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种业科企合作逻辑动因及推进机制研究_虞国平.pdf
下载文档

ID:2322113

大小:1.09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农业 种业科企 合作 逻辑 动因 推进 机制 研究 虞国平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4):8-13Management for Economy i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农业种业科企合作逻辑动因及推进机制研究虞国平1,2,秦伟红3,李国荣1(1.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2.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海南三亚 572025;3.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口 570100)摘 要 科企合作对于提升种业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梳理我国产学研政策演变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理论和大市场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科企合作的逻辑动因,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了科企合作背景下种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创新平台及实施路径,设计了从合作共建、人才优享、保障运行、激励评价、知识产权保护分配等方面的推进机制,尝试对我国种业科企合作路径选择开展理论探索,以期破解种业科企合作中面临的难题,构建种业科企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种业科技多要素协同创新。关键词 科企合作 逻辑动因 推进机制 路径选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科研单位强化基础性、公益性、原创性和引领性的创新能力,也需要种业企业发挥市场运营、资金投入、人才技术、资源整合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作用。因此,强化种业科企合作,有助于科研单位强化面向生产主战场的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也有利于种业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种业国际竞争力,从而达到互促共进的双赢效果。目前,对于“科企合作”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内容上看,其实质是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在资源和技术上的协同与集成,是促进上、中、下游科技与技术的对接与耦合。由于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行为准则等方面上存在差异,更由于种业科企合作在实践上的紧迫性、发展上的战略性和理论上的创新性,使得如何促进农业科企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甚至国家安全领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吸引了众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在科企合作的合作原因、合作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已有深入的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产学研方面的做法,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大市场理论分析了科企合作的逻辑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企合作推进机制、关键环节、实施路径和推进建议。1 我国科企合作的发展历程1.1萌芽阶段(19701991年)该阶段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育种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先生育成了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史上第一次突破。杂交水稻成果的应用,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1985 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和 1986 年实施的“863”计划,从政府层面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有力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1.2试点阶段(19922000年)1992年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3家单位联合推出了“产学研联合开发收稿日期:2022-11-10作者简介:虞国平(1972),男,浙江义乌人,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和科研管理研究通讯作者:李国荣(1972),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资助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专项“南亚优质香稻资源的引进及选育适合海南的食用优质稻新品种”(YBXM06);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项目“对照世界最高经贸规则(CPTPP)完善海南自贸港政策研究”(HNSK(ZD)22-03)第 4 期虞国平等:农业种业科企合作逻辑动因及推进机制研究工程”,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三方的改革创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期间,种子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相继颁布实施,特别是种子法明确规定,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重要经济作物育种攻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农业种业领域科企融合发展、实现种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3发展阶段(20012010年)种子法全面实施,中国种业市场化开始,成立了许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企之间开始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共建创新平台、协议约定任务、组建联合体、科研单位与企业合并等模式开始实施。2008年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内涵、构建条件、鼓励措施,并决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科企合作的稳步有序发展。1.4突破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后,国家出台了国办发20118号、国办发2013109号、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推动科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 现代种业科企合作逻辑动因分析2.1种业科企合作的内在动因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交易的专用性、生产和转移成本直接影响企业参与科企合作的意愿1,交易的专用性越强时,企业选择科企合作的意愿越强烈,建立科企合作是降低双方合作交易费用的有效方式。当前,我国种业发展严重依赖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种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而科研单位则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双方利益虽不尽一致,但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可以消除由于市场的失灵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共赢。