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际
视域
中的
戏剧
宫宝荣
主编
吴爱丽副
世界戏剧学科发展报告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主编宫宝荣副主编吴爱丽内容提要戏剧虽是一门古老艺术,但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却极其年轻,至多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自古以来,戏剧都被纳入诗学或文学范畴,研究的与其说是戏剧本体,不如说是戏剧文学。且这种现象延续至今,如戏剧学依然隶属于中文系,即使在专业院校,其所属单位仍是“戏剧文学系”。有鉴于此,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中心联手学科办于2017年11月举办了国内首个戏剧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该会相关论文以及2016年中德美英法俄等国戏剧学科发展报告。本书适合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宫宝荣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ISBN 978-7-313-20443-1.国.宫.戏剧学研究.J80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8645号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主编:宫宝荣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地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邮政编码:200030电话:021-64071208出 版 人:谈毅印制:当纳利(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10 mm1000 mm1/16印张:14.25字数:251千字版次:2018年12月第1版印次: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 978-7-313-20443-1/J定价:7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联系电话:021-31011198前言让中国戏剧学科屹立于世界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正因为悠久,就为今人留下了不少无解的问题,譬如各国戏剧何时孕育何时诞生、相互之间受谁影响如何影响等。在西方,最早有记载的是古希腊戏剧。早在公元前5世纪,它就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萌芽时期则至少可以向前再推三个世纪左右,然而其重要源头即酒神祭祀的传统似乎又来自小亚细亚。巧合的是,在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其古老的梵剧胚胎几乎受孕于同一时期,即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只不过,梵剧成熟于公元1世纪左右,由于比古希腊戏剧晚了五百年,所以又有人说是受其影响的结果。至于中国戏剧,其酝酿时期更为漫长。如果从汉代百戏算起,至宋元杂剧成熟,至少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而从其成熟到明清鼎盛再延续至今,只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时间不长,又与印度近邻,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国戏剧的成长过程受到了印度的影响。如此看来,就世界范围而言,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戏剧,仅其诞生过程就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难解之题。究竟谁在前谁在后、谁又影响了谁,似乎永远都难以找到正确答案。与纷繁杂乱难以厘清的历史相比,以戏剧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似乎问题更多、更复杂。在西方,戏剧研究除了时间上略有滞后之外,最为严重的问题则是:它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本体而被纳入了诗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 诗学(Poetics)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与悲剧三大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的创作相差几十年,与“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更是有近一个世纪之差。当然,放进历史长河之中来考察,这点“时差”并算不了什么。诗学 作为西方历史上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通过总结古希腊戏剧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树起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丰碑,成为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但是,其将戏剧研究纳入“诗学”范畴的做法,却也将后人引入了歧途。而在东方,印度诗人婆罗多牟尼(Bharata Muni)的 舞论(N tya-shstra,公元2世纪)问世。虽然名为 舞论,该书实际上主要讨论的是作为“整体艺术”2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Gesamtkunstwerk)的戏剧。这是因为,除了论述梵剧及其演艺方法之外,它还包含了舞蹈、音乐、建筑等诸多与之关联的内容,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所谓的“表演艺术”(performance)这一风靡当下的概念。与 诗学 比起来,舞论 对戏剧艺术的认识应该更全面,更接近戏剧研究本质。然而,正由于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艺论著,其中又有着大量的表演内容,再加上梵剧在公元8世纪进入衰退并于12世纪被其他地方戏剧所取代等原因,所以 舞论 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印度,且更多地体现在舞蹈、音乐乃至建筑、图案设计等方面。所以,就上述两者对欧美乃至全世界戏剧的影响而言,亚氏的 诗学 显然要远远超出“婆罗多仙人”的 舞论。只不过,进入20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戏剧人类学、戏剧文化学、人类表演学等学科的兴起,尤其是以彼得布鲁克、阿丽亚娜姆努什金和理查德谢克纳等当代欧美戏剧导演对以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表现出极浓的兴趣,除了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还在创作中予以应用,如谢克纳就从 舞论 的“味”(Rasa)理论中创造出了一种所谓“味匣子”训练方法,这本被称为印度文艺理论之大成者的影响才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扩大。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跑题。其实不然!因为这两本书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本书的主题 戏剧研究或戏剧学的“坎坷”历程。由于 诗学 在西方学界的强大影响,所以长期以来戏剧研究都被置于“诗学”之下。千百年来,以 戏剧学 命名的论著几乎难觅其踪,而将其纳入 诗学 的著述不绝如缕。从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到法国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布瓦罗,从英国17世纪文论家德莱登到法国18世纪启蒙文艺理论家狄德罗,无不延续了 诗学 的传统,不仅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在文学的框架之中讨论戏剧,即使是专论戏剧的著作竟也同样跳不出其如来佛手心。甚至他们的著作名称都沿袭了 诗学(Poetics),不是 诗艺(Quintus Horatius Flaccus:Ars Poetica,19BC)诗的艺术(Nicolas Boileau:l Art Potique,1674)就是 论戏剧诗(John Dryden:AnEssay on Dramatic Poesie,1668或Denis Diderot:Discours sur la posiedramatique,1758)。