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时优案2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故都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2课 故都的秋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B.除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去年,浙江省唯一的文学刊物《江南》设立了一个以现代文学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 C.当年郁达夫要搬到杭州去住,鲁迅就写了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劝其从湖光山色中走出。 D.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成分残缺,句中缺谓语,应在“文学活动”后加“贯穿了”。 2.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描绘故都秋景的词语连缀起来,尽量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    答案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心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 《秋思》里,前三句都是由名词组成,最后两句是个主谓宾结构,所以作答时,找到《故都的秋》中的主要意象,然后按照《秋思》格式仿写即可。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郁达夫的一篇《故都的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秋天那种清、静、悲凉的意蕴。或许,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而如今,冬天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很少读到描写北京冬天的文章,但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对北京的冬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即使没有生活在北京,也知道那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从2014年起,北京将治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改善生活环境。 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以雾霾为背景,写一段文字。要求:(1)描写、议论相结合;(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150字。 答:    答案 (示例)北京的冬天,来得昏,来得暗,来得污浊。微微睁开双眼,灰蒙蒙的天将整个城市笼罩。太阳,倒像个玉做的盘子,但被拦在一团浊气的后面,只露一点光。空气中,各种物质混杂着,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一呼一吸之间,五脏六腑总感觉有一种震颤。治霾,已成当务之急!希望政府不断努力,各界积极配合,还北京一个明澈的冬天。那时,天蓝得像宝石,空气中有北方独有的豪放的味道,孩子、老人从密闭的居室走到户外,享受着北京的冬季。那以古老建筑为背景的古都新城的冬季里,会充满无数人诗意的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以《故都的秋》为引子,要求我们联系现实,以“雾霾”为背景,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需要对当前北京雾霾进行具体描写。描写之后,还要对治霾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一种积极健康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议论。同时应注意字数要求。 1.[高考源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我的答案:    答案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包含一种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 2.[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    、    、    ”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我的答案:    答案 (1)清 静 悲凉 (2)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①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②秋色(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③秋味(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3)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全面而有层次地展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3.[高考源点: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试举例说明。 我的答案:    答案 比如第3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就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蓝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首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样的画面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融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又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的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的心理。 D.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答案 B 解析 B.“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不合文意,根据③④⑤⑥段内容可知,应为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一片蛙声”。 2.[直击高考源点]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个标题,一是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蛙声”来展开。第②段写了皎月之下、白水之上的“蛙声”;第③段写北国即使有雨,也引不来天使一般的“小蛙”,也听不到“蛙声”;第④段假想在北京槐花雨时节,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水洼之中闻听“蛙声”该是多么好;第⑤段写在键盘上演绎听到“蛙声”的梦想;末段写在春夜于键盘上“怀想”蛙声。二是寄托了思念家乡的一片深情。 解析 理解散文的题目的含义,可以从题目的线索作用、抒情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既有线索作用,也有寄托情感的作用。 3.[直击高考源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文字。 答:    答案 第②段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性情,把景物写得形象、生动、传神。如:说“夜”“安睡”了,写出了“夜”的静穆、安详;“月儿来到水洼子上”,写出了“皎月”好像是有意要与水洼子相映衬;“小蛙,欢快……端详……尽情……唱歌”,把小蛙的欢快、天真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先通读文段,把握画线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这种修辞手法或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月夜下水洼子里的小蛙尽情欢快的情景,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 5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