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
农村
家庭
城镇
演进
基于
社会
行动
理论
朱牧文
【文章编号】1006-3862(2022)12-0021-07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21 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城镇化的时空演进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朱牧文 朱介鸣(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学者应贴近微观主体的日常实践,把握农民进城的真实逻辑。以皖南地区的三个典型农村家庭为例,从“收入的城镇化”和“居住的城镇化”两个维度回溯其城乡迁移的时空轨迹,并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分析其演进机制。发现:在“家本位”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着“体面进城”目标的家庭策略是城镇化的驱动力,教育集中化的社会变迁造成城镇化轨迹的代际差异,人力资本制约着城镇化的空间层级和推进速率。由此,将农村家庭的进城路径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步城镇化”,指城镇化程度迅速提升的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以大中城市为目的地,针对村庄中的富裕阶层;“分步城镇化”,指曲折渐进的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针对村庄中的中间阶层和贫弱阶层。【关键词】家庭;时空演进;社会行动理论;分步城镇化【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暨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课题“城市化欠发达地区人口回流与乡村发展”(编号:KY-2020-YB-A02)0 引言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人的城镇化”,核心问题是流动人口的沉淀和落地1,为此学者有必要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解并尊重其城乡流动背后的自发秩序,而不是用先入为主的假设去替代他们的真实意愿和行动逻辑。人口城镇化的既有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主体两种视角。前一种视角是学界中的主流,在方法上多基于大规模抽样调查与计量分析,一般从农民工的流入地所在城市来观察,分析单位以追求个人福利最大化的迁移个体为主。其鸟瞰全局的优势不言自明,但往往脱离具体的时空情境和地方文化,将迁移者简化为受经济理性和推拉因支配的原子,将人口城镇化视作单向线性的进化过程,故难以把握其中复杂的动态特征与演进机制。近来,相关研究领域出现了从宏观结构到微观主体的范式转向,一些学者尝试在人口净流出的欠发达地区进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通过质性研究来发掘伦理传统、地方社会和历史变迁对于个体迁移决策的作用机理,呈现出了丰富的经验细节。如张世勇和袁松等对返乡农民工生命历程的探讨2-3,王绍琛等有关农民购房与陪读的研究4,白美妃对于县域“城乡两栖”现象的时空经验的考察5。在微观层面的实证成果中,还鲜见以家庭为单位的针对城镇化这一长时段空间行为的深度个案研究。鉴于此,本文确立如下研究问题:农村家庭城镇化的时空演进过程和机制是什么?有怎样的基本模式?1 研究方法1.1 城镇化状态的谱系 中国农民的城镇化并不像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所描绘的那样是非城即乡、二元对立的黑白两极5,而是一个由不同灰度的中间地带组成的连续光谱。每个迁移中的家庭随着时间推移,在光谱上的位置不断改变。为呈现这一动态过程,需要构造出一个相比于城镇化率这一人口学统计指标更为细致的测度工具。既有研究指出:“迁移包含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出去,第二个过程是这些迁移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6,“城市化要以就业者可以在城市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为基础,就是说可以依靠工资收入购买住房、结婚生子、生活下来”7。可见,职住空间都向城镇完整地转移是农村家庭彻底实现城镇化的最主要标志,其前提是在城镇拥有稳定收入和体面住所。