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中国人居与儒、道哲学_李倩.pdf
下载文档

ID:2325346

大小:1.3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人居 哲学 李倩
237227|2023|02风景园林Brief Discussion of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浅议中国人居与儒、道哲学摘要:人类定居的建造均受到地域性风土人情、文化精神的影响。文章分别阐述中国儒、道两大文化对意境相异的宅院、园林两种传统人居形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现代人居的启发。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is affected by regional customs and cultural spiri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n the two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forms of houses and gardens with different artistic conception,and analyzes its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residential forms on this basis.关键词:传统;人居;儒家;道家Keywords:tradition;human settlement;Confucianism;Taoism文李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76引言“人居”是人类对建筑的最基本要求,一直是建筑领域被广泛探讨的问题,从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到舒尔兹的“场所精神”,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的在地性,关注建筑背后的哲学、文化及其精神价值。在中国,家、国同构,长久以来被中华文化的两大流派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浸润,孕育出独特的人居形态。1 传统人居中的儒、道哲学中国各家哲学多有相似、相通之处,对于人居文化、建筑形式的影响也多是交杂着进行的,但在不同的人居环境中,各家哲学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国传统人居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别:一为宅院,二为园林。宅院受儒家影响较多,大多方正规矩,展现等级制度、宗法人伦,暗喻入世的理想;园林受道家影响较多,因时因地、道法自然,饱含出世的洒脱。1.1 宅院与儒家文化1.1.1 家国之构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社会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反映了“家”与“国”的同质联系。“家国”观念撇除了独立个体的意识,形成了家庭、家族、国家三个层面的凝聚力,反映到人居上表现为内向、封闭的城市,聚落,建筑布局。从春秋到明清,除秦始皇的都城咸阳外,其余各朝都城都有城郭之制,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将臣民紧紧拢聚在皇权周围。聚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而形成,一般以宗族祠堂等公共空间为中心,并以壕沟与外界隔离,形成内聚的宗族生活区1。在建筑方面,用房屋或墙体围合成院落,建筑均向内开口以供出入和通风采光,形成面向院落的汇聚,同时以封闭的整体一致对外,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秩序,强调以家长为核心的向心力。此种同构性还体现在从乡村民居到宫廷多轴的庞大组合,多是同一间架体系以及院落式布局。从寒冷的北方到炎热的南国,如此地域广阔、乡土风情各异,却依然在各种变体之下实现着很大程度上的全国大统一2(图 1)。1.1.2 中庸之道“中庸”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讲求中不偏,庸不易,做事不追求极端,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此思想反映在建筑中有两大方面的表现。首先,讲求中轴对称,以中为尊。各建筑从中央开始渐层扩大,有序地向前后、左右延展开。大型的如皇家建筑群其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开,如明清故宫中轴线上从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到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此外文华殿、武英殿等在中轴两侧对应布置。由于群体建筑的复杂性,故宫无法实现最高层级的完全对称性,于是其在第二层级各宫院自身的对称性处理上甚是严谨(图 2)。小型民居如北京四合院,从垂花门到正房拉出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布置厢房、游廊,围合出方正的院落。若体量再小以至于不成院落,也由明间中部为轴线,向两侧依次布置次、梢、尽间。其次,克制有度,不追求建筑的过高过大。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组成院落,再由院落合成建筑群,总体上呈现平面发展的趋势,形成一种绵延于大地的状态,很少有有违人238体尺度的建筑,即使是尊贵的皇家居所也是如此。1.1.3 尊卑之礼儒家重“礼”,讲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通过“礼”建立起森严的人伦关系和等级秩序,有利于封建王朝对臣民的统治,对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3。“礼”在建筑中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尺度、规模及色彩、装饰上的控制。唐营缮令中规定:“三品以上屋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屋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宋史舆服志中言:“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根据各人身份地位,其所居之屋皆有定制,也因为建筑与“礼”在思想层面的联系,便有功高之臣、恣意之士为表自己的傲气和对皇权的反抗而有意在自己的家宅中行“僭越”之事。其二,依照长幼尊卑进行空间的分配。以家长(位高者)为核心,余人按照辈分、长幼、亲疏构建出一个平面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此后在建筑中按照方位、大小、装饰的不同进行对应分配,建筑便成为了理想伦理秩序的直观表现。以四合院为例,居中为尊,故长辈居坐北朝南的正房;以左(东)为尊,故长子居东厢房,次子居西厢房;此外以南为尊,故仆人等居于北侧的后罩房。我们根据一个人在群体关系网中的身份位置便可大致定位出他在宅院中的居处所在。1.1.4 入世之志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崇尚成就意识,鼓励大家求取功名,讲求现世幸福。