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_陈灿著.pdf
下载文档

ID:2323956

大小:40.49MB

页数:18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_陈灿著 湖南省 新型 职业 农民 培训教材 休闲 农业 乡村 旅游 陈灿著
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休闲农业 与乡村旅游XIUXIAN NONGYE YU XIANGCUN LIJYOU湖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编 主编/陈 灿 黄 璜 编者/郑 华 斌 傅 志 强 黄 尧 龙 岳 林 戴 小 鹏 向继恩 陈 慧 娜 龙 攀S I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i-$i第一节农业文化 2第一节农业文化 2-关于农业文W 2二、乡村文化旅游 6|-|-|第二节乡村旅游的文化特点及要*挖掘 7|-|-|第二节乡村旅游的文化特点及要*挖掘 7Z 一、乡村旅游的文化特点 7|二、乡村旅游如何打造“文化”要素 8L O 第二章农业生产文化的幵发 13第一节种植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第一节种植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14一、农田作物景观设计与开发 14二、种植业中水稻生产文化的开发 20三、其他作物生产文化的开发 49第二节养殖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第二节养殖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62、水 产(鱼类)养殖文化的开发 62二、传统及特色养殖业的开发 69三、不同地方及民族农业生产民俗的开发 72第三节农副产品及加工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第三节农副产品及加工业生产文化的开发 76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食品)文化 76Q_ 目 录二、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品的开发 82 第 三 章 农 业 生 活 文 化 的 幵 发 86第一节乡村民俗生活文化的开发 第一节乡村民俗生活文化的开发 87一、乡规民约、礼仪孝道等传统文化的开发 88二、日常生活文化中普通元素的开发 91第二节饮食文化的开发 第二节饮食文化的开发 95一、湘菜文化的弘扬 96二、特色农业产品的开发 104第三节服饰文化的开发 第三节服饰文化的开发 117_、湖湘服饰文化多姿多彩 117二、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 118三、湖湘服饰文化的开发 120第 四 节 民 居(民宿第 四 节 民 居(民宿)生活文化的开发 生活文化的开发 121一、民宿是民居在乡村旅游时代功能的延伸121二、特色民宿打 造 乡 村 旅 游 新 支 点 123 第 四 章 农 业 娱 乐 文 化 的 幵 发 13第一节以庙会、集市、节庆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第一节以庙会、集市、节庆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13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民间庙会、集市文化的开发 132二、乡村民俗节庆、农业节庆文化的开发 134第 二 节 农 村 民 族(民间第 二 节 农 村 民 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 传统体育的开发 139一、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 140二、民族特色体育的开发 141第三节举办专题系列农业嘉年华活动 第三节举办专题系列农业嘉年华活动 144一、农业嘉年华的设计 145二、农业嘉年华的宣传 147第 五 章 沛 闹 农 业 与 乡 树 旅 游 的 发 展 趋 势 149第一节未来乡村旅游的五大形式 第一节未来乡村旅游的五大形式 150一、传统农耕文化 150二、现代农业生产 151三、民间乡土工艺 151四、民风民俗 151五、民间美食 152第二节科技助力农业第二节科技助力农业,文化带动旅游 文化带动旅游 152一、聚集科技正能量,凸显资源集群效应 152二、文化点亮世界,逐梦农业生产 154第 三 节 打 造“体验”要素,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第 三 节 打 造“体验”要素,新常态下转型升级 156一、注重参与”,打造乡村旅游体验”要素156二、“互联网+”新常态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158第四节转变观念,立足创新 第四节转变观念,立足创新 162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 162二、休闲农业规划六大创意构思 164三、一个网络虚构故事给人的启迪 166第一章 农业文化 与乡村旅游第 一 节 农业文化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既包 括历史上所积累的文化,也包括现代的文化。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 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以及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 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 然的状态。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文化 是一个体系;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 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关于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 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其 特点是对土地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轮种。传统农业生计农业,其特点是对 作物轮作,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传统农业的类型 包括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现代农业商业农业,其特点是产品提供给非农业消费、高科技含量、机械化、规模大、生产一体化。我国农业文化虽然浩瀚丰富,但都有其基本特征。第一,地域性。我国 农业地域广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传统 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第二,多样性。在农业发展 的过程中,各地生产水平、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不同,地域、民族、农业生 产方式具有差异和多样性,由此产生的独特景观、价值观念、行为体系等有 形和无形的农业文化异彩纷呈。第三,相对稳定性与发展性并存。农业文化是由农业生产和生活衍生出来的,其特征也必定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密 切关系。由于农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农业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 而农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时期又是有所发展变化的,农 业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是相并存的。第四,艺术性。