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客籍”“主籍”百年争斗下的王权建设_熊永.pdf
下载文档

ID:2325093

大小:1.25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秦国 客籍 主籍 百年 争斗 王权 建设 熊永
第29卷第1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 No.1 2023 年 1 月 J.CENT.SOUTH UNIV.(SOCIAL SCIENCES)Jan.2023 DOI:10.11817/j.issn.1672-3104.2023.01.018 秦国“客籍”“主籍”百年争斗下的王权建设 熊永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战国以降,秦遭遇发展困局,寻求变制之计。借由秦孝公“尊官分土”的政治诚意,秦国顺利展开东方引智计划,援济国家建设。“客籍”与“主籍”两大势力集团推动秦国耕战事业不断取得进展,但秦国王权建设接连出现援济与掣制之轮转局面,秦国传统权力格局因之发生深刻变革。秦昭襄、庄襄两代秦王,属于“质子就国”,不得不依赖“客籍”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两籍”斗争由此加剧,遂引发秦国政坛盲目的排外风潮。秦王政即位后,采用“灭吕、抑王、扶蒙、联李”方针化解统治危机。其背后实则隐伏着王权建设意图摆脱“两籍”军政精英掣肘、走向集权这一深刻的历史线索。关键词:尊官分土;客籍;主籍;王权建设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23)01019811 战国以降的诸国王权专制化建设推动宗周体制步入新一轮巨变,是为不辩的事实。唯有旧的氏族贵族结构如何解体,新的集权体制何以成长,学者见识有别。概言之,既往研究的视角有两大差异:一是强调国家秩序结构吸纳、集聚社会人力的能力。二是重视社会力量的结合及其在专制王权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事实上,合适的观测视角十分重要。视野放开来看,商鞅打开秦国国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大批东方士人源源不断入秦。人才引进虽大力促进秦国国家变革,但亦挤占嬴秦故有权力场域,“在改革中,围绕新与旧、传统与未来、开拓与因循、革新与守旧以及种种利害得失,引起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因素的反复较量,于是,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相杂的重重叠叠的矛盾。改革就在这万水千山式的矛盾网络中,逶迤而行”1(193)。甚至一度引起秦国限制游士流动之举,“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2(129130)。以此为线索,细察诸代秦君对“客籍”力量、秦本土贵族之应对措施,从中可见自秦孝公改革之后百余年的国家政权建设实态,揭橥秦国王权逐步兴壮的复杂历史进程,更能展现秦始皇调整军政格局之内因、进路。以往研究中未能揭示的秦国军功社会之复杂面相或由此而明晰。一、流动与进场:秦国政治格局的 变动 在尤锐(Yuri Pines)看来,战国时代存在一个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战国时代的士人与春秋贵族出仕一国的传统相比,具有另外一种优势,即前所未有的雇佣的灵活性3(212)。彼时,霸政遗绪犹存,领土国家观念尚待塑成,国君同游士之间形成的实则是一种带有交易性质的契约关系。双方各有所出,皆有所“得”。吕不韦将质赵时期的秦庄襄王视为“奇货”,“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4(2506)。韩非 收稿日期:20220519;修回日期:20221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简牍所见新秦地郡县化与新黔首统合研究”(21CZS011)作者简介:熊永,男,安徽颍上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国家转型,联系邮箱: 历史学研究 熊永:秦国“客籍”“主籍”百年争斗下的王权建设 199 子也说,“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 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5(352)。这类性质的经济施惠,脱离了“父子之亲”,而是“计数之所出”,是一种可以“市”的德,也就是公开交易。这种交易以分享耕战红利为质,上可晋开封君。秦国是东方士人流入最重要的地域。史记秦本纪说: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4(202)秦孝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开国门,对能强秦者,允诺“尊官分土”,东方士人因此得以大量入秦。我们拟将这批由东方社会涌入秦地的他国人士定义为“客籍”,与作为秦国本土政治军事力量的“主籍”相对应。但正如秦简中的“新地”“新黔首”等语词一般,经过秦的长期政治统合后,新民也会变成“故秦人”。因此,本文我们定义的“两籍”概念,使用的是传世文献中较为狭窄、静态的原籍身份,不因秦的统合而改变。如“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4(2323)。“蒙恬者,其先齐人也。”4(2565)即便是秦相李斯,他对自己地域身份的认定,也值得留意:且斯非秦之产也,去故下秦,右主左亲,非有强臣者也。陛下幸以为粪土之臣,使教万民,臣窃幸甚。6(190)材料中,李斯作为秦王朝郡县制度改革、政治统合的设计者与推动者,入秦多年,然至秦始皇临终之际,他仍称自己是“非秦之产也”。由此可以管窥秦国“两籍”之分野。在任用“客籍”人员方面,秦比山东诸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这样总结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它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7(23)材料中,洪迈注意到秦与东方六国“用相”的差异。从中可察,东方诸国虽然同样求贤若渴,但其对外籍游士的政权开放程度,与秦国相比,深浅分明。对此,钱穆先生坦言,“秦政府实一东西混合的政府”,“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彼辈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8(120121)“客籍”集团的进场,冲击了秦国传统的政治格局。一方面,东方力量积极援济秦国王权的专制化建设。王夫之言“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9(954)。