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心灵
鸟巢
王玉学著
%自序什么是散文?我赞赏冯骥才先生的比喻:“一个人走在路上是散文,被人推到水里是小说,被风吹到月亮上就是诗了。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是蹦出来的,散文是悟出来的。”散文,其实就是一个人生活道路上的情感记录。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写散文亦无定法,一百位作者就有一百种生活体验,就会写出一百种散文。两个诗人可能碰巧写出一首意境相同的诗来,两位作家绝对写不出一篇相同的散文。这也许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不必担心被人写完。只要生活在继续,散文就有鲜活的源泉。我之所以敢闯散文这个大雅之堂,正是基于对散文的这种理解。当然,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不敢与专业作家相提并论。但我认为,业余作者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没有靠写作为生的压力,也没有扬名的压力。其次,质朴的文字或许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出书毋须华丽的包装、热闹的宣传等商业考虑。集子共选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四十八篇。内容虽然不是波澜壮阔,却也溪流淙淙,流淌着一个普通人的心灵之泉。为方便阅读,分为四小辑。001我们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为这个时代欢欣鼓舞,自然是我散文的主题。但我也看到或者说感受到:当代人在步入现代化生活的同时,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自然灾害频发的危机感、社会道德缺失的烦恼、经济全球化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让人产生了许多迷茫,甚至是无所适从。那么,人类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在许多篇幅中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人对物质追求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当代人痛苦的总根源;反自然的生产技术、无序地快速发展,是对人文资源的摧残;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应该减少物质欲望,去追求精神生活,做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停止乱砍滥伐树木,停止肆意捕杀动物,停止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古人有关“天地人”的理念并没有过时,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应对当代的危机。我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掀不起什么波澜。但思考过、呐喊过,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心安而已矣。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诗文并存是这个集子的一个特色。与文章相关的诗歌,我都予以保留,总数达一百四十余首。其中,本人创作的诗词近百首。之所以具有这个特色,并非刻意创新,而是顺其自然。因为,我是从诗词的门缝里窥见文学殿堂的。在熟悉诗词格律、创作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发现诗词的容量毕竟有限,常有意犹未尽之感。特别是那些写异国他乡的诗词作品,如果没有注释读者很难明白,注释多了又显得累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尝试着写散文,即在诗词写成之后,再用白话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在这类散文中,诗词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眼,是筋骨;文章则是诗词的展开,是诠释,是血肉。结果是诗与文二者相得益彰,写起来也比较顺手。只要诗词写成了,文章的主题就形成了,002不至于漫无边际。有的时候,诗词则直接承担了文章气脉的贯通任务,以求表达更清晰,阅读更顺畅。这样做,对喜欢诗词的朋友也算是一点奉献吧。此外,辑二有一部分是海外随笔。用东方人的眼光看西方,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外国,这样的诗文,老一辈文学家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中西方的交流主要在政府之间,用民间视角表述西方的文字很难看到。