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蛇文学形象流变及其华文传承创新演绎_周昊婧.pdf
下载文档

ID:2325394

大小:1.45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青蛇 文学 形象 流变 及其 华文 传承 创新 演绎 周昊婧
28今古文创青蛇文学形象流变及其华文传承创新演绎周昊婧 王晓明(江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青蛇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 中的角色,对于青蛇的个性特点,很多人有了“正义善良”的思维定式。当前青蛇的形象研究尚不及白蛇丰富深刻,对其角色的复杂性存在很大的探求空间。本文将以时间轴为参照,对民间故事、小说文本以及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青蛇形象展开分析,从青蛇的形象演变中认识文化规律。一、青蛇形象考据(一)形象符号唐朝博异志李黄 篇中青蛇形象作为“青服老女郎”引出主角“白衣姝”,让其吸食“李黄”精气的情节合理化。宋末元初清平山堂话本 里的西湖三塔记 中,青蛇的形象是“婆婆”,引导主角宣赞和白妇人的相互行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此话本中,青蛇形象的行动范围有所扩大。唐宋元时期,青蛇多是作为一个形象符号出现在故事当中。(二)重要配角明朝中后期,杂俎小说集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写道嘉靖年间有民间盲艺人以陶真这一艺术形式演唱白蛇故事,以白蛇、青鱼的形象展开。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 之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中,青蛇形象又以青鱼出场,由于叙事中增加了“情”,青蛇在情节中的地位得到抬升,成为“红娘”,变得丰满起来。这篇小说为后世故【摘要】青蛇起是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原型人物,后经过文人编撰形成故事话本,人物形象由单一变得繁复起来,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在银幕或舞台。青蛇作为故事中的形象,在情节和其他角色的影响下逐渐饱满,从配角到主角、从单一到复杂,其中的文化规律是多元化的。在华文教育领域,青蛇等经典文学形象的创新演绎具有很大的探讨意义和空间。【关键词】青蛇形象;演变;文化规律;华文教育【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28-03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华美育在华文教育中的创新性实施研究”(编号 19JY15);江西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编号XJG-2018-03)。事的发展流变奠定了情节基础,确定了情感方向和人物行动线。清代西湖佳话 中的雷峰怪迹、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现代戏剧大师田汉的白蛇传 都是以该话本为蓝本而创作。清朝时期白蛇传成熟盛行,情节丰富,包括游湖借伞、小青盗银、水漫金山、断桥等。这时期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 和陈遇乾的弹词义妖传 是青蛇形象完善的关键性作品。雷峰塔传奇通过青蛇被白蛇收伏化作女儿身,二妖主婢相称,后青蛇成为白蛇与许仙的红娘一系列情节,明确了青白二蛇的关系。义妖传情节复杂,行文活泼,青蛇身上明显具备了反抗性。此后以白蛇传 为故事原型创作的歌谣、宝卷、小说、话本、演义以及话剧、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各种文艺类型纷纷出现。(三)青蛇主角化1986 年,中国香港作家李碧华创作了中篇小说青蛇,青蛇在世俗人间被情欲迷失自我,最后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与人性冷暖之后,凭借自身千年道行对世间红尘进行体会与反思。作家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女性形象”在面对爱情时的挣扎与卑微、迷失与醒悟。青蛇形象进一步饱满,用来反思传统女性在生活中的爱情悲剧,成为映射女性爱情观的代表。DOI:10.20024/42-1911/i.2022.06.009文学研究292022 年第 6 期(四)青蛇形象的变化青蛇最初由“青服老女郎”“婆婆”等默默无闻的形象符号变成了后来的“青鱼”,原本的白蛇故事中,有说法称小青原本是一条鲤鱼精,并且是男性,后来化作女儿身陪伴在白素贞身边,青蛇与白蛇之间存在一条隐藏的未完全展开的感情线,为何青蛇男扮女装一直陪伴白蛇不离不弃,许多文本中未明确表示。在代入人的欲望情感时,青蛇求而不得往往应该产生痛苦或嫉妒等情绪,但在有此情节的文本中却没有青蛇的情感表达。青蛇一直在为主角的情感变化服务,只是角色的重要性在发生改变。直至现当代,青蛇有了人的思想情欲,有了感情线以及丰富的表达。二、青蛇形象在舞台叙事中的衍变随着白蛇故事的发展成熟,青蛇形象也在舞台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青蛇在舞台叙事中的形象呈现在戏曲中,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 和陈遇乾的弹词义妖传 是青蛇形象塑造的关键作品,许多其他戏曲桥段将其情节延续下来。