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瘟与送瘟:明清湖北岁时节日中的辟病习俗_程露.pdf
下载文档

ID:2322334

大小:250.16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明清 湖北 时节 日中 习俗 程露
收稿日期:202203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仰、市场与社会空间视野下的明清药王庙研究”(22BZS058)。作者简介:程露,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202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2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17引用格式:程露辟瘟与送瘟:明清湖北岁时节日中的辟病习俗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105109,114辟瘟与送瘟:明清湖北岁时节日中的辟病习俗程露(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摘要:明清时期,腊日至伏日期间的湖北岁时习俗极富驱疫、保健的内涵,彰显着鲜明的辟病观念,其核心是尽可能地避免、减少瘟疫的发生。通过辟瘟饮食、送瘟活动、瘟神信仰三个方面,既能发现历史的层累、习俗的传承与发扬,亦能看到湖北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体现出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特征。明中叶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辟瘟与送瘟”习俗不仅反映了一种岁时辟病观念,还是湖北民众扩大社会活动空间的方式,如以女性为主体的“游百病”,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的龙舟会、乡傩活动,多元化的地方瘟神信仰等。而与此同时,文化嬗变及社会空间扩张引发的寻衅斗殴、靡费钱财、伤风败俗等问题,也反成为官府加强地方管控、乡绅施展教化的切入点。关键词:明清;湖北;岁时节日;辟病习俗;瘟神信仰中图分类号:K 8921;1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10506岁时节日是随着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变,在民间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约定俗成、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节日1 274。岁时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学界对岁时节日的研究往往置于一个长时段的考察视角之下2。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贯通南北、汇通东西,风俗处于一个不断渐变的状态。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湖北岁时风俗,既留有楚文化的朴野气,又具融汇五方的兼容性。其中,区域内部之间亦有细微的差别,以端午习俗盛行的时间点为例,鄂西南毗邻湘西,土著居多,多地是在历史上几次征服苗人之后,始过端午节,如咸丰县晚至后唐楚王马希范征战辰溪时3 67,与鄂东、鄂中相差甚远,这些都使湖北成为一个典型的考察区域对象。虽已有成果在湖北岁时的特点、内容、发展等方面有较详实的论述47,却对其中蕴含医疗文化的习俗着墨较少。岁时辟病是审视一个区域岁时节日不可忽视的视角,而承上启下的明清时期则是一个较理想的窗口,在此时段不仅可以看到一些传统节日展现出更加非凡的活力,也能捕捉到在现当代已消失的节日习俗的尾奏。本文将从饮食、活动、信仰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探究明清时期湖北岁时节日中的辟病习俗、疾病观念,从而揭示湖北民众如何面对瘟疫易发的时节,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一、腊日至伏日多驱疫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不仅通过劳作来认知节气,更会通过身体感受节令的变化,常用“瘟”“疫”代指流行性疾病。明清时期,湖北一些节日富有浓厚的驱疫色彩,且时间集中在冬季到夏季这段时日,如腊日、除夕、元日、元宵节、上巳节、端午节、伏日。