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古文通识_傅道彬主编;李振峰著.pdf
下载文档

ID:2324505

大小:41.74MB

页数:27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文 傅道彬 主编 李振峰著
诗词展开.indd 72019/1/4 13:21:12责任编辑:董 巍责任印刷:李未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读古文通识/李振峰著.-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1 ISBN 978-7-5169-1334-5.读.李.古典散文古典文学研究中国.I207.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69538号书 名:读古文通识作 者:李振峰 出 版 人:胡福君出版发行:华龄出版社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甲57号 邮 编:100011电 话:010-58122241 传 真:010-58122264网 址:http:/ 印 刷:北京市大宝装璜印刷厂版 次: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7871092 1/32 印 张:8.75字 数:160千字定 价:48.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本书如有破损、缺页、装订错误,请与本社联系调换总 序傅道彬人们常常抱怨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纯文学作品少人问津,风光不再,失去了昔日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轰动效应;而学校里,重理轻文,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甚至生存都变得十分艰难。这不能不令纯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感到失望,发出“文学出路何在”的无奈感叹。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文学的未来感到绝望。一方面,应该看到纯文学市场的收缩,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回归本位所致,纯文学的过度红火常常是被政治绑架的结果;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文学也在悄悄地扩大自己的边界,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形式,而是结合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迅速传播和普及。电视剧、广播剧、网络文学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更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学的影响扩大了,深化了。1这使我们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 a r t i n H e i-de g g e r 18891976)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反映的正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审美诉求和艺术渴望。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并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是与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根本性存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云:“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诗是内在生命气韵的外在显现,只要你活在世上,你就需要文学,你就需要诗意。贫乏的枯燥的生活是非诗的、非艺术的。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生存者。因为文学是与生存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相关的文学基本知识。“歌咏所兴,宜自生民之始。”(宋书谢灵运传论)文学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漫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学的国度,这不仅因为中国文学史上有诗经楚辞的辉煌开端,有汉晋辞赋的飘逸风雅,有唐诗宋词的绚烂篇章,有明清小说的宏大叙事,更有整个民族对文学的热爱和教养。“六经皆文”,中国古典经学与中国文学是紧密联系的。周易本身的结构是诗体的,周易的“象”与诗经的“兴”在艺术上是相通的。尚书文字虽然古奥,却典雅方正。尤其是典谟文体,四字一句,皆用古韵,最富文采,是古体文言的代表作品。“春秋笔法”笔底含情,在冷静委婉的叙事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情感和审美意蕴,对中国古典诗学和史传文学产生重要2影响。而“诗礼相成”,礼乐相通,庄严恭谨的礼仪有着古老的诗乐艺术的深厚历史背景。文学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语言,诗教是贵族子弟最初的启蒙教育,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彻底说来,经学教育也是文学教育。诗乐是周代贵族子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育,这一传统对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诗词文章修养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基本修养,接受过中国古代文化培养的知识分子无不具有良好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他们沐浴在古典艺术的光辉里。即使现在,咿呀学语的启蒙教育,也往往从“床前明月光”这样优美辞章的记诵起步。缺少了文学的教养,就缺少了几分风雅、几分韵味,精神世界便显得粗鄙麻木,没有灵气。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素质教育,其实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学素质。文学艺术教育的贫乏,常常导致一个民族风雅的丧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编辑了这套“中国古典文学通识丛书”。从普及基本的古典文学知识入手,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点古典文学的基础教育。编辑这套丛书,我们特别强调了常识的原则、贯通的原则、准确的原则和流畅的原则。1.常识的原则。丛书是为提高一般读者的古典文学修养而编辑的,因此特别是强调古典文学知识的基础性,不面面俱到,不横生枝节,注意传授古典文学必备的基本知识,使读者阅读后对古典文学历史和技艺有最基本的了解,得到最基本的文学训练。丛书第一辑五种,介绍的是古典文学的文体知识,即读诗通识读赋通识读词通识读曲通识读古文通识,按照诗、词、曲、赋、文的分类,介绍古典文学文体演变及创作要求。32.贯通的原则。所谓贯通就是注重对古典文学的某种艺术形式、某种文学现象进行整体性贯通性描述,通过沿波讨源、由本及末的历史叙述,描述一个文学时代、一类文学形式、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揭示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3.准确的原则。知识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因此本丛书强调论从史出、言必有据的学术原则,占有广泛的学术资料,取精用弘,科学准确地传达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常识并不意味着缺少研究的基础;恰恰相反,准确的常识正是建立在学术研究与考据的基础上的。因此,丛书注意吸纳最新的研究和考据成果,站在较高的学术基点上,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态作贯通性准确性的描述。4.流畅的原则。作品总是要给人看的,即使基本知识介绍的著作也不例外。在保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的同时,我们注意了文笔的流畅性原则。