在这一时期,港台的诗人、散文家倒是保持了对西方观察、表达的连贯性,但他们的作品有一定局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才有一些作家把散文的触角伸向海外,而用中华诗词来描写异国他乡,作品却不是很多。恰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有机会到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一些国家考察、学习。其间,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我产生诸多感想。每次出国归来,可谓“豪气满腔诗满怀”。始而为诗,继而为文,先后发表了六十首诗词和三个系列(大洋彼岸澳洲漫笔旅欧散记),共三十余篇散文。这次从中选出的七篇,基本上是谈异国文化的。虽然,这部分散文也是走马观花,但毕竟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许能提供一丁点儿了解异国文化的线索,但愿读者朋友喜欢。是为序。作者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于金城阳光书屋003003%/016%/这诗这画这景这情021%/阿婆的微笑027%/清明雨035%/春归何处038%/失落的童话056%/回乡日记067%/心灵鸟巢077%/082%/高原断想089%/寻找荷塘月色093%/人在江南烟雨中100%/宝岛速写105%/秦风悠悠起西垂112%/夏威夷纪事118%/繁华的背后目录CONTENTS001123%/踏上古老的土地128%/美哉,悉尼133%/刻在石头上的罗马137%/到底是佛罗伦萨141%/萨尔茨堡,就这样吧147%/154%/台历157%/人有几条命161%/聆听智者的低语169%/师长风范176%/月斧云斤琢肺肝182%/难忘的聚会186%/小米191%/风雨一肩挑196%/赠书如嫁女204%/也说意境211%/读诗手记219%/221%/布谷223%/谁的城市227%/大煞风景002229%/可怜人的可恶231%/嗨,悠着点儿233%/一场无裁判竞赛235%/联趣239%/只是个猜想241%/童言无忌245%/想起企鹅还巢247%/眺望阴平249%/桥251%/退居二线253%/我的人生五个字258%/003与一条河的纤纤绊绊与一条河的纤纤绊绊一我是山里人。山里人从小就在弯弯的山道上爬啊爬,对山的亲近是不言而喻的。我出生的村庄名字叫竹园沟。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村庄四面几乎被竹林包围着,并且左右各有一条沟,左面的叫麻池沟,右面的叫正沟。只不过“正沟”只有下大雨时才有流水,而“副”的麻池沟却四季流水不断,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只要扩展一下视野,也就释然了。在两道沟的外面,各有一道山梁向前伸出,左面的叫黄土梁,长着清一色的柏树;右面的叫正弯梁,主角却是松树。这正弯梁顺沟延伸,到达村庄正前方时,突然向左弯出臂膀,牢牢护定了村庄。因为其正所当,那沟也就沾了点光。初通人语时,常听大人说“下河”这个词:“他大今天下河去了”“明天要下趟河”,或者“河坝里人如何如何”,诸如此类。003但河是什么?村子里是看不见的。阿婆说,河是很大很大的沟水。我大体懂了一点。因为,到了雨季两条沟都会有水倾泻而下。水量大时,轰然作响,很有气势呢。可是,为什么把沟水叫河呢?阿婆也说不大清楚了。只是说,等你长大了,去大梁上就能望见河了。竹园沟三面环山,层峦叠嶂,里层是黄土梁和正弯梁,外围是高大的阳山和阴山,村庄依山而建。穿过村子背后那片古木参天的树林,往上就是一道长满桦、松的山梁,村里人习惯叫大梁上。从那里再往上,凸起一座高峰,叫山华嘴。这山华嘴,高入云端,很像一位老人,阴阳二山似其左膀右臂;若登上老人头,方圆百里尽收眼底。它的正面十分陡峭,根本无法攀缘。村子里曾有胆大些的人,从山的背面和两侧攀登其上,采药或打猎,娃娃们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约是四五岁吧,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终于完成了一次壮游。沿着蜿蜒的山道,竟然走到比村庄高出好多的大梁上。看到袅袅炊烟在脚下升起,大家很是兴奋。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望河。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朝下望,我对“河”留下的初步印象是:“像一截白色的绸布,一动也不动。”二那次望河的经历,增添了我对河的向往。以后,总是缠着父亲带我去看河。父亲那时担任大队的干部,办公地点就在山下的筏子坝。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三天两头要下到河坝里去。经不住我再三的纠缠,父亲终于答应带我下山。那天,应该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依稀记得,阿婆不仅准备了004干粮,还为我换上了干净的衣裳,以及扯不断的千叮咛万嘱咐。开始的一半路程,一直是在下山,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下到山底后,便沿着溪流在一条深谷里前行。