戏曲中放大了“愁、恨、怨”的元素,展现悲情与纠葛,如豫剧断桥戏文中直接唱“我恨许仙”,而在青蛇传中演绎的是青蛇被锁在七宝池铁柱之上,十六年后断锁脱身重返人间,会许仙之子许仕林,同祭白蛇于雷峰塔下。为寻法海、许仙报仇,青蛇收服红蛇等妖,大闹西天,与众罗汉、菩萨战于雷音寺,被如来、观音再次擒伏的故事。在话剧中,2013 年田沁鑫执导的舞台话剧青蛇具代表性。该舞台剧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讲述了青白二蛇遁入红尘,为情所困的故事。青蛇作为主角探寻人间情为何物是一条重要的行动线索。起初她看到做人的快乐,恋上和尚法海,后纠缠不得开始游戏人间,分不清情与欲。又与许仙发生混乱的关系,姐妹反目成仇,许仙遭法海软禁后为救许仙,青白二蛇又重归于好,青蛇历经人间万象,理解了人的情感,与法海纠葛了生生世世,最终经过轮回在民国与法海相见。话剧 青蛇 剧照 田沁鑫导演以上戏曲和话剧的青蛇舞台叙事中增添了适应观众的角色情节元素。戏曲中精彩的部分在于舞台的走位和演员的服装以及情绪表达,如通过唱念做打和位置变换体现人物关系,青蛇演员面部表情的一翕一动将愤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话剧中青蛇情节在严肃与戏谑间穿梭,青蛇这一古老的民间故事融合中国民俗与礼仪,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青蛇话剧大胆创新,提出了孰善孰恶的思辨较量,充满现代感的强烈自我思考为当下的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困惑提供了新的参照。(二)青蛇形象在舞台叙事中有此呈现的原因戏曲舞台道具简单,观众的目光主要聚集在演员身上,青蛇演员要加强面部情绪和肢体动作张力来达到舞台效果。青蛇主题的戏曲情节没有较大改动,传统的韵味是戏曲的一大特色,即使历经了时代的变化,青蛇形象依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话剧舞台场面较大,需要舞美、导演编排和演员表现力加持,演员夸张演绎是为了感染现场观众。青蛇话剧情节有张有弛、有正有邪,当今社会观众的审美要求高,此剧目在文化内涵、思想追求和情节变换中都有独特设计。话剧属于现场直观的艺术,青蛇应扮演得富有灵韵,展现出作为妖的思考和作为人的醒悟,这对青蛇形象的塑造可达到新高度。三、青蛇形象衍变所体现的文化规律首先是由文学到艺术。青蛇来源于民间故事,被文字记载后成为俗文学,后发展成话本、小说、演义等文学形式,戏曲的出现使青蛇形象由二维变成三维艺术形式,现当代舞台剧的表现更加丰富,青蛇形象在文学艺术领域有了独特的地位。第二是由妖向人的转变。青蛇原型为“妖”,是人类所幻想的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象征。原初文本中的青蛇没有人的情感,是实实在在地被人的潜意识里所尊崇敬畏的神秘力量。后来受到市井文化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发展,人们开始大胆对青蛇形象进行描述创作,青蛇沾染原本人该有的情欲是人类赋予该角色“人格”的重要表现。由原始文本到现代话剧青蛇,青蛇形象已经完成了蜕变,使受众拥有共情能力去体会青蛇的思想情感。第三是由顺从到反抗。形象的灵魂在于它自身的抗争性及矛盾性:包括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和人自身与内心的矛盾。起先青蛇形象的原型“青服老女郎”和“婆婆”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支撑起整个故事的发展。明清时期以后的青蛇作品中,青蛇与世俗规律产生冲突,与法海、许仙以及白素贞有了人物矛盾纠葛,与自己的内心关于“情”的认知发生前后变化冲击,各种矛盾的纠缠让青蛇有了对抗的动力,成就了饱满的人物角色。第四是由恶到善。最初青蛇是帮助白蛇吸食人类精气,为祸人间的妖孽,在人们对善的期待下,角色的性质开始有了30今古文创转变,由最初恶劣的形象转变成正义善良的形象。现代人对人性的复杂充满了思考,辩证地认识世界,对青蛇形象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如青蛇开始存在善恶两面性,有红娘般促进感情的善良,有对法海为难有情人的辩驳正义,自然也有为了私欲水漫金山的恶劣。青蛇角色的重塑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理性认知。第五是由俗到雅。青蛇所在的白蛇故事在最初可能就是流传于市井之间的口头故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去影响人的生活和发展。到后来,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需求比较强烈,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起来。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青蛇形象开始有了较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可供人们品味和揣摩。青蛇形象由民间故事向舞台叙事的衍变侧面反映了时代思想的变化、人审美要求的转变以及舞台形式的独特性。青蛇形象的逐渐丰富饱满说明了时代进步下人们对于实践活动认识的深刻性。美感和审美意识的觉醒,促使了青蛇形象逐渐发展为一个艺术整体。