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打造“五育平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_戴菲菲.pdf
下载文档

ID:2322356

大小:1.2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 打造 平台 促进 高校 创新 创业 教育 发展 对策 菲菲
第 35 卷 第 11 期2022 年 1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5 No.11Nov.2022浅析打造“五育平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戴菲菲(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摘 要:为全面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分析,探讨德、智、体、美、劳“五育平台”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五育”教育有效结合的对策,以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关键词:“五育平台”;创新创业;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2)11-0067-030 引言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及指导,需将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美育、劳育、思政教育及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搭建“五育平台”,对高校创新创业进行科学引导,从而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1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在其中融合了创新教育内容,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提出的在创新及创业教育之上的先进理论研究。根据相关研究得知,2002年曾有人提出该观点,在此之后,才有更多的人加入双创教育研究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有关课程讲授和创业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使其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等加以创新,并优化高校教育理念,由原来强调专业的课堂知识转向为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将人才培养与岗位及社会需求相融合。这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必然趋势。2 创新创业教育和五育深度融合的渠道与方法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不但要求他们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民族担当及诚信品质,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较高的创新水平。对此,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明确要培养怎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的问题。2.1 德育为魂,德育领创,以创塑德首先,全面贯彻思政教育的引导取向。我国还处于转型发展的过程,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对缺乏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其形成复杂的观念和意识。这在无形之中对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冲击,一些学生会在这一思想洪流中迷失前进方向,可能会导致其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意识,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造成巨大阻碍。对此,针对围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政教育,应全面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使其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进而实现他们的价值1。其次,借助思政教育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从创新创业型人才来看,其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及思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其唯物辩证法就是让学生借助发展与矛盾的观点去发现事物的本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促使学生从感性思考演变成理性思考,实现思维的跳跃式发展。再次,利用思政教育培养创新及实干精神。对高校学生素养的构成来说,创新及实干精神十分关键,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需提高对创新及实干精神的重视程度,如此才能促进其他素养的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针对创新创业来看,事实上它属于实践活动,应坚持马克思科学理论,若是偏离科学的理论指导,将导致创新创业没有明确的目标。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及实干精神,为其奠定夯实基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最后,建立思创课程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明确为谁培养、如何培养及培养什么的问题,促进思创的有效融合。将双创教育全面纳入思政教学体系内容,构建思创融合课程,使其覆盖所有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思创融合工作室等。有效利用德育的指导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明确科学的政收稿日期:2022-07-15作者简介:戴菲菲(1981),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JSJG462)。68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5 卷治立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2 智育为基,智育启创,以创培智首先,借助专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双创战略中,大学生为关键的战斗力量,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专业教育,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对专业教育来说,其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将他们培养成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有助于丰富其知识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次,基于专业教育,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平台。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来说,应注重内部发力,积极打破传统故障,要求学校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将其与专业教育平台进行全面共享及结合。一方面,高校应科学利用学校的专业资源,将所有专业教学和就业实习等资源进行共享,实现学科交叉发展,促进多样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专业平台的共享及开放。另一方面,学校应寻找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创新及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而拓宽创新创业平台。最后,建立双创教育课程群。集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融入式培养方案,开展专创融合。构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及科学精神和科技发展的通识课程,将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能力,促进创新创业顺利发展。2.3 体育为根,体育助创,以创强体体育可以锻炼人的体魄,提升人的意志力,通过体育活动还能获得快乐,培养健康的人格。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对抗及竞争意识,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基于人才教育的变革,以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立足于体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首先,体育可以有效提升身心素质。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运动量却并不多,尤其是部分学生对饮食健康不够重视,且缺乏体育锻炼,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2。一旦其身体素质较低,还会对学习及心理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导致身心俱垮。国家虽然想要让学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促进创新创业发展,但是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将其与创新教育进行融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其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自强拼搏精神。基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强奋斗的精神,就激烈的竞争环境来看,要求学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利用体育育人方式,促使学生拼搏进取,由于体育运动存在较强的竞争性,所以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较好地培养其拼搏精神,促进他们将来的创新创业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勇往直前。再次,构建具有双创元素的课程体系。集中创新创业素养,以及体育精神,促进体创融合。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加体育师资力量,健全体育设施,构建具有双创元素的课程体系,将体能测试、健康跑等纳入体系内容,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帮助学生锻炼身体,为学生成长成才及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最后,做好体育赛事。多组织体育嘉年华比赛,通过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形成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创新创业能力,明确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终身运动的优秀习惯。2.4 美育为纽,美育浸创,以创涵美首先,美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致性。美学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美学教育,能够让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在这过程中,审美是认知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可以与德、智、体、美、劳各个教育形态进行有效连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有利于实现人的综合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其应明确美育的重要性,强调以美育人,在美中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其次,将美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能够实现交互技术共享3。不管是美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其创造性,促进内在技术之间的共通。对于美育来说,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让其了解到自然及创造之美,基于该过程,将显著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知识及实践之美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和美有关的文化修养,让他们善于发现及创新美;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其应基于美学之上,理解并创新美的事物,如此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实现融合发展。再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集中审美及人文素养,开展美创融合。学校应构建艺术类通识课程,设计美创融合课程,将其中美育通识课程当成必修课,有效利用课程的美育功能,让学生能够以审美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最后,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有效借助专业学科及传统文化优势,设计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可组织大学音乐合唱团等文艺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此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对于美术学院来说,其还可开展美育项目,将微党课与美育课进行融合,促使教师及学生基于红色实践活动,提高对党的认知,了解党的历史,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第 11 期浅析打造“五育平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692.5 劳育为本,劳育践创,以创促劳根据创新创业实质来看,它属于思想及实践的有机融合,也是归为劳动范畴的。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强调脑力及体力的有效融合,以促进创新创业有序发展。首先,基于劳动精神的培养,可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劳动精神涉及诸多内容,如爱岗敬业及奉献精神,它的内涵和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所需的素养是类似的。对此,学校可借助劳动精神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基于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勇于拼搏发展,避免强调功利思想,应做到脚踏实地,学校应利用劳育及创新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积极开创事业,无私奉献青春。其次,促使劳育和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根据历史及社会的发展,应利用“实干兴邦”,对于劳动及创新的理念,只有“创造伟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及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及实干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形势,为实现创造伟大,需具备创新开拓精神及实干精神,这是新时代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再次,构建融合课程体系。重点对复合型人才开展培养,有效利用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劳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方式当成劳动的高阶形式,构建“劳动+创新创业”课程,制定劳动教育教材,开展劳动观念及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了解及尊重劳动,并积极开展劳动活动。最后,加强劳动教育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等国家级比赛,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来强化劳动观念。在全国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构建先进的志愿组织,对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及劳动,以保证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4。3 创新创业教育和“五育”紧密结合趋势3.1 朝着互融共生理念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怎样优化传统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变革,这是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重视的问题。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将其和“五育”进行结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实际融合及发展,逐渐在育人理念上达成了共识。基于国家的深入发展,实施了大众创业及万众创新的政策,这也促进了“五育”融合发展,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变革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广泛意义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和“五育”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以培养社会合格接班人为主要任务。对此,学校应将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