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时
瑞士
荣格著
邓小松译
共时性瑞士荣格/著 邓小松/译一个非因果关系的法则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首次译为汉语共时性扉页(样书)200102.indd 12020-05-12 10:41:25责任编辑:董 巍责任印刷:李未圻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共时性/(瑞士)荣格著;邓小松译.北京:华龄出版社,.共.瑞 邓.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书 名:共时性作 者:荣 格 著 出 版 人:胡福君出版发行:华龄出版社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甲 号 邮 编:电 话:传 真:网 址:/.印 刷:北京市大宝装璜印刷厂版 次: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开 本:毫米 毫米/印 张:.字 数:千字定 价:.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本书如有破损、缺页、装订错误,请与本社联系调换前 言前 言共时性 是在 金花的秘密 和 未发现的自我 之后翻译的第三部荣格的著作,时间跨越七八年。这是荣格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触碰到了荣格本人思想及分析心理学的最核心内容,也因此内容比较深邃。在这个前言中我努力为大家对整个书的内容做一个梳理,算是一个简单的注解,以便阅读。年,荣格的共时性思想与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夫保利()撰写的文章 原型思想对开普勒科学理论的影响 一起公之于众。荣格创造了共时性这个术语,是他在 年与汉学家卫礼贤的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如果你留意,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比如你梦到了即将要发生的事件,或你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在另外的地点感受到了事件的发生(比较常见的是近亲的去世)。更加常见的巧合是你有时突然发现某一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以前经历过。我们可以对这一类巧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感觉器官无法触及的未知事件在内心以心灵图像(一定是象征性的图像,而不是叙述)的方式显现。简单地说,就是心灵事件与外部事件发生了同共时性 步。这个未知事件是在过去发生的,是现在正在发生,或将来会发生的并不重要;它是否发生在附近或世界某个偏远地区也不重要。关键是,这些内心的景象和外部事件出现了“奇怪的巧合”,我们通常视其为偶然,荣格称其为共时性。荣格叫它们共时性,而不是同时性是因为这样的巧合不仅仅发生在时间巧合的层面,有时这种巧合也可以体现在一个物体上面。生活中的共时性现象,如果留意,非常之多。在历史上的记载也是不计其数,也有据可查。著名的大哲学家康德报道(在本书中有提到),一个人在 年斯德哥尔摩大火的同时在另一个很远的地方感受到了这一事件。康德感到震惊,之后向在这两个不同地点的人询问,发现所看到的场景完全符合事实。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歌德的身上,他本人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个场景,之后真的发生了。有时预知事件的过程发生在梦中,一棵倒下的树,一个无法被追赶的人,一盏熄灭的灯,都可以预示死亡,就像梦是一次对死者的告别。梦中预示的即将发生的事件不仅局限于死亡,可以是不同的事件:一个人的考试结果,一位即将偶遇的朋友,一次职业生涯的转轨,等等。生活的很多细节都反映出这种内心世界和外在事件的一致性,比如看到一个动物、落叶或景观,或任何其他事件,都可以以最精确的方式反映内部事件(一个人前 言的内在状态)。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共时性事件)的发生会引起经历者一种奇迹感,有时是宁静或释放,好似在一瞬间被安全地置于生命的怀抱之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共时性事件不会加以关注。即使当我们经历了非常突出典型的共时性事件之后,采取的态度都是一带而过,或简单把它们归类为巧合。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认为呢?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纯属巧合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物理因果律,就是具体的因(看得见、摸得着)产生具体的果。这种思维模式发源于西方,在西方占统治地位很久了,也是当今世界的思维规则。即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必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验证的。对于西方人的思考,放弃因果关系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原则从笛卡尔时代开始就被视为绝对有效。在实验室中无法验证的,所谓非因果的现象,是被人们的头脑贬低或完全视而不见的。而共时性事件背后的因果是触摸不到也无法实证的(至少在量子物理之前),我们的惯性思维就会自然地屏蔽对这一类事件的感知或思考。对传统因果模式的反对首先可以在统计学中找到。我们的数据都是来自统计,是大概率。一旦接受了自然法的统计有效性,那么从逻辑上讲,就必须考虑到统计方法中的例外情况,也就是共时性 说所有的例外都被排除在外。这种排除终结了因果关系的绝对有效性,这一现象在我们观察无限大(宇宙领域)和无限小(亚原子领域)的边界区域的过程中已经显现。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建立了相应的情境,与物理世界无限大与无限小领域相对应的是外部物理世界和内心心理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果只是因果关系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心灵层面的因果关系(本书中称为非因果)是我们察觉不到的。这种非因果的联系是共时性现象发生的基础。那么心灵层面的因果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发生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根据经验,共时性事件在情感高度集中的时候发生的频率更高,例如面临死亡、疾病、危机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对强烈的事件作出反应,所以情感的集中似乎有利于共时性现象的发生。在情感或情绪堆积高峰期间,意识的门槛就降低了,潜意识及其内容占据优势,会比平时更有机会(像在梦中发生的一样)冲破意识的防护带,进入意识的视野(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也可以参考 未发现的自我)。这些冲进来的内容进入显意识的范畴后就会被我们感知,当这些内容与外部事件一致时,我们感知到了这种一致性,共时性现象就发生了。这方面的例子我们经常在原始人或小孩的身上发现,就是因为他们还不像前 言我们现代的成年人,意识已经高度发展,自以为是地觉得已经摆脱了潜意识的影响或已经完全忘记了潜意识的存在。那么潜意识的内容为什么会有预见性呢?其内容为什么会早于我们的感知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事件相一致呢?原因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所有的一切是一体的,包括心理和物理,外部和内部,万事万物皆为一。