此后诸国相继改革,官僚集权体制得以建立。增渊龙夫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诸国君王为了加强和充实作为自己手足之用的官僚制,越来越多地招募有能力的士人作为自己的家臣”10(187),这些人构成了官僚制的人员基础。范文澜先生也认为战国时代的客卿制是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源泉11(144)。从这个视角来看,“在秦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客卿12,同秦国国君结成的实则是类似家臣性质的私属关系。他们辅助王权摆脱贵族制的束缚,向专制化转型。另一方面,数代“客籍”力量援引商鞅确立的军功爵制,结构性变革“主籍”高层权力的传统来源。史记商君列传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4(2230)据杨宽先生粗略统计,战国时期秦国封君已有二十余人13(693695),且多是实封,如秦昭王令泾阳、华阳、高陵诸君出就封邑,再如秦王政令文信侯就国河南。在这种局面下,“客籍”集团热衷于引导秦国展开东进事业。此举一来为秦国王权的专制化成长提供新的无干扰的广阔场域,即设置一批新型的县,“不再存在由国家权力对个体人民进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200 直接管辖时从中作梗的因素了”14(527)。二来,他们亦可凭借军功,挤占秦国的权力场。其中,不乏进攻母国之举。如蔡泽评述商鞅:“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蒙怨咎,欺旧友,夺魏公子昂,安秦社稷,利百姓,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4(2420)司马迁说魏籍秦相张仪是“倾危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4(2304)以至于李斯在反驳“逐客令”时说,秦之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4(2542)这其中有处细节值得注意,正是不抱有狭义国家观念的游士的不断涌入,导致各诸侯国内部斗争加剧,尤以秦国为甚。“我者”与“他者”的身份分际意识不断凸显,领土国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快速发展,“客籍”以及“主籍”重组为战国秦地政治格局的重要两极。自此,春秋晚期以降秦国王权式微的窘状得以缓解,在“客籍”势力强势入场与“主籍”集团仓皇应对之间,王权寻机成长,但亦时陷困境,援济与博弈之轮转局面随之而来。二、援济与博弈:“两籍”百年争局 与王权建设的困境 “两籍”冲突终不可避免,秦孝公死后,冲突旋即爆发。此前,秦国人赵良曾敏锐地察觉到“宾客”所代表的“客籍”人士并未深耕于秦国政军两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者”4(2233),而是仅凭国君一己之力强为之,“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4(2235)。因此,他力劝商鞅退出秦国的权力中心: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4(2235)材料中,赵良的建议实则分为两个部分。向秦“归十五都”,属于政治军事斗争的范畴,是宗室贵戚产生怨望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商鞅破坏了秦国旧有的封建规则。而“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则隐有放弃以军功爵制改造秦国社会的深刻内涵。赵良的这个建议表面看似周全,其实不然。若要安抚“主籍”集团,弃用商鞅、废其封区即可。但若转折政策,受到打击的不光是“入秦”军事力量,更是叫停了秦国刚起步的耕战事业。秦惠文王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保留了商鞅的改革成果,“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5(398),“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4(3313),就是这层用意。而秦在此时除掉商鞅,并非仅仅是受到公子虔等“主籍”贵族的教唆。乃是国君着意解决因商 鞅入秦后的政局失衡问题,“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 也”15(77),“秦惠王诛杀商鞅,并非出于维护旧贵族利益的考虑,而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讲,秦惠王诛杀商鞅与他继承商鞅变法并不矛盾。”16 秦昭王时代,“两籍”冲突再次爆发,局势更显诡谲。秦昭王前期,主要是穰侯用事。但他与早期“客籍”集团相比,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第一,穰侯的主要身份是外戚。其姊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他在拥立昭王之前,已经侍奉过两代秦王,在秦国政军两界站稳了脚跟。不然,他也没有能力扶立秦昭王,且对宗室反抗力量进行清洗,“武王卒,诸弟争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4(2323)。第二,他懂得与秦宗室分享权力。宣太后与秦国四贵共同执政的局面,便是外戚与宗室合作的结果。除此之外,他更兼顾到了“主籍”军事将领的利益,秦昭王“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4(2325)。从这里看来,与以往“客籍”精英不同,穰侯成功深耕于秦国政军两界。他在有限范围内清洗敌对势力,随后又及时地照顾到了“主籍”将领的权益。这一时期,以穰侯、白起为首的“两籍”军功集团对内紧密合作,对外全力东进,以开拓东方来缓解内部矛盾。宏观上看,秦国大规模地剪灭关东有生力量就发生在这个时段。据秦本纪与六国年表略见的秦军斩首记录,历史学研究 熊永:秦国“客籍”“主籍”百年争斗下的王权建设 201 在由秦孝公至秦武王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秦军斩获关东黔首近四十万。但在秦昭王柄政的五十余年中,秦军斩首数成倍陡增,计有一百一十余万。这个数字达到秦王政之前秦人斩首数的七 成多。但问题是,穰侯维系的这种局面干扰了秦国王权的兴壮。自秦孝公开始,“客籍”力量本是王权集权化建设的重要援助。但在秦昭王时代,“客籍”集团与“主籍”宗室、将领以合作的方式,共同质变为分享秦国权益的重要两极,极大地阻碍了王权专制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秦国出现了强大的贵族化返潮现象,秦廷大肆封君授土,王权式微。而起用新入秦的范雎,隐伏着秦昭王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