曲折蜿蜒的道路两旁,是参差不齐的水田;田里长着不同于玉米和麦子的庄稼;田埂上排列着山上没见过的小树,挂满了青青的果实。父亲说,那是桐籽,熟了能榨桐油,但不能吃的。又告诉我,田里的庄稼叫水稻,能长出你吃过的大米河坝里的这些景物,我感觉很新奇。出了沟口,世界豁然变大了。老远就看见了一株高大的冬青树,依次出现了院落、街道。父亲告诉我,这儿就是筏子坝,再往前就是大河了。我们先没有进村,而是径直走上村前的大马路。站在马路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河。河从上游的两山间由东向西奔涌而出,响声如雷。那咆哮的河水在沙湾里打了一个大大的漩涡,掉头由北向南而去。能够看见的河面,总共不过三五里,就被下游的山给挡住了。但就是这样一段河,水那么大,流那么急,已经让我瞪大了眼睛。恰在此时,又望见一个人划着木排冲向浪中,更加惊骇不已。父亲说,那划着的就是筏子,可以划到对岸去。说话间,那划筏人已在下游靠岸了。后来,父亲带我去了他办公的地方,又被人招呼去家里喝水、吃干粮。可是,我的心里还在想着那河:它是从哪儿来的,又到哪儿去了呢?回家的路是父亲背着我走的。父亲边走边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有关这条河的概况:从筏子坝往上不远是两条河,一条从文县来,叫前河;另外一条自武都来,叫后河。两条河在玉垒关汇合005成了一条大河,它流到碧口,又下了四川晚上,回到家,我兴奋地对阿婆说:“那河有好多好多沟水大呢!”三我对母亲河的亲近,乃至敬畏,是在上小学以后了。八岁那年,我在村学里刚接受了一年启蒙教育,就被同村两个高年级的学生忽悠去玉垒完全小学,直接上了三年级。从筏子坝到玉垒,溯流而上,五公里路程,中间经过两江口。学校在前河一边。白天,站在学校大门台阶上就可以望见河流;夜里,在波涛声中进入梦乡;放学后,常去河边挑水、洗衣或者玩耍从此,我的少年时代便和一条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爱唱这样一首歌:白水江边好地方,清清的江水,微微的波浪;红红的山茶,绿绿的叶哟,白水江边好地方就这样,喝着母亲河甘甜的乳汁,我渐渐长大。在与母亲河朝夕相处中,也渐渐知道了她的来龙去脉,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乡间所谓的后河,其正式称呼为白龙江。从地图上看,它发源于秦岭之西的甘南草原,过武都,走文县,一路浩浩荡荡,直奔玉垒关。所谓的前河,也有一个官名叫白水江。她发源于九寨沟,经过文县城,款款而行,与白龙江在玉垒关不期而遇。可能006是因为白龙江源远流长吧,汇合后的这条河,官方依然叫了白龙江。往下,在玉垒关与碧口之间,又有让水河加盟,它是白龙江的第二大支流。再往下,白龙江在四川广元的昭化镇汇入嘉陵江。别看白龙江长不到千里,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两江口的悬崖峭壁之下,白龙江粗犷如壮汉,白水江清雅如淑女,两水相拥相爱,同奔前程,却把一道险关留在了身后。然而,正是这“烟荒一绝壑,雾漫两江天”的雄浑之势,使玉垒成为一道千古名关。白水江一侧残存的桥头,即为三国时的阴平桥;关头坝的一段旧城墙,传为秦时所筑;龙潭附近的一座烽火台,则是宋代遗物。于是,这些残垣、断桥、烽火台以及两江口的种种神话,一并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深处。每次路过两江口,总会让我产生一些遐想,并对母亲河的光辉历史感到自豪。可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却接连发生了几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暑假的一个黄昏,我看见从筏子坝砖瓦厂劳动回来的人们,个个表情凄然、神秘。有人直接去了隔壁同学家,不一会,那里传出呼天号地的哭声。原来,我的一个同学在沙湾里游泳时被淹死了!也是这年的秋天,生产大队为了搞副业,组织强劳力在江边给林业局大修厂捞木头。营生没干几天,领头的大队长和小队长(我娃娃亲的岳父),却双双落水而亡了!再后来,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寒假回家,等待过渡时,因乘坐的汽车突然滑向河中,也被淹死了!与河相关的事故接二连三。特别是这些熟悉的、亲近的人的突然消失,让我对母亲河一度产生了惧怕与憎恨。007大概过了很长时间,对这几起不幸事件的因果关系才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水性不高却在大漩涡中游泳,应是人的无知;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又不得不在水上作业,当属人的无奈;司机没有把汽车停稳当,殃及无辜,更是人为过失。如此看来,这三起事故并非河水的过错。心结既解,亲近恢复。小学毕业后,我追随着母亲河的流向,高高兴兴地来到下游的镇上读中学。四白龙江与白水江会合之后,时而曲水盘山,时而清流直泻,行程不远便漂出一座小镇来。小镇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山碧、水碧,因而得名碧口。别看这碧口镇不大,名气却不小。有笑话说,上海人不知有甘肃,却知道有碧口。这名气先前是因了它的古老,后来则是因它的兴旺。我初次见到的碧口镇别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