意识的最大的功能是分别,剥离。我们的意识就像是卫兵,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心理不受潜意识的打扰。在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潜意识背景中本来是融合在一起的东西在意识的前台被一层一层不断叠加地剥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到万事万物。就连意识本身,也是潜意识的产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有其相对的一面,而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对立是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一切的对立。意识越发达这一对立的系统就越精细,我们就越依赖意识占绝对上风的思维模式,殊不知这一切对立都是意识给我们的假象。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上的永恒被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的无间无隙被切割为各种空间;人对世界的感知被分为心理的和物理的。在共时性现象中,随着时间、空间的相对化,内部图像和物体的再次融合,潜意识中本来统一的东西再次变得可见,并且可以被我们的感官体验到。可共时性 以被体验到就是因为他们本是一体,只不过受到意识的隔离,一部分出现在现象世界,一部分出现在心理世界,它们从来就是一回事。共时性事件与潜意识的紧密相关解释了这些事件不可预测的本质,因为潜意识的内容是自主的,不受我们意识的摆布,它的运作我们无法干预,何时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也就无法预测了。潜意识的自主性是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共时性的原理在物理学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们久已遗忘的世界的合一再次带进我们的视野,对当今充满各种对立的世界是有终极意义的好消息。这一原则不仅对科学与心理学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人的世界观也是意义重大。以上便是本书的基本逻辑和中心思想,读这本书之前看或读完之后看都可以。目录第一章 阐 述第二章 一个实验第三章 共时性概念的前身第四章 结 论第一章 阐 述第一章 阐 述正如我们所知,现代物理学的发现,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图景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因为这些发现打破了自然律的绝对的有效性,使得它变得相对化。自然律其实是统计的真理,这意味着,只有当涉及宏观物理量时,自然律才是完全有效的。在很小量领域,预测变得不确定,假如不是不可能的话,这是因为对于很小量而言,已知的自然律已不再发挥作用。凸显自然律概念的哲学原理就是因果律。但是,如果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原来只是在统计学方面有效,而且也只是相对的真实,那么因果原理对于解释自然过程,就只具有相对价值,因此需要假定对于解释有一个或多个其他因素的存在。这就等于是说,事件之间的关联,在某些情形下,可能不是因果关系,因此需要另一套解释原则。在宏观物理世界寻找非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自然会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我们想象不出没有因果关联的事件,且能给出除了几率的规律或者对其的补充。译注共时性 一个非因果的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事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 或至少说它们的可能性 从逻辑上遵循统计真理的前提。当今的科学试验方法,旨在建立可重复的规则性事件。因此,独特或罕见的事件,被排除在了描述之外。此外,所有科学试验还对自然本身施加了限制条件,因为试验的目的,是强迫自然对人设计的问题给出答案。因此,每一个自然的回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所提问题的类型的影响,而结果总是一个混合产品。基于这一理论的所谓“科学的世界观”,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心理偏见的片面观点,它遗漏了从统计学上无法捕捉到的所有那些绝非无关紧要的层面。但真要领会这些独特或罕见的事件,我们似乎要依靠同样“独特”且个别的描述。这会导致出现一种混乱的珍品收藏,就像那些自然历史展柜,人们看到紧紧挨在一起的瓶子中的化石,解剖了的怪兽、独角兽的角、曼陀罗草、侏儒和美人鱼干。描述性科学,尤其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生物学,对于这些“独特的”样本都很熟悉,对它们而言,只需要一个生物体范例就可以证明其存在,不论这一生物体看似多么的令人难以置信。无论如何,许多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眼睛,都能说服自己相信这样一个物种的确存在。但我们现在所涉及的是,除了人们心中零碎的记第一章 阐 述忆之外,身后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明显痕迹的短暂事件。如此,单一的见证者已不足采信。同样的,若干项证据,也不足以使得某一独特的事件显得绝对的可信。我们只需想一下臭名昭著的亲历者证言的不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面对这样的必要性,即:查明看似独特的事件在我们所记录的体验中是否真的独特,抑或是相同或类似的事件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在这方面,一致同意()或公理,在心理上发挥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就实际经验而言,这有点令人怀疑,因为只有在特殊或例外情形下,公理才证明在建立事实方面有其价值。尽管经验主义者不会对其弃之不用,但不对其形成依赖的话,会做得更好。我们要么无法否认要么无法证明绝对的独特或短暂的事件的存在,它们永远不会成为实证科学的主题;但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可信赖的个别观察,罕见的事件就很有可能。无论什么,这类事件的所谓的可能性并不重要,因为在任何时代,什么是可能的标准源于该时代的理性主义的假设。人们诉诸其权威为个人的偏见寻求支持,这样“绝对”的自然律并不存在。可以要求的至多是个别观察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多。如果从统计学方面考虑,如这一数字介于偶然限定内,那么就从统计学角度证明这是一个偶然。但没有任何对偶然发生的解释,仅仅有一个例外。比如,在联想共时性 试验中,当表示某个情节的征兆的数量少于所预期的干扰数量时,假定此情节不存在,就毫无理由。但这并没有阻止干扰反应早期被认定为是纯属巧合。尤其在生物学方面,尽管我们进入一个因果律非常地不令人满意的领域 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不是生物学问题,而是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可能存在,非因果事件不仅可能而且被认为是事实的,这样一些领域。现在,在我们的存在中,有一个无限宽广的领域,其宽广度可以说是对因果关系的自动抵消。这就是偶然的世界,偶发或随机事件。从因果关系上,它们看似与同时发生的事件毫无关联。因此,我们将不得不对偶然的性质以及偶然这一整个概念给予更细致的研究。偶然,我们说,很明显必须容许一些因果性解释,而且之所以仅仅被称为“偶然”或“巧合”,是因为其因果关系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