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CC语义弱化的认知阐释_曾梦蕊.pdf
下载文档

ID:2322283

大小:480.46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宁波 方言 形容词 重叠式 ACC 语义 弱化 认知 阐释 曾梦蕊
第 25 卷 第 1 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25 No.1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3 收稿日期:2022-02-2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 2021 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ACC 的认知研究”(FX2021060)作者简介:曾梦蕊(1981-),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ACC 语义弱化的认知阐释 曾梦蕊(浙江万里学院 基础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摘要: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ACC 是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形容词叠词形式。它既不同于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重叠式 ABB,又不同于后缀叠音意义完全虚化的重叠式 AXX。ACC 的叠音后缀 CC 看似虚化,事实上大多还保留古意,而且 CC 与 A 的结合也不是任意的,具有意义上的联系。从词义上看,ACC 在宁波方言中大多表示“有点 A”,这种 A 在 ACC 中的语义弱化倾向是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这一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中获得理论解释。关键词:宁波方言;形容词叠词;语义弱化;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23)01-0131-06 宁波方言中有一种形容词重叠式比较有特点,单音节的形容词前后都可以加叠音成分,叠音成分加在前面表示“很”,叠音成分加在后面表示“有一点”,例如:碧碧绿绿映映,滚滚圆圆滚滚。因其与常见的形容词叠词有所不同,本文讨论的宁波方言中这一类型的形容词叠词暂且称为 CCA和 ACC,本文主要讨论 ACC 这一形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说,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是有理据可循的。这里的 CCA 与 ACC 表达程度的不同并不是人们任意为之,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一直以来,语言学界都遵循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原则”,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结合的,无理据可循。但即使是索绪尔本人也无法否认,像法语 dix-neuf(十九)是有动因(motivation)的,是由 dix(十)与neuf(九)的结合,并非完全任意。单个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可能是任意的,而复杂语言符号(语言结构体)的能指和所指则可能存在非任意关系1。因此像 ACC 在宁波方言中表达“有点 A”的意义,我们也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寻找理据。一、形容词 ACC 的语义构成 形容词 A 加叠音的叠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在各方言中更是异常发达。许多研究者区分形容词叠词为 ABB 和 AXX 两种类型。ABB 指的是双音节重叠,即 AB 是双音节形容词,可单独成词,A和B各具有实意;AXX则被看成是单音节形容词A加后缀XX组成,AX不单独成词,XX 大都词义已虚化没有实际意义,与 A 搭配才构成意义。宁波方言中的形容词叠词ACC由双音节词演变而来的非常少,仅见有直白直白白,明显明显显,静止静止止。这在近两百个叠词 ACC(语料来自阿拉宁波话2)当中,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前两个词很显然是受到普通话影响而叠音,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占绝大多数的形容词叠词都是单音节形容词 A 加后缀 CC 的形式。