因此,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合作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提高双方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1.1优势资源的互补性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2。科企双方需要通过合作,实现关键资源的优势互补。科研单位需要企业作为展示国家及区域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推介最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企业需要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审定品种和获取科研单位育种材料、智力支持,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1.2核心能力的驱动性对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对外面资源进行整合,是科企战略推进的核心驱动。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3个基本问题3,科研人员潜心做科研,企业潜心做好推广应用,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培育上中下游衔接,产学研结合。表1推进科企合作相关文件时间2011-04-072014-03-142014-01-202016-12-31文件名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号国办发20118号国办发2013109号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注:资料来源:通过相关资料整理9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2 年2.2种业科企合作的外在动因大市场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随着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和生物多样性合作的发展,加剧了种业市场竞争,迫使科企双方从小规模发展方式转向协作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种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2.1种业研发投入与技术迭代升级的需求随着进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4.0时代,势必会推动研究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经费不足15亿元,不如美国科迪华一个公司的同期的投入规模(2021年上半年的研发经费投入 5.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7.31亿元)。这就需要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按照一盘棋的思路,采取融合发展的紧密型合作模式,来补齐研发经费不足的短板。2.2.2交叉学科与技术融合的需求随着国家重大需求的驱动和育种4.0的推进,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组学技术 BT(转基因、合成生物、基因编辑、杂种优势固定、全基因选择、干细胞育种技术),数据技术DT(深度学习、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农业传感器与泛在感知、农业物联网、农业遥感与立体监测、农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BT+DT+IoT”等数字科技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和新创新形态,某一个单位或某一个企业很难支撑日益变化的新科技领域,这就要求加强科研单位之间、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研究和联合攻关。2.2.3抢占国际市场与跨界拓展需求随着 CPTPP 和 RCEP 等世界经贸协定相继出台,对我国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剔除了更高的要求,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对推动科企合作抢占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仍旧以科研单位为主体,大部分企业尚未具备这一能力,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协作发力,在创新、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上扭转各自的错位,实现种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根据Kynetec统计的全球种子公司市场占有率及公司公报数据,2020年全球种子公司市场份额排名依次为拜耳 20%、科迪华 16.8%、先正达 6.9%、隆平高科 5%、巴斯夫 4%、利马格兰3.4%,垦丰种业2.4%、苏垦农发2.4%、荃银高科 2.1%。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种业市场崭露头角,但在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方面有待深入挖掘。2.2.4全球化交流和遗传多样性的需求随着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种质资源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正在加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仅依靠自己的种质资源开发和培育新品种,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种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种质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3 种业科企合作推进模式及推进机制3.1国内外科企合作典型做法3.1.1中国模式随着商业化育种的兴起,育种主体由科研单位选育为主转变为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选育以企业为主导。这种转变主要与企业自身的研究实力和资金实力相关。按照资金投入方式的不同,现代科企合作的模式逐渐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6种模式。一是由企业出资收购科研成果模式,有直接买断、部分买断+售种提成(收益分红)等方式。二是协议约定任务模式,企业负责提供资金,新品种的研发任务交给科研单位完成,新品种由企业优先转让开发,开发的利润按照双方约定的分配比例进行分成。三是科企双方组建联合体模式,以某种育种材料为纽带,与企业组建联合体进行合作研究,这种模式研究任务和合作方向明确,减少资源浪费和人才的重复投入。四是企业注资入股模式,大企业通过注资入股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方式,开展深层次战略性的合作。五是国家现代产业园模式,通过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带动。六是科研单位整体并入企业模式,代表性有湖北荆州农科院整体并入湖北荆州种业、吉林农科院玉米所整体并入吉林农业高新种业公司。3.1.2美国模式美国作为产学研发展的发源地,已经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一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最著名新华社 瞭望 周刊曾援引相关调研数据10第 4 期虞国平等:农业种业科企合作逻辑动因及推进机制研究的是斯坦福工业园。由政府、大学或者企业来组建,由产业与大学进行共同研究,大学与企业间技术和成果进行有效转移。二是企业孵化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新产品和小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4。三是技术转让模式。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技术成果的所有者,通过转让技术和成果的方式来促进合作。四是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典型的方式是技术成果所有者投资创办企业。五是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鼓励大学建立分支机构和工程研究中心。3.1.3德国Fraunhofer联合体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