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_蓝长龙.pdf
下载文档

ID:2325446

大小:1.64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末 民初 西北 壮汉 族群 基于 高甲布努瑶歌 文本 研究 长龙
90 第 27 卷 第 6 期 2022 年 12 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7 No.6 Dec.2022收稿日期:2022-09-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滇黔桂越边区百部珍稀土俗字文献收集译注与研究”(21&ZD308);广西高校 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海洋强区建设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2022KY0359)作者简介:蓝长龙(1985),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职博士后,博士,研 究方向为壮族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黄 勤(1982),女,广西宾阳人,南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 向为民族文化。doi:10.3969/j.issn.1674-117X.2022.06.012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及当代启示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蓝长龙1,黄 勤2(1.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瑶族口承文献;群际接触理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K2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22)06-0090-07引用格式:蓝长龙,黄 勤.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及当代启示: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 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6):90-96.On Intergroup Contact Among Zhuang,Han and Yao Ethnic Groups in Northwest Guangx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A Textual Analysis of Yao SongLAN Changlong1,HUANG Qin2(1.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 530006,China;2.College of Tourism and Culture,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Abstract:The Bunu Yao song texts are folk oral records of the Yao ethnic group that are once transcribed in the ancient Zhuang characters and spoken in the northern Zhuang dialect.The Zhuang,Han,and Yao ethnic 91groups inhabit together in northwest Guizhou,which provides an essential field for intergroup contact and a spatial basis for ethnic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Intergroup contact among the Zhuang,Han,Yao ethnic groups in northwest Guizh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was separat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act circumstances depending on factors like politics,transportation,economy and education.Interdependency,intergroup interaction,intergroup emotion,and cognitive elements,among others,are the mediating factors of intergroup contact.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se mediating factors nonetheles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ent promotion of ethnic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Keywords:folk oral records of the Yao ethnic group;intergroup contact;ethnic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群际接触理论或接触假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为解决群际关系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不同民族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改善群际关系最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减少群际偏见的主要方式是群体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接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族际接触的最优条件是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和制度支持等1。群际接触方式主要包括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扩展性接触、想象接触、替代接触和模拟接触,后四种接触假设属于间接群际接触假设,其与直接接触在降低群际偏见的作用中差异不大。群际接触与族际关系之间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变量来间接作用于族际关系。