在宅院之中人们多植梅兰竹菊、松柏翠竹,取其幽芳逸致、坚韧自持的君子修身之意,颂扬崇高的情操和品行。在建筑中常用带有浓厚说教性质的砖雕、木雕作为装饰,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融让梨等,讲述儒家礼、义、仁、智、信的故事,对居者进行教化。此外,居者从不掩饰自己对世俗名利的追求,装饰中常现鹿、鱼、蝙蝠等图案,隐喻“福禄双全”“年年有余”,花街铺地中也常有“平升三级”(在瓶子中插着三把短戟)图案以喻官运亨通(图 3)。1.2 园林与道家文化1.2.1 道法自然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秉承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遵从自然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抄自然,而是对其中“道”与“理”的探索4,这种态度在园林中多有体现。虽皆是由人进行创作,与西方园林的理性与规则不同,东方园林大多呈现“无规章”的“自然状态”,不必按规整的轴线、比例、图形进行规划,而是遵循地形起伏因地制宜,叠山理水追求天然诗意、旷奥有度,避免匠气(图 4)。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外“道法自然”也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节制物质的欲望,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传统宅院往往承担着彰显家族地位、主人身份的作用,在允许的范围内力求恢弘气派,精工于雕刻、彩画。与住宅相反,园林追求简约素雅,避免张扬。屋顶多用灰瓦,形制不高,取双坡、卷棚、攒尖等,与素墙相配,如清雅的山水画卷一般,即使施以彩画,也以活波、淡雅的苏式彩画为主。若更追求野趣,用草顶泥墙的也不在少数(红楼梦第十七回: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中国建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对自我进行肯定。我“以天地为栋宇”是中国人的自然观5。1.2.2 无为避世老子之后,庄子将道家思想做了延伸,在“道法自然”之上增加了“无为”的概念6。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同阶级及各阶级内部的争夺变得激烈,在这种境况下众多文人士大夫宁愿隐身于山林也不愿涉身世俗政治,转而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和虚静。相较于规正、入世的儒家,道家有一种随性、出世的洒脱。道家言“无为”,取任其自然之意,主张弃绝尘海纷扰,超乎功利得失,满足了魏晋文人们从容不迫、浪漫闲适的精神诉求,一时老庄哲学颇受追从。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文人士大夫推动产生的自然山水园林,天然带有一份萧致、淡泊的避世之意。传统园林即使选址在市井,也极力营造出在野的氛围。苏州的留园入口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经过幽闭的曲廊,进入“古木交柯”渐觉明朗,绕出“绿荫”后豁然开朗,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直至园内时,早已令人忘却市井杂事,顿入“避世”之境,颇有桃花源记的意蕴。园内的“五峰仙馆”名借李白的望五老峰一诗:“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暗喻园主隐遁山林,不为官宦的心态。“无为”同时也体现在园林布置中的“留白”。像中国山水画那样,留白是画面的呼吸口,精神立足之处。古典园林针对特定的欣赏人群,使其在一定的思想感情上寄情以物、触景生情7,故而实物不必繁复,或是几株松,或是一汪水,便引出无边意境来。1.2.3 无用之用老子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传统建筑并不对空间进行功能设定,如宅屋中的堂屋(明间),吃饭的时候搬进方桌,摆上坐凳,它就成为“餐厅”,平日里摆上案几配上太师椅,它就成为“会客厅”。屋中之槅扇是墙、是门也是窗,若将其一并开敞或摘下,三五间就瞬间合为大敞厅。这种不设限的做法在园林中得到更显著的体现,不仅建筑内的空间不做限制,连建筑和院落本身也可随主人需求随性改变作用(红楼梦图 1左上:福建土楼、右上:皖南民居、左下:壮族民居、右下:山西民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0)239227|2023|02风景园林参考文献:1苏畅,周玄星.中国传统建筑内向空间透视J.新建筑,2007(05):80-83.2郑光复.中国古代建筑哲学J.华中建筑,1993(03):12-17.3郭豪.浅析传统建筑空间的营造思想在新中式建筑中的启示J.城市建筑,2019(16):113-114.4黄志华,詹福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20-24.5黄嘉怿.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美学与文化J.园林装饰,2019(01):50.6施肖璇.道家思想在明清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综述J.园林设计研究,2019(06):52-54.7李军,王小静,王强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J.艺术教育,2017(23):184-185.8孙全文.东亚传统民居的建筑原则对现代住宅的意义J.中国名城,2010(01):42-47.9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建筑与文化,2003(02):13-15.10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04-305.第四十回: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回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道家的庄子主张“无用之用”,引申为“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用在此处正合意,不设定用处的空间反而被给予了更多的可能,随具体需要进行布置的能动性给当下的每一种场景更高的使用质量。2 儒、道哲学对现代人居的启发现代建筑发展之后我们常常抱怨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怪物,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的当下,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资本裹挟,大部分人的居所不过是资本家们追求利益道路上的副产品。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已“死”,我们只能抛弃那些旧有的人居思想?答案是否定的。诚然,时代在进步,传统思想有其与当下不适配的部分,比如崇尚人人平等的今天,儒家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就必然被淘汰。但传统思想、哲学更多的是值得借鉴或稍加转换就可应用的部分,笔者觉得其对当代人居至少有以下几点启发。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