之所以我们把它区分为 ACC,是因为叠音 CC 与前面讨论的 XX 不同,这些叠音大多DOI:10.13970/ki.nbjyxyxb.2023.01.012132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具有实际意义。形容词叠词 ABB 式根据石锓3 研究,早在先秦就已出现,而宁波方言中的ACC 式中 CC 大多还保留着古意,也就是具有实际含义,并未虚化,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种附加式,而是 A 与 CC 的一种并列。这里讨论的宁波方言限于宁波老城区方言,行政区划为宁波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和北仑区。(一)A 的词性 A 为形容词。A 为形容词是形容词叠词ACC 式中最多的。例如:酸顿顿、酸滋滋、酸汪汪、痒飕飕、怕势势、寒势势、寒抖抖、寒凚凚、嚇恅恅、慌稀稀、愁忳忳、黄怏怏、面刺刺、肉割割、怏躁躁、昏忳忳、獃忳忳、浑沌沌、懈纾纾、厌糟糟、蔫糟糟、胀鼓鼓、饱瞪瞪、殟恅恅、直白白、直利利、明当当、明显显、大戤戤、木笃笃、萎笃笃、憨得得、寿得得、惹得得、懒傝傝、恶尖尖、大旁旁、小尐尐、瘦怯怯、啬啚啚、艮古古、木佬佬、豁朵朵、长曼曼、遥倰倰、矮跍跍、狭倰倰、圆滚滚、扁窄窄、方顿顿、重顿顿、熟泥泥、旧那那、翘耸耸、实畐畐、急绷绷、空豂豂、散滔滔、浅松松、松勃勃、老肯肯、涩肯肯、软泛泛、黏胶胶、韧硈硈、韧皮皮、甜咪咪、甜嫩嫩、甜浆浆、淡呵呵、淡水水、淡沙沙、咸咪咪、咸呵呵、咸辣辣、麻呵呵、麻辣辣、油咪咪、油蒿蒿、油挪挪、香烘烘、苦得得、鲜朵朵、热温温、热烔烔、热熇熇、热度度、热炦炦、冷幽幽、冷刮刮、冷清清、冷势势、冷冻冻、湿溚溚、干剥剥、燥剥剥、燥得得、燥麸麸、木麸麸、燥渴渴、瘪塌塌、瘪宕宕、瘪炄炄、滑澾澾、滑涎涎、腐滞滞、硬硈硈、硬剥剥、硬侄侄、红丢丢、红煦煦、红赪赪、红烯烯、黄赭赭、黄枯枯、黄亨亨、黄爆爆、白米米、白殕殕、白荼荼、白黢黢、白洋洋、白懈懈、黑黢黢、黑醜醜、乌焞焞 A 为名词,例如:肉割割、面刺刺、骨碌碌、汗滋滋、武耍耍、油蒿蒿、方顿顿 其 中“骨 碌 碌”是 拟 声 词,另 外 的“肉”“面”“武”“油”“方”都是兼类词,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形容词。A 为动词,例如:怕势势 动词“怕怕”相叠,在普通话中也可见到,表达害怕之意,多见于孩童语言。但它慢慢引申为形容事物令人害怕,例如“这个地方怕怕的”,进而动词“怕”具有了形容词性。可以看出 ACC 形式中 A 多为形容词,少量名词和动词在构成 ACC 式时大多也已形容词化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宁波方言中的 ACC形式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形容词 A 加后缀 CC 的组合。(二)C 的实词含义 A 表感觉、形状,其后的 CC 一般都是摹状性质,来修饰补充说明 A。有研究者认为宁波方言中的ACC形容词中的后缀CC大多意义已经虚化,并且是虚多实少4。我们认为事实正好相反,绝大多数的 CC 都有实际意义,且与其同构的 A 意义相近或相关。例如:“胀鼓鼓”“圆滚滚”“冷幽幽”中的“鼓”“滚”“幽”就与 A 的形态或感觉相关。许多C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或是其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的,但在古籍中可找到出处。例如“大旁旁”,说文“旁,溥也”“溥,大也”;“饱膯膯”,广韵“膯,饱也。吴人云,出方言。他登切”;“矮跍跍”,广韵“跍,蹲貌”;“遥倰倰”,集韵“倰,长也。里孕切”;“实畐畐”,说文“畐,满也。”芳逼切;“空豂豂”,说文“豂,空谷也。洛萧切”;“懈纾纾”,说文“纾,缓也”。伤鱼切。还有些C在现代汉字中已经消亡,因方言多流传于口头,很少人能正确说出其对第 1 期 曾梦蕊:宁波方言形容词重叠式 ACC 语义弱化的认知阐释 133 应的汉字,就将其定义为虚化的词,但部分也能在古籍中找到其踪迹。例如:“肉i2i2”,其字形为月与及的结合,集韵:“肥也”,形容肉肥厚的样子;“慢ta44ta44”,字形为纟与盈的结合,说文:“缓也。”他丁切。仅就阿拉宁波话中考证到的 C 的古词就占到其所列 ACC 式的49.1%,再加上前面提及的,至今仍能看出与A 有相关、具有实词意义的 C 所占的 32.4%,已经超过 80%,占 ACC 式的绝大多数。那些没有得到考证,在现代汉语看来与 A 没有什么关系的 CC,例如“怕势势”“慌稀稀”“淡呵呵”“旧那那”中“势势”“稀稀”“呵呵”“那那”,似乎都应当归为词义虚化,但我们可以看一看,与这些 CC 搭配的 A也不是随意的:怕势势 寒势势 冷势势 嚇势势 憨得得 寿得得 惹得得 甜咪咪 咸咪咪 油咪咪 酸顿顿 方顿顿 重顿顿 某个固定的 CC 虽能与不同的 A 搭配,但不是什么 A 都能搭配。