青蛇形象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艺术是流动的,青蛇形象最终还是会沿着时间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完成各种艺术形式与意义上的创新创作与升华。四、青蛇等文学形象在华文教育中的创新演绎华文教育历史如果从 1690 年的明诚书院算起,至今已有 300 多年;如果从 1900 年前后现代意义的华文学校算起,至今也有 100 多年。华文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国外的华人华侨及其子女,也包括来到中国的华裔人士。在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中,华文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与通常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比,在中国文字、文学、文化方面的传承和传播有着更为显著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华经典文学方面,有必要让华裔群体学生对祖籍国经典文学有更多更深入地理解,从而更好地构建其精神世界中的“华文印记”。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之后,形成了丰富的经典文学形象,比如屈原、花木兰、王昭君、杨贵妃、渔父、林黛玉、王熙凤、白蛇、青蛇、哪吒、孙悟空、关羽这其中既有依托于历史真实人物的艺术形象,比如王昭君;也有来自民间传说中的艺术想象,比如白蛇;还有文学虚构想象的艺术形象,比如渔父。这些经典形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也包括“环肥燕瘦”、清雅淡泊等审美观。在国内外华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华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于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在人格塑造、情感陶冶方面“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越发重视中华经典文学在华人华侨群体中的传承和传播意义。当前华文教育领域,我国政府、国外华人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已经在中华经典文学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加强对华裔学生群体对于祖籍国文化和文学精神的体验和认知,为构建和谐文明的“地球村”做出积极的贡献。在青蛇等文学形象在华文教育中的创新演绎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1.教师给出基本的青蛇等经典文学形象故事,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创出具有新意的剧本。2.建立编演工作坊,在教师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下,将前述剧本排演成舞台剧。3.举办作品汇报演出,可以联合当地华人华侨社团和华文媒体,在剧院演出并进行宣传报道。4.让学生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积极改进追求更大的进步。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华文教育则在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曾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梦。”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品质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青蛇等经典文学形象的创新演绎也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有待于华文教育同仁持续进行探索。参考文献:1武世珍.试论古代神话的发展和演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30-43.2李阳.言情话语中的青蛇形象嬗变:从戏剧到电影J.艺术广角,2021,(01):29-31.3王晓明.近三百年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历程勾勒与展望J.文教资料,2019,(08):93-94.4彭代洁.国产影视作品中青蛇视觉形象流变J.采写编,2020,(06):170-171.5王晓明.新时期华文教育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6马天恒.方成培雷峰塔 与黄图珌、田汉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9,41(02):28-39.7王晓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J.今古文创,2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