其中,元日、端午节尤受湖北人重视,相关的驱疫仪式也颇具代表性。元日,意味着阴消阳长、万物更新,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在饮食起居、装饰房屋方面有着特殊的讲究,期望来年能平安健康。例如,清代湖北孝感县,地方上相传大年三十痘神会来到凡间布痘,且有着“内密外疏”习惯的传说,幼童当天都会用艾叶水洗澡,贴着床沿睡觉;大人则在门窗上贴“天行已过”四字,俗传瘟神见此,便知此地已布瘟,便会离去8 105。痘,又称天花,致死率较高,因冬末初春是天花的高发期,所以501湖北民间在这段时间特别重视避痘一事。从腊日就开始举行带有“逐疫”含义的大型乡傩活动,在元日后的元宵节“游百病”、三月三上巳节“踏百草”。到五月,湖北迎来一年中的盛会,即端午节。端午,又名午日,处于仲夏,是阳气由最盛转衰的节点。此时阴、阳相争,古人视态势不稳的农历五月为“恶月”9 43,与夏至时节相近的五月五日则是不吉之日。汉代已有用蒲艾、桃印、五彩丝驱除毒气的活动,但尚未构成节日,汉代人为防治暑热疾病,继承了上古五月“蓄药”之习,在这天合药丸10 516519;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五日逐渐成为夏季大节,“将夏至节俗转移到端午节下”2 77。总之,古人视农历五月五日为不祥之日,这种观念在明清时期依旧根深蒂固。明人谢肇淛提到,彼时端午节的习俗符号多达十余种,如竞渡、粽子、系五色丝、饮菖蒲、悬艾、作艾虎、佩符、浴兰汤、斗草、采药、书仪方、饮雄黄酒等,并指出“竞渡一事,楚、蜀为甚,云为驱疫”11 24。据清宣统湖北通志 记载,湖北人在端午时节,“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12 915。可以看到,在明清湖北地区,端午节本质是辟病、驱疫之事,体现出鲜明的辟病观念。二、岁时辟瘟饮食:苍术丸、椒柏酒、龙舌拌在腊日至伏日的时节中,湖北人有着特殊的讲究和习俗,这首先体现在饮食起居等物质层面上。“药食同源”观念由来已久,人们认为食物和药物有着防治疾病的共同点,即通过饮食调理能“治未病”。明清时期,湖北民众继承、并充分发扬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节日饮食习俗,如苍术丸、椒柏酒、龙舌拌等。除夕当天,湖北各地有制作苍术丸(辟瘟丹)的传统,多以焚烧、佩戴或服用。荆楚岁时记 称之“焚辟瘟丹,或苍术、皂角、枫、芸诸香,有辟邪祛湿,宣郁气,助阳德的功效”9 78。苍术又名赤术,能“治风寒湿痹”13 733738,明代德安府就盛产苍术14 246。依据俗传和生活经验,焚苍术、去湿气,佩戴苍术丸、辟瘟疫,在明清湖北已成为较普遍的观念与习俗,孝感人将大年三十焚苍术称为“鬼见愁”8 105;应城人取皂角、冬月的荚入药,“合苍术焚之”15 173;蕲州医家“例以苍术和丸,曰吉祥丹”,相赠邻里12 914。元日饮屠苏酒驱寒,是南北皆有的习俗。据悉,唐代医家孙思邈每到年终岁末都会制作此酒,将“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 东 向 户 中 饮 之”,讲 究 从 岁 数 小 的 喝起16 188189。比起屠苏酒,湖北地区更偏爱椒柏酒。椒、柏,带有轻身延年的文化符号,汉代社会已有“元日服用却百疾”的观念,南朝时期椒柏酒在荆楚大行,是以椒花、柏叶泡酒9 24。明清时期,湖北多地遵循此俗,如孝感人用椒粒和柏叶浸酒,元旦饮之8 97。在抽枝发芽的春季,湖北人喜将本草植物捣碎取汁与主食米饭、米粉混合在一起,食之以厌时气。三月三日上巳节带有“祓除疾病”的内涵17 134。南朝时湖北人会在当日食用“龙舌拌”9 36,这是一种将鼠曲汁、蜜糖和在米粉里的小食,其中鼠曲草有“调中益气,止泻除痰,压时气,去热嗽”的功效13 10551056。至明清,鄂东黄冈、蕲水、麻城等县的民众仍会食用加入了鼠曲汁的“芽饼”,鄂西南施州人则食用具有同样功效、清热利湿的“荠菜花饭”18 45。在十二月,孝感人在月内将稻米炒熟,着少许绿豆贮之,曰“腊米”,至夏秋间,凡病不宜饮食者,煎汤食之8 105。通过苍术丸、椒柏酒、龙舌拌等可以发现,一方面,明清湖北人继承、发扬了传统的岁时饮食习俗,使其既具仪式感,又颇大众化;另一方面,时人仍对瘟疫易感的时节充满畏惧感,注意事项细致到日常饮食方面,尽最大可能去避免瘟疫的发生,体现着深刻的“治未病”思想。三、岁时送瘟活动:乡傩与龙舟会一些大型的、聚集型的岁时“送瘟”活动,能更加清晰地反映明清湖北民众的辟病观念,以及他们将如何度过易发瘟疫的时节。历史悠久、带有鲜明“驱疫”内涵的“乡傩”,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活动。1.从腊月到仲夏的乡傩“傩”在商周时期就已兴盛。