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千床训练法对院前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_廖玉梅.pdf
下载文档

ID:2325516

大小:1.5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秋千 训练 急救车 途中 静脉 穿刺 成功率 影响 廖玉梅
秋千床训练法对院前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廖玉梅 张燕华*黄小琴(茂名市中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摘要】目的:研究秋千床训练法对院前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茂名市中医院急诊30名刚毕业入职或轮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实验组在专门设计的秋千床上进行静脉穿刺训练,对照组不进行秋千床训练。比较两组护士在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穿刺三次总成功率、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护士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穿刺三次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护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秋千床训练法能提高护士院前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关键词】秋千床训练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院前急救静脉穿刺急诊科是医院内的主要部门,是急症、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聚集地,是一个医院的整体形象,且急诊科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急救水平关系着医院的总体技术水平1。在医院的急救工作中,护士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其需要充分掌握各个急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相对特殊,且急诊护理工作岗位面对的风险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大部分高年资护士希望调岗换位甚至辞职,使急诊护士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护理工作质量也参差不齐。医院内大部分的护士都是毕业后直接到急诊科工作,他们的资质较低,未经过专业培训2。因此使这些护士能有效成长,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急救能力和业务素质成为重点研究内容3。危重患者在院前救护车转运途中,由于急救车内的环境狭窄,且在运输期间容易颠簸,导致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成功率较低,无法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4。秋千床训练法主要是护士在摆动的秋千床上模拟急救车行驶时的颠簸环境进行静脉穿刺训练,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救车行驶途中的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情景模拟训练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分析秋千床训练法对提高院前急救车途中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茂名市中医院急诊30名刚毕业入职或轮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人。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19.61.8)岁。实验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19.3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护士均为我院转正人员。护士工作经验均达到2年以上,工作中认真负责、主动合作。排除标准:未进行穿刺的患者。护士与本次专业要求不符。患者和护士未积极合作。1.2方法秋千床实验。实验组护士在专门设计的秋千床上,在不同频率晃动下进行静脉穿刺训练,每周三次,成员相互作为穿刺对象,每次训练仅有一次穿刺机会。对照组护士不进行训练。三个月后对两组在实际急救车行驶途中的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每位护士出车10次,每组150次静脉穿刺5。全科论著036心理素质训练。两组护士都经过相同的模拟训练,告知护士院前急救的环境存在多种干扰因素,如喧哗、哭闹等噪声,这些因素很容易影响护士的情绪和感官。如果护士的适应能力较差,则表现为明显的紧张、压抑等情绪,无法保证静脉穿刺的有效实施,导致患者的静脉通路无法建立。通过讲座宣讲,告知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特别是处于特定环境下,需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冷静。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急救环境的方式,使护士提前熟悉院前急救场景,做好心理准备,并增加车内静脉穿刺练习等,以保证获得较高的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技巧训练。两组护士都经过相同的模拟训练,创建专业小组,为护士提供院前急救车内的相关培训,如练习静脉穿刺,可以通过实际模拟进行锻炼,以熟练掌握握针的手法、进针的角度以及完成后的固定技巧等。1.3观察指标分析护士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三次总成功率。统计护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两组护士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穿刺三次总成功率比较实验组护士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穿刺三次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护士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穿刺三次总成功率比较n(%)组别n穿刺一次穿刺三次对照组150110(73.33)140(93.33)实验组150130(86.67)150(10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2两组护士HAMD、HAMA评分比较训练前两组护士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护士HAMD、HAMA评分比较(xs,分)组别n时间HAMD评分HAMA评分对照组15训练前32.453.1021.592.66训练后17.833.9311.951.98实验组15训练前32.583.3221.482.87训练后13.263.118.571.83注: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P0.05。3讨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静脉穿刺是否成功,静脉通路建立是否成功,关系着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也是急救任务中的主要工作部分。成功静脉置管后,能够为患者补充缺失的体液,以避免因为体液的大量流失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现象,同时能快速地使用静脉抢救药物。但是,实际上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为急救现场周边环境的影响,如人员嘈杂、环境吵扰等,容易给护士带来很大困扰6,导致其在工作中无法冷静下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且,为了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急救车在行驶中都比较快,车内颠簸较明显,这种环境更加大了穿刺难度。情景模拟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方式,是对实际情景与环境的模拟,以训练某些技能和心理适应能力。常用于运动员技术和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及飞行员、驾驶员、技工等的培训,旨在使模拟情景下习得的技能和适应性能,在真实情景中有效。情景模拟其实和心理表征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运用心理想象的方法,只不过情景模拟是动态模拟,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训练,很适用于讨论、与人交流的情景7。如果说,心理表征适用于头脑训练,情景模拟的锻炼则是针对护士的情绪和头脑。特别是对于低资质护士,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能够加强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技能,使其能和医生相互配合,保证抢救工作及时、稳定进行8。经研究发现,情景模拟培训能够对典型病例进行角色演示,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和配合能力,而且在模拟中护士也能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处理中,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护士在较短时间内不仅能有效成长,也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9。秋千床训练法对院前急救车内情景进行模拟,保证护士充分适应周边环境,逐渐锻炼其心理适应能力,掌握好急救车颠簸时的平衡感进而提升穿刺成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秋千床训练法的应用十分重要,能提升护士院前急救车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穿刺三次总成功率,同时能明显减轻护理人员的负面全科论著037情绪,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 熊艳,彭莉贞,夏为书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4):104-1052 盛玺浅谈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8):69-703 邓永红,张倩,梁燕琼情景模拟训练对低年资急诊分诊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及分诊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9):124-1264 廖玉梅,张燕华,黄小琴,等提高院前急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医药前沿,2021,11(14):137-1385 杨月芳运用PDCA循环提升院前急救静脉留置针使用成功率的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155-1576 杜娟,倪约收,胡茹娴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应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8):143-1447 刘新凤,殷爱顺,罗云香,等语言交流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过程恐惧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2381-23848 马春连,缑蕾,韩艳艳改良式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固定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27):240-2419 王晓丽,宋晶晶,卢志黎输液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20(24):289-29010 何莉莉,王红艳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院前急危重症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7):859-860*通讯作者:张燕华全科论著03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