农业文化形象地 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生活,展现了农人们的思想感情世界,内容丰富,形式生 动,很多农业文化表现技巧极为高超,因而农业文化具有艺术性。(一)乡村农业文化乡村文化是指某一地域或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创造的物质 和精神财富总和。乡村文化是在村镇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体 现在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乡村艺术上,也体现在民居建筑、农耕劳作、乡 村饮食等方面。基于文化结构的三分法视角,乡村文化可以分为乡村物质性 文化、乡村制度性文化和乡村精神性文化。三类乡村文化既相互独立,又彼 此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乡村物质性文化是乡村居民集体或个人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创造方式及其表现出来的文化。乡村物 质性文化立足于“物”,既包括具体的器物,也包括这些器物的生产工艺和 生产技术。乡村物质性文化具有直接的视觉体验特点,通常是创意农业发展 的重要基础,是人们享受和体验乡村魅力、感受乡村生活、欣赏农业景观的 重要载体。乡村制度性文化是乡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为维护乡村的社 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对个人参与社会活动 具有规范性作用的文化。乡村制度性文化具有可看、可观、可参与的特点,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很多类型都可以独立开发成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使创意农业充满文化情趣。乡村精神性文化是乡村 作为一个稳定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属于抽象的文 化层,也是乡村文化的精髓。乡村精神性文化通常表现为乡村居民所共有的 心理、秉性、观念、信仰等,它通常潜存于物质文化里,是隐性的,只有通 过长期体验才能领悟。乡村精神性文化不仅是创意农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也 是吸引广大消费者到乡村体验创意农业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首 先,乡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 属感和荣誉感;其次,乡村文化作为独立的存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内在 动力;最重要的一点,千姿百态的乡村文化为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将乡村文化当中的物质载体、生活风俗开发为商品 和旅游产品,有助于区域形象和品牌的塑造,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 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 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 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它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水利 工程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勤劳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并逐步向现代生态农业方向前进。由于地 域不同,不同地区的地形、环境资源、气候特点以及民族生活习惯导致农业 生产的地区差异,因此农业生产文化有所不同,其类型繁多。(二)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文化大国,以农为本的思想是一直传承至今。农 业生产以生产粮食为主,根据各地地理与气候特点和几千年来积累的生产经 验,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生产类型。1.种植业文化民俗种植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民俗是狭义农业民俗(或农耕 民俗),为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民俗事象来看,包括植物种植和动 物养殖在内的农作民俗,大致包括生产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与相应的人 文仪式民俗两大方面,涉及作物种类、作业方法、农具使用、生产的信仰、禁忌与仪式。2.渔业文化民俗渔业民俗是渔文化的主要内容。早在原始渔猎时代,便产生了捕鱼民俗,延续至今;后来,出现了水产养殖业,形成了渔业养殖民俗。在沿海、内 河与湖泊地区,捕鱼养鱼是主业,居民被称为渔民;在一些非渔业经济区,往往渔农兼作,捕鱼养鱼被当作副业。无论怎样,在捕鱼养鱼活动中,存在 着大量的习俗惯制,人们遵循它们,无疑是因为它们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 心理价值。渔业民俗可分为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也可分为捕鱼过程习俗、渔民特有习俗、船俗。3.林业文化民俗林业民俗当然是林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林木采伐和林木栽培的习 俗惯制。有关林木采伐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用石刀、石斧砍削树木以造房屋的活动;有关林木栽培风俗开始于对道路、疆界标识的需要。我国商周之际,便出现了人工植树,表现在“列树以表道”(国语周语),“为数封而树之”(周礼),即种植护路树、表里程的行道树和表明疆 界的疆界树。这样便改变了原始社会只伐不种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林业开 始诞生。林业风俗包括采林伐木风俗,植树造林风俗。4.畜牧业文化民俗畜牧业民俗是养殖业民俗的一大类别。养殖业包括了水产养殖、桑蚕养 殖、畜禽养殖(役畜、肉畜和家禽),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其中畜牧业 民俗主要指畜禽养殖民俗,包括生产工具、设备以及技术操作和人文仪式几 方面的民俗事象。5.采集与狩猎文化民俗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代,采猎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辅助方式,采猎民 俗仍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而以少数民族地区与山区为盛。在工业化与现 代化的今天,由于都市人们对绿色食品与原始野味的喜爱,促使着采猎民俗 的存在和发展,并成为现代人热衷的户外活动之一。6.副业文化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副业是相对主业而言的。就整个农业经济而言,农业副业主要是指相对 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言的农产品加工业,实际上已经属于传统手工业范围了。但就某个区域和家庭而言的副业,往往又是这个区域和家庭主业之外的其他 行业,如在种植业经济区,渔业可能是副业,而在渔业经济区,种植业可能 是副业。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也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一 方面形成了固有的技术操作过程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另一方面也生产出了 各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产品。例如,我国南方有碾米和舂米习俗,北方 有磨面习俗,并逐步由家庭加工业发展为专门的磨坊业,敬奉雷公老爷,认 为抛撒粮食是伤天害理的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