据 周礼 记载,这是一种以“驱赶疫厉之鬼”为主题的礼仪活动,驱鬼官方相氏“蒙熊皮、戴黄金四目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欧疫”,在周人的意识里季春、仲秋、季冬时节阴阳失调、瘟疫易发,故规定在这三个季节分别举行“国傩、天子傩与乡傩”19 1838。从汉代始,傩礼出现“地方化流布的趋势”20,结合地方民俗与其他宗教信仰展开演变,如南朝湖北乡傩既有荆楚自古“信鬼而好祠、鼓舞以乐神”的特点21 65,又有“金刚力士”等佛教元素9 71。总体上,“民间傩于唐代已形成独 特 的 祭 祀 体 系,在 宋 代 影 响 力 超 过 宫 廷傩”22 52。虽然明清宫廷仍旧有傩仪,但远没有乡傩的内容丰富,可以说傩在明清时期已由礼转化为俗并在民间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明清时期,湖北各地从腊月到五月都有傩活动,601乡傩展现出非凡的活力,傩与巫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巫觋常常在傩活动中为底层百姓治病去疾。明末清初蕲州文人顾景星在乡傩 诗中写道,“禳祀凭神巫”23 113,巫觋作为傩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承担起了祈福、祭祀、禳疾等职能。在湖北,巫有着很庞大的受众群体,如鄂北郧阳“俗信巫畏鬼,最重神祀,有病即问巫曰某神、某鬼作祟,轻则酒浆送之,重则延巫驱厌”24 188;鄂南崇阳,“病者率事师巫,不知重药饵。疾病动事巫觋,祷野庙丛祠,谓之收魂,近来亦重医药”25 4850;鄂中百姓“病辄神医,谓之降神”26 599;在鄂西南,“巫、医并行于时,信巫者较众”27 193194。实际上,延巫治病在湖北底层百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川、湘、鄂三地交界的鄂西南。当地人称巫者为“端公”,盛行一种叫“完罗愿”或“还傩愿”的治病仪式28 471472,举行当日人们会杀猪供神,在神坛上设男女傩王二像,巫者戴纸面具,扮演孟姜女、范七郎,击鼓鸣锣,歌舞竟夕,还有巫者戴黑或白的木面具,于夜间祭祀,曾让地方官发出“女萝山鬼纷勾惹,长奉巫师不信医”的感叹29 465466。从清代地方志来看,湖北各地驱鬼人的装扮不尽相同。大冶县民众以狮能啖鬼,少年扮作狮子状,跳舞驱鬼30 66;武昌县驱鬼人俗名“急脚子”,“身穿朱衣、头戴花冠、雉尾执旗,随着锣鼓声比户致祝”31 398。在举行时间上,多数地方继承了周代民间傩的时令,在冬季腊月,但也有在立春时节,甚至仲夏时节祭祀,如武昌、沔阳。据清人王家壁的重修傩神祠记 描述,荆楚傩仪时间的变动“始于楚人吊唁屈原”31 424,表示这与五月送瘟的端午节活动有密切的联系。2.贯穿五月的端午龙舟会南朝时期,荆楚之地将悼念屈原融入节俗中,使节日内涵得以升华,自此湖北端午节的核心主题成为“避瘟保健与追悼屈原”2 171174。明清时期,湖北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瘟火会”便是此二元主题的集中体现。从农历四月上旬始,湖北多地就开始了五月送瘟、祠瘟神的准备工作,当地人称此盛会为“龙船会、龙舟会、瘟火会”12 914916。湖北五月“龙船瘟火会”有以下特点,使得其与江南、福建的竞渡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周期长。若从准备之日算起,有一月之余。清代同治年间的大冶县志 对整个筹备工作有着详细的记载,大冶每年于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举行开工仪式,县邑下面的二市各自负责一艘纸龙船的制作,市下辖的五坊轮办,当年值岁的坊中男女,不论贫富、老少须“户户输金,人人献力”,其积极性被调侃为“输金紧于收税、献力集于奉公”。整个筹备费用巨大,东、西两艘龙船的制作就要花费几百金,还有工匠每日的饭菜、酒水钱等30 66,317318。第二,有大、小端午之分。湖北多地以五月五日为“小端阳”,十五或十八日为“大端阳”。受地理位置、历史故事等因素的影响,鄂西、鄂东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如鄂西南的宣恩县自东汉初年马援征战五溪蛮(今湖南怀化)后,始以初五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32 208。以大冶、黄安为代表的鄂东地区视十八日为大端午33 60。据大冶的民间传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江后,其遗体自汨罗江经洞庭湖再流入江,约十多天后才能漂到大冶西塞山江段,故当地人以五月十八举行龙舟会”34 68。大、小端阳的出现,使得湖北整个端午活动的周期较长,龙舟会的内容丰富、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