文章不故作玄妙,不高深艰涩,力图让读者在较为轻松明快的笔调中,在自由轻松的心态里,接受古典文学的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与审美的基本修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样的目标算不上高远,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好在丛书的作者们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当学术水平的大学教师。通过阅读,相信读者不仅能够得到古典文学艺术的滋养与熏染,也能切实感受到丛书作者们良好的学术训练和研究水平。2013 年 12 月 18 日 作于哈尔滨在宽堂4目 录第一章 古文源流/1第一节 先秦古文/2 一、六经皆文 儒家元典与古文/2 二、百家建言 先秦时代的诸子古文/6 三、先秦历史散文/28第二节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古文/38 一、秦汉古文/39 二、魏晋南北朝古文/62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古文/69 一、唐宋古文/69 二、元明清古文/83第二章 古文写作/95第一节 古文立意/95 一、立意与选材/96 二、立意与志识/101第二节 古文谋篇/1071 一、开篇之法/108 二、承转之法/113 三、收束之法/117第三节 古文修辞/124 一、积极修辞/125 二、消极修辞/131第四节 余论/136第三章 古文鉴赏/139第一节 先秦之文/139 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139 二、季札观周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142 三、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上/146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 论语先进/149 五、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153 六、逍遥游 庄子内篇/159 七、劝学 荀子/163 八、自相矛盾 韩非子 卷第十五/167第二节 两汉之文/169 一、报任少卿书 文选/169 二、过秦论 新书 卷第一/178 三、前出师表 三国志/183第三节 魏晋之文/186 一、兰亭集序 王羲之/186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189第四节 唐宋之文/1912 一、原道 韩愈/191 二、捕蛇者说 柳宗元/197 三、醉翁亭记 欧阳修/199 四、六国论 苏洵/202 五、墨池记 曾巩/205 六、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207 七、留侯论 苏轼/210 八、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214第五节 明清之文/217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217 二、项脊轩志 归有光/219 三、登泰山记 姚鼐/223第四章 古文书目/226 一、古文正宗:古文辞类纂/226 二、文章津梁:古文观止/232 三、诸子渊海:诸子集成/237 四、个性选本:明人小品选/239 五、源头寻觅:先秦学术概论/242 六、文话巨典:历代文话/247 七、赏析荟萃:古文鉴赏辞典/251 八、走近庄子:庄子新释/254 九、文运小史:唐宋古文运动/259 十、桐城脉络:桐城派/2623第一章 古文源流古文之名,因韩愈倡导散文复古而起。曾国藩谓:“古文者,韩退之氏厌弃魏晋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之于六经两汉,从而名焉者也。”(复许孝廉振祎书)韩愈自谓:“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 后)值得指出的是,古文虽然是唐人提出的文体概念,但古文之存在却早于唐代。在古典文学里,古文的含义包括两层:其一是和韵文对立的,指不押韵的文章;其二是和骈文对立的,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本章从先秦古文讲起,至清代古文结束,略述古文的发展源流。1读古文通识第一节 先秦古文先秦时代,是中国古文的发轫期。贯穿这一时段的古文有两条线索:一是西周以来的王官文化下移,形成先秦诸子学术空前繁盛的局面,转而孕育出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古文,诸子的思想则为后世古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二是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在此期间蓬勃发展,春秋 左传 国语战国策 等史书均源于此,成为后世的历史散文写作的杰出范例。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文历来以儒家之文为正宗,故在下面关于先秦古文的阐述中,先论以六经之古文,后以先秦诸子、历史散文比次。一、六经皆文 儒家元典与古文民国学者刘师培说:“夫作文之法,因字成句,积句成章。”(文说)无字则无以成文,中国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文字,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虽然它们都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古文,却大多极其短小,虽不乏也有叙事要素齐备、长篇巨制的例子(如 毛公鼎),但数量并不多,恐怕难以反映古文发展初期的全貌。在中国正统文学观念里,真正代表中国文学早期发展成就、可以为后世所取法的文学典范是儒家的“六经”。古人认为,儒家的“六经”是后世文学之源,“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儒家六经指的是 诗 书2第一章 古文源流礼 乐 易 和 春秋(此处顺序依 礼记经解 庄子天运 所载)。其中 诗 为韵文,乐 今不传,礼 之原貌不可复见,故在儒家六经之中,可代表古文发轫期成就和面貌的仅 书 春秋 而已。尚书 包括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 四部分,所收文章大多数是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训话、战争誓辞、政府文告等,即后人所谓的“尚书六体”(典、谟、誓、命、训、诰),是当时的大政宪典。尚书 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上古史官文化的产物,“史”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卜辞中习见“大史”“小史”之辞,可见中国古代设置史官的制度甚早。据 周礼 记载,周代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的职责分工,有负责宫廷文件起草之人,亦有负责档案保管之人,而 汉书艺文志 则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 春秋,言为 尚书。”在这样的意义上,尚书 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史书。一般认为,虞书夏书 不是虞夏时期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追述,而 商书 和 周书 则基本上是商周时期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一些加工和整理。尚书 中多数篇章属于说明文和议论文,个别篇章记事成分较大,如 周书顾命 和 周书金縢,但总体仍以记言为主。尚书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有 盘庚 金縢 等篇。商书盘庚 是可靠的商代作品,是商王盘庚主张迁都到殷地,遭到部分贵族反对时所作的演说。盘庚 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盘庚向贵族训话,说明迁都的缘由。他3读古文通识把从旧都迁到新都,比喻成“若颠木之有由蘖”,来形容新生的希望和前景。用打鱼和稼穑告诫群臣只有听从他的命令才有好的结果:“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如若像“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则不会有好的结果。同时,盘庚也告诫贵族不要煽动百姓,他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来形容语言的威力。众多比喻生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