他们的观点虽然因为所处国度和时代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基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便是将戏剧视为“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些文艺理论家及其著作的影响下,西方大学有史以来便将与戏剧相关的课程置于语言文学之下。由于戏剧演出的瞬间性,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后来的戏剧留下来可供后人研读的仅有剧本,人们只能在语言文学学科里寻觅其踪影也就顺理成章。不难想象,从中世纪晚期大学出现(即12、13世纪)直到18世纪如火如荼的启蒙时代,人们都是在“古希腊拉丁语文”这一学科之下才有前言让中国戏剧学科屹立于世界3 机会接触古希腊戏剧。至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对大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命时期的法国甚至一度关闭了传统大学,取而代之以各种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学校”(les Grandes Ecoles),如至今仍然身为名校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l Ecole Polytechnique,1794)、“巴黎高等师范学校”(l Ecole NormaleSuprieure,1794)、“技艺与职业学校”(l Ecole des Arts et Mtiers,1807)等均创办于这一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像“戏剧学院”(le Conservatoire d Art dramatique,1795)、“美术学院”(l Ecole des Beaux-Arts,1817)等这样的独立艺术院校。只不过,此时的戏剧学院也好,美术学院也好,更多是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而非今日意义上的实践与研究并举的现代大学。只有等到1810年,随着德国洪堡大学的正式运营,现代大学制度开始建立,种种“学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与理工科甚至人文学科相比,人们对艺术及其研究的本质的认识过程相对较长,直到20世纪才真正认识到戏剧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演出而不是剧本。值得强调的是,戏剧由从属于语言文学到独立成一门学科的变化首先出现在德国,这一过程在魏梅博士所撰2016年德国学科发展报告 的前半部分已经予以清晰的阐示。正是在洪堡大学麦克思赫尔曼(Max Hermann)教授等人的努力下,戏剧学才从一门戏剧史课程逐渐萌芽、诞生和发展,渐渐有了专职的教授、独立的建制以及系统的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科。也是在德国大学的影响之下,欧美其他各国的大学开始向其看齐,逐渐将戏剧与文学分开,进而成立独立的院系。当然,由于历史车轮的惯性使然,也由于文学剧本的强大实力所在,世界各国至今依然有不少大学在英美文学或古典(语言)文学系中保留了戏剧,但是这些院系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学剧本(即drama),区别于真正意义上以演出为出发点的戏剧(theatre)研究,亦即除了剧本之外,同时还涵盖了表导演、舞台设计、灯光、服装化妆等诸种剧场元素。本书依据各国大学独立设置戏剧学科的顺序,先后讨论了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戏剧学科的建立及其2016年的发展状况。需要指出的是,戏剧学科系列发展报告源于中国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于2017年初发起的“艺术学科发展报告”这一项目。是年寒假,戏剧学科课题组因应这一项目成立,其成员为来自上戏、中戏、浙师大和南大等不同高校的青年教师、博士后或博士生。这些青年学者以其特有的朝气和科学的精神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这项并不轻松的任务,在为本人进行综述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同时,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上海戏剧学院学科办主任吴爱丽老师不仅是本课题中国部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本书的重要策划人。在此,本人谨以项目主持人的名义对吴老师以及其他年4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轻同行作者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鉴于戏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很年轻,且中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的管理者们对其内涵并没有太多的深刻了解,至今依然有不少人将其视为文学的一个部分。比如近几年高校纷纷设立MFA专业学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怪象,其实质便是这一问题的反映。一些高校的学科负责人以为创办MFA学位有利可图,自以为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区别不大,有了几个发表过关于 雷雨 或 茶馆 论文的教授就算具备了有资质的戏剧专家,有了一间主持人的播音室或一个勉强可以坐上十几个人的主席台便算有了合格的戏剧舞台。至于实习基地,有的学校竟然把杂志社、报社看成了剧场,其中的记者与编辑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跟校外导师画上了等号。于是乎,从培养计划到培养方式、从师资队伍到教学条件,几乎与传统文学类没有什么两样,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正是出于及早纠正这种荒唐离奇的怪现象,让更多高校学者关注中国戏剧学这门年轻学科发展的目的,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联手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举办了一场以“戏剧学学科及其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除了本课题组部分成员之外,还有来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等东欧各国戏剧学者。会上,专家们分享了所在国于戏剧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有许多观点与措施令人耳目一新,相信读者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必须指出的是,在该次会议上,除了戏剧学科建设话题之外,还有不少论文讨论的是具体的话题。考虑到本书以戏剧学科及其建设为主题,所以除了极个别例外,这些论文原则上都没有收入,笔者在此向与会专家深表歉意。当然,对他们长期以来对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以及本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要表达深深的谢意。但愿此书能有助于人们对戏剧学科的来龙去脉、其在各国的不同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国戏剧学者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思考有所了解,也希望此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戏剧学科的内涵及其面临的任务。更愿中国的戏剧学科建设能够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并在世界学苑中傲然挺立!宫宝荣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2018/7/22目录Contents2016年戏剧学科发展报告2016年德国戏剧学学科发展报告魏梅(3)2016年美国戏剧学科发展报告桂菡(16)2016年英国戏剧学科发展报告李佳颖(30)2016年俄罗斯戏剧学科发展报告唐可欣(41)2016年法国戏剧学科发展报告罗磊(56)2016年中国戏剧学科发展报告杨光(68)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戏剧学科发展报告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