例如“势势”只能与表示寒冷、恐惧感觉的形容词搭配;“呵呵”“咪咪”只能与表味道的形容词搭配(宁波方言里的“呵呵”“咪咪”表示味道有点淡)。不能随意构成类似“寒呵呵”“麻势势”这样的形容词叠词。就像具有实词含义的“忳忳”(集韵:“忳,忧也,乱也。徒浑切。”)出现在“昏忳忳”“獃忳忳”“愁忳忳”中,“炦炦”(说文:“炦,火气也。”蒲拨切)出现在“闷炦炦”“热炦炦”中,它们都是与某一类的 A才能搭配使用,才具有要表达的意思。就像“酸顿顿”“方顿顿”“重顿顿”里的“顿顿”都表示沉甸甸往下坠的样子,所以这种搭配不是偶然的。朱德熙5 指出,汉字中所有的虚词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这里虚词CC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 C词已不可考,只流传于口头,书写的时候就用与其发音相似的词来代替;另一种就是实词虚化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形容词 ACC 形式中的 A 和 CC 都具有实词意义,且其搭配都有理据可循。(三)ACC 的语义构成 石锓研究了形容词 ABB 的演变历史,认为 ABB 重叠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并列式演化为述补式、由述补式词汇化为附加式、由附加式语义淡化为音缀式和由附加式重新分析为重叠式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先秦,ABB 是单音状态形容词 A 和单音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BB 连用(A+BB)构成的短语,A与 BB 是并列关系。战国到两汉魏晋,因为少数 A 由单音状态形容词变成单音性质形容词,一部分 A 与 BB 意义相关的 ABB(相关连用式)由并列结构演变为述补结构,BB 开始补充说明 A。唐代,因为 BB 的语义指向转移(由指向句法成分转为指向构词成分),述补式 ABB 短语词汇化为附加式 ABB 形容词。宋代,因为BB的语义淡化,附加式ABB变为音缀式 ABB 5。从宁波方言形容词 ACC 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一历史变化。形容词 A 确定了人的感觉,或事物的性状,其后的叠词 CC 说明 A 的具体细节,所以我们能看到同一个 A 能搭配不同的 CC。例如“红丢丢”形容红而有光艳,“红煦煦”形容红而略黄,“红赪赪”多用来形容天色或脸色微微发红,“红烯烯”形容浅红。所以ACC的意义多为A+CC的结合。A 与 CC 词意结合的方式也有略微不同。A与CC意义相关,A与CC具有不同的实意。例如“黄赭赭”,说文“赭,赤土也”,之也切,形容黄而灰暗。“黄爆爆”,集韵“爆,火裂。巴校切”,形容黄而略焦,似油炸过。不同的 CC 与黄结合,说明了黄的细微差别。A 与 C 意义相近,“滑澾澾”,玉篇“澾,滑也。他逹切”;“热烔烔”,玉篇“烔,热貌”,广韵“烔,热气烔烔。出字林。徒红切”。A 与 C 意义较远,CC 在与 A 构成 ACC 式134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时意义已虚化,“黄亨亨”“鲜朵朵”“慌稀稀”。ACC 的意义,第一种为 A+C,是 A 与 C两者意义的结合,但 A 是 ACC 语义的中心,CC 说明 A 的详细状貌;第二种 A 与 C 意义相似,所以整体意义仍表达的是 A。第三种由于CC 的意义虚化,ACC 意义集中在 A 上;从程度上说,三者都表示有点儿 A。二、ACC 中 A 语义程度减弱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的语言学,认知受身体和经验约束,具有体验性,形式的意义不是由结构中的位置确定,而是来自人 类 基 于 身 体 和 经 验 的 概 念 化 过 程6。Langacker 对“经验”的观点是,这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或客观世界反映在人头脑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7。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即是说,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并以它们为理据8。由此可见,语言的意义与人的经验感知密不可分,而经验感知来源于人的生理构造。但语言又并非由人的生理构造直接感悟而得,它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在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还有认知概念介于其中。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