国家将增进族际交往视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基本路径,力图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构筑牢固的社会基础213。群际接触理论集中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交往对群际关系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改善群际最有效的策略之一3。高甲布努瑶歌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用方块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其文本是一份手抄唱本,唱本中本没有歌名,后定名为广西高甲壮语瑶歌。因这些瑶歌主要流传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甲一带,当地习惯称为“高甲瑶歌”。其底本现存于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经过初步梳理,该文本一共有十篇 18 022 句歌行,脱口而出的歌词内容大多源自于瑶族对族际交往经历的回忆、对生产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跨文化交流的感知等。根据文本中提到“康熙”“道光”“安定”“永顺”“都安”等词语可推测出高甲布努瑶歌可能成形于清末民初。揆诸学者的研究成果,虽在相关论著中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有一定考量,但对民间口承文献中的民族关系史进行过专题研究的较少,有关高甲布努瑶歌的学术成果至今仍付阙如。基于此,本文拟以高甲布努瑶歌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历时性角度梳理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空间环境的形成及特征,再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支撑探究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及启示。一、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空间环境的形成及特征壮族是桂西北的固有民族,主要来源于百越中西瓯、骆越两大部分。史书中对桂西北壮族先民的活动多有记载,如南宋李曾伯的可斋杂稿卷十七载:“在宜州,则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余人。”元史 卷五十一载:“至正十一年,广西庆远府有异禽双飞,见于述昆乡,飞鸟千百随之,盖凤凰云。其一飞去,其一留止者,为僮人射死。”桂西北地区的壮族自称“布蛮”“布壮”“布雅”“布浓(布土)”“布衣”等,所以在高甲布努瑶歌第七篇中把壮语称为“土话”(va6 to3)和“蛮话”(va6 ma:n2)。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为了便于生产生活和开展社会交往而为地物或空间地域命名的名称。在高甲布努瑶歌中,与壮族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如pja1 2(大明山)、pja1 kjou3 in5(九烟山)、ta6 ka:t7 mat7(甲门河)、ta6 ho2 i2(河池河)、luk8 kin5 i2(金城谷)、o6 ai2(长峒)、o6 la3(下峒)、na2 ki:u3tan6(九顿田)、ba:n3 ki:u3 in1(石头村)、h1 a:i2(才圩)、h1 an1 va2(三王圩)、h1 la3 li6(拉蓝长龙,黄 勤: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及当代启示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92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6 期(总第 149 期)利圩)、h1 ka:u1 li4(高岭圩)等。作为桂西北的土著居民,史料记载的内容与高甲布努瑶歌中出现的壮语地名都说明了壮族及先民从古至今均广泛分布在当地繁衍生息。进入桂西北地区定居的汉族自称“客边人”,壮人称他们为“湖广佬”。在高甲布努瑶歌中,对汉族的称谓有 pu4 kun1(布坤)和 ha:k7(客)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部分楚国人进入桂东北与壮侗语族先民杂居,而汉族先民大规模进入广西始于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谪徙五十万人到桂林、南海和象郡戍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4就地屯垦的戍卒以及因战乱、经商、贬谪而陆续南下落籍者可以说是史料记载最早迁来广西的汉族。都安九渡乡九如东汉墓群位于刁江之滨,出土器物主要有柄式三足铜焦壶、陶屋和陶罐等,从器物风格上可判断出墓主人可能是汉族或汉化较深的壮侗语族先民,说明远至东汉时期汉族或汉文化就已通过刁江进入或传入高甲周边地区。秦汉之后,历朝历代的史籍中均有汉族进入桂西北的记载,直至清末,从别的省份迁入桂西北地区的汉族有增无减,如(民国)天河县志中记载光绪三十年统计的人口数量比康熙年间多出数十倍。就都安县汉族而言,据各姓家谱、族谱记载,多数是清朝年间从四川、贵州、湖南、广东等地而来,生活在都安西北部的七百弄、板升、隆福、下坳、板岭、三只羊等地的汉族以操西南官话为主,而聚居在刁江沿岸的客家人则操客家话(麻介话)。因汉族进入都安定居者颇多,所以在高甲布努瑶歌第七篇中提到“你家在都安,天天讲汉话”,这里的汉话指的是西南官话。此外,在高甲布努瑶歌第一篇中还提到“pu4 kun1 j5 tak7 i5”(汉人住德胜),德胜今属河池市宜州区管辖,在唐、宋时为羁縻琳州地,明洪武二十八年设德胜巡检司,永乐六年设守御千户所,清康熙年间设为宜山县丞署,雍正七年设庆远府同知署,光绪年间划为古阳乡上青里,民国初年设德胜民团局,因有汉族官兵在德胜驻守或屯田或退役后定居下来,所以此地应有不少汉族。宋代有一定数量的瑶族向两广迁徙,部分瑶族甚至进入桂西北56。到了元代,桂西北地区的部分瑶族成为屯田的“屯兵”,如元史卷一百志第四十八载:“成宗大德二年,黄圣许叛,逃之交趾,遗弃水田五百四十五顷七亩。部民有吕瑛者,言募牧兰等处及融、庆溪洞徭、撞民丁,于上浪、忠州诸处开屯耕种。”明清以降,广西已成为瑶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与壮侗语族民族交错杂居,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如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一载:“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县者,所在蔓衍。”广西通志卷二百七十八载:“思恩县(治今环江)瑶,居五十二峒及仪凤、茆滩、上中下疃之间。”6清史稿 卷五百十六载:“瑶、僮多于汉人十倍。”(道光)庆远府志卷三中也多有“河池猺獞”“东兰猺”的记载。都安境内部分瑶族口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