由此,本文用“收入的城镇化”(职)和“居住的城市化朱牧文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城镇化的时空演进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22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城镇化”(住)两个指标来界定每个家庭的城镇化状态。其中,“收入的城镇化”以家庭总收入中城镇收入占比来表征,分为“家庭收入全部来源于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于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全部来源于城镇”,随着家庭从农村获取收入的占比不断降低,家庭与农村的经济关联逐步减弱。“居住的城镇化”以住房占有及入住情况来表征,分为“尚未在城镇购房”、“在城镇购房但未举家入住”、“在城镇购房且举家入住”,随着成员逐步定居城镇,家庭与农村的社会关联逐步减弱。将上述两个指标相交叉,得到如表 1 所示谱系图,谱系图中左上角为“完全城镇化”,职住空间都在城镇;右下角为“未城镇化”,职住空间都在农村;其余单元格均为“半城镇化”,职住空间半城半乡。对城镇化过程的研究就是要分析农村家庭在以上图谱中以何种路径从“未城镇化”走向“完全城镇化”。表 1农村家庭城镇化状态的谱系居住的城镇在城镇购房且举家入住在城镇购房但未举家入住尚未在城镇购房收入的城镇化家庭收入全部来源于城镇完全城镇化半城镇化半城镇化家庭收入来源于城镇和农村半城镇化半城镇化半城镇化家庭收入全部来源于农村半城镇化半城镇化未城镇化资料来源:笔者自绘1.2 社会行动理论 为了分析家庭城镇化在谱系图上的演进机制,笔者引入社会行动理论。该理论源自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帕森斯,他在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大传统行动理论的有益假定和概念进行了综合之后,提出把“单位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元8-11(图 1)。“单位行动”是行动者的主观决策过程,包括行动者(有能动性和自由意志的个体)、目标(来源于环境和个人自己)、条件(行动者难以改变的事物)、手段(行动者可以控制的事物)、价值观(规范和观念)。图 1 帕森斯的“单位行动”理论图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将“单位行动”映射到家庭城镇化实践,建构本文的五要素分析框架:1)行动者:家庭。家庭是城镇化的行动主体,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角色对于个体的外出或还乡决策有较强的解释力3,4,12,13。2)价值观:家本位。驱动人口迁移并将分散的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的是“家本位”的价值观,即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14。3)目标:体面进城。为实现阶层流动,城市化是必由之路,但农民进城绝不是盲目的,举家进城后生活水平不能比农村更差,即“体面进城”7。4)手段:家庭策略。家庭为实现目标,会主动采取相应策略,对家庭结构、分工和居住空间等做出调整15,其原则是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16。5)条件:人力资本和社会环境。农村家庭拥有的资源及所能做出的选择受到自身能力和社会结构的约束。家庭城镇化状态的演进是上述五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图 2)。图 2 本文的分析框架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2 实证分析2.1 调研地概况 实证数据来源于笔者 2019 年 7 月对两个自然村的田野调查。两村地处皖南地区的 L 县境内,该县的非农发展相对滞后,在欠发达地区有一定代表性。2019 年,L 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朱牧文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城镇化的时空演进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23 25664 元,略低于同期全国的中位数水平。2010年,L 县常住人口人均 GDP 为 1.79 万元/人,在全国所有县级单元里排位居中。两村与县城距离分别为 9km 与 20km。