 中山 528410)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23)01-0130-03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3.01.032【摘要】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关键词】循环缺血性眩晕针刺痰瘀互结型清眩方“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5252性别(男/女,n)29/2328/24平均年龄(岁,xs)58.526.9358.626.85平均病程(h,xs)9.113.309.253.25眩晕级(n)2726眩晕级(n)1920眩晕级(n)66-130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月第32卷第1期JETCM.Jan.2023,Vol.32,No.1治疗7 d及治疗14 d后患者DHI评分。3)脑血流速度指标测定:采取颅多普勒检查治疗前、治疗14 d后患者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1.5疗效标准10痊愈:患者眩晕、头重昏蒙、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消失,眩晕评分减少90%。显效:患者眩晕、头重昏蒙、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显著好转,眩晕评分减少70%。有效:患者眩晕、头重昏蒙、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有所好转,眩晕评分减少30%。无效:患者眩晕、头重昏蒙、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无改善,眩晕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与 DHI 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3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指标比较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2.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均未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讨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归属于中医学“眩仆”“眩冒”“掉眩”“目眩以转”“癫眩”等范畴,宋代最早记载“眩晕”一病,沿用至今11。该病病机复杂,张仲景指出该病主要病机为心下支饮、水邪,治疗当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12。也有学者指出,眩晕发病乃痰火相兼,扰乱气机所致13。近代,中医学将眩晕发病总结为痰、瘀、虚、风14。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痰饮属有形之邪,阻滞机体经络,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化为瘀血;而各种因素导致血行不利,气机不畅,津液停滞,久而痰饮,痰瘀互结,相互搏结而害人。故而治疗该病当以祛痰化瘀、清热、祛风邪之法。清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清眩方主要由泽泻、炒白术、太子参、茯苓、川牛膝、川芎、荷叶、陈皮、白芍、当归、炒苍术、黄芩、柴胡、清半夏、升麻、炙甘草等,本方中泽泻可利水渗湿、泄热;炒白术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宁心安神;川牛膝及川芎可活血化瘀;荷叶可清热解暑及升发清阳;白芍可养血调经;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炒苍术可燥湿健脾;当归可补血及活血;黄芩可清热燥湿;柴胡疏肝解郁;清半夏可化痰;升麻可升阳举陷;炙甘草可健脾益气。清眩方是由清震汤、小柴胡汤化裁而来,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本方中升麻为君药,可升清祛风散火,苍术为臣药,燥湿化痰止眩,泽泻、炒白术、太子参、茯苓、川芎、川牛膝、荷叶、陈皮、白芍、当归、黄芩、柴胡、清半夏等为佐药,升胃中清气、降胃中浊气,同时化痰健脾、活血化瘀;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发挥升清祛风、清热、化痰止眩、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等功效,以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患者病情好转15-16。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主要病机为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脑髓失养、清窍郁闭,可用针刺法调神,以醒脑开窍17。本次给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型)患者“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得较好针刺效果。针刺主要取穴百会、印堂、内关、风池、完骨、天柱、三阴交等,针刺印堂可止晕、开窍醒脑、安神定志;针刺百会可益气固本、醒脑开窍;针刺风池可除眩止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5252痊愈3020显效1213有效810无效29总有效(%)50(96.15)43(82.69)表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分,xs)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同时期后比较,P0.05。下同。组 别观察组(n=52)对照组(n=52)时 间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中医证候总评分11.091.183.040.25*0.430.09*11.241.244.230.45*1.420.24*DHI评分70.107.1624.231.62*18.453.95*69.737.2344.233.12*38.455.12*组 别观察组(n=52)对照组(n=52)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右椎动脉25.304.0029.954.12*25.343.9928.114.15*左椎动脉27.285.0030.793.10*27.344.9928.953.12*基底动脉35.203.4839.593.20*35.233.5037.343.11*表4两组治疗前后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xs)-131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月第32卷第1期JETCM.Jan.2023,Vol.32,No.1晕、平肝熄风;针刺内关具有理气止痛与宁心安神之功效;针刺完骨可祛风邪热、宁神开窍;针刺天柱可除眩止晕;针刺三阴交可活血行气、调补肝肾、疏经通络。诸穴合刺共行开窍醒脑、安神定志、平肝熄风、除眩止晕、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功效,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18。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佳,提示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显著提升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治疗效果。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发病后多表现出眩晕、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唇甲发绀、肌肤甲错、头痛等中医证候,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显著下降。DHI为眩晕残障程度量表,主要用于评估眩晕患者病情变化,用该量表了解患者躯体、功能及情感障碍情况,为眩晕患者常用观察量表。而本次治疗后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DHI评分显著下降,可见患者经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其躯体、功能及情感均得以改善。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具有较好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功效,本次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均未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可见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安全可靠。综上所述,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参考文献1 孟维闪,兰瑞,王保奇.中医药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7):129-133.2 毛燕,李立华,张福磊,等.芍药木瓜汤配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J.世界中医药,2021,16(13):2005-2009,2014.3 王焕程,刘佳.灯银脑通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8):2338-2342.4 王艳,谢道俊,马奎军,等.强力止晕汤治疗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5):28-32.5 任成思,艾邸,曹晓岚,等.清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