2019 年,两村总人口 322 人,共79 户,人均耕地约 0.1hm2,耕地的协议流转率约60%,县外从业的劳动力占比为 42.5%(其中 80%以上在省外)。按上文对于城镇化状态的划分,则两村全部家庭中“完全城镇化”占比为 10.1%,“半城镇化”占比为 84.8%,“未城镇化”占比为 5.1%。若按人均收入水平将全部家庭分为三个阶层,则富裕阶层家庭中“完全城镇化”占比为 40.0%,远高于中间阶层家庭(3.4%)和贫弱阶层家庭(0.0%)中的占 比;贫 弱 阶 层 家 庭 中“未 城 镇 化”占 比 为40.0%,远高于富裕阶层家庭(0.0%)和中间阶层家庭(3.4%)中的占比,可见空间分层与社会分层高度关联。表 2两村中各阶层的城镇化程度完全城镇化半城镇化未城镇化总计户数占比户数占比户数占比户数占比富裕阶层640.0%960.0%0.0%15100.0%中间阶层23.4%5593.2%23.4%59100.0%贫弱阶层0.0%360.0%240.0%5100.0%总计810.1%6784.8%45.1%79100.0%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那么,农村家庭如何从“未城镇化”走向“完全城镇化”?阶层之间、代际之间的演进机制有何差异?2.2 典型家庭的城镇化时空轨迹 从三个阶层中各选取一例典型家庭,回溯其生命历程中最重大的生命事件(包括结婚和生育等家庭人口的变动与成员角色的转变、外出打工和返乡等职业地点的转换、购房与迁居等居住空间的转移),及其对应的收入和居住两个维度的城镇化轨迹(表 3)。表 3典型家庭的基本信息序号成员年龄学历职业常年居住地年收入(万元)A(富裕阶层)父亲66小学开杂货店村庄1.5母亲63文盲无村庄无儿子(户主)37大专机场安检负责人(公务员)合肥12儿媳29初中餐饮服务员合肥3孙女7小学无合肥无B(中间阶层)父亲62小学工农兼业村庄3.3母亲58小学无县城无儿子(户主)34初中开网约车上海6.5儿媳34初中无上海无孙子10小学无县城无C(贫弱阶层)父亲63文盲工农兼业村庄2母亲55文盲无村庄无儿子(户主)30初中缝纫工村庄3孙女4无无村庄无注:“:常年居住地”指一年里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地点资料来源:作者整理2.2.1 富裕阶层:A 家庭1978 年第一代结婚,此后一直在村开杂货店兼种田,从未外出务工。1982 年儿子出生,因为开杂货店的收入相对较好,故供其上学并不吃力。2000年儿子考上大专并参军,于 2006 年毕业,进入消防队工作,后转至合肥机场做安检员。2009 年儿子结婚,婚后夫妇同去合肥工作,租房居住,仅过年时回乡。2013 年孙女出生,因为爷奶要在村看店,故孙城市化朱牧文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城镇化的时空演进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24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女由外婆进城照管。2019 年儿子在合肥买房,总价100 余万元。家庭未来计划:1)明年合肥的住房装修好后儿子一家就入住;2)老两口准备明年到合肥投靠儿子。一方面,省会的医院比本县更好;另一方面,儿子将新添二宝,老两口过去可以帮忙。图 3 A 家庭的城镇化时空轨迹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2.2 中间阶层:B 家庭1984 年第一代结婚,此后夫妇俩从未外出打工,终身只在本地种田、种茶、兼打零工。1986 年儿子出生,于 2000 年初中毕业后开始打工,尝试过木匠、缝纫工等职业。2009 年儿子结婚并分家,小夫妻住新盖的楼房,老两口仍住原来的平房。2010 年孙子出生,交给老两口照管,分了家的两代人重新组合成为主干家庭,房产上各自独立但生活上相互支持。老两口的收入用于祖孙仨的日常伙食,年轻人的收入用于偿还房款和支付学费等大宗开销。2011 年儿子在县城购房,总价 40 万元,房屋在孩子上学前空置(因为县城生活成本过高)。2016 年孙子到县城上小学,祖母平时在县城陪读,清明时回村采茶,寒暑假时回村居住;祖父在乡里做小工,并种田和养鸡;年轻夫妇俩常年在上海打工,春节时和孩子在县城团聚。家庭的未来计划:1)因为老两口没有课业辅导能力,儿媳准备在孩子小升初阶段回县城陪读,到时候祖母便回村,隔代抚育结束;2)如果本地有就业机会,儿子将回到本县就业;3)老两口在村养老,直至失去自理能力时进县城投靠儿子。图 4 B 家庭的城镇化时空轨迹资料来源:笔者自绘2.2.3 贫弱阶层:C 家庭1990 年第一代结婚,男方因为贫困、文盲、无手艺,故晚婚(33 岁才结婚)。婚后,丈夫为了照顾两位生病老人,不能外出,长期在村耕种承包地兼打零工。同年,儿子出生。2004 年一位老人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