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宁夏银川
规划
引领
_
实现
避难
场所
质量
发展
新作
马汉
24宁夏银川:规划引领 实现应急避难场所高质量发展新作为马汉武 徐东佳马汉武 徐东佳应急避难场所是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民众暂时避险、临时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为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编制规划为引领,切实加快完善了应对多灾种耦合风险的应急避难设施布局,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高质量发展新作为。独家策划科学化布局 信息化管理 高效推进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按照“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城市基本功能提升”的发展要求,切实增强银川中心城区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编制银川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12035),用于指导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科学布局、合理建设、灾害疏散引导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能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宁夏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尤其是 1739 年的银川平罗 8 级大地震和 1920 年海原 8.5 级大地震,都给当地造成了毁灭性灾难。2009 年 7 月,市政府研究通过了银川市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布局规划,建设了首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截至 2022 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15 处,在完善银川市城市防灾避险体系、构建韧性城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在建设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局限、应急功能发挥受限,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有待改进,应急避险科普宣传和疏散演练不到位等。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2017 年 5 月,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银川市活动断层避让带内建设绿色公园带的决定,提出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活动断层避让措施,避让出的土地通过规划逐步建设为绿色休闲生态廊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破坏性地震发生所造成的损失。2022 年 7 月,银川市人民政府印发银川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建立适应银川中心城区灾害特征的安全、高效、综合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成符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平灾结合、多灾兼顾、宜于通达、便于管理”的总体要求,满足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避难需求。规划提到,至 2025 年,银川市规划新增避难场所 44 处,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 2.3 平方米;至 2035 年,规划范围内建立完备的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 3.0 平方米,满足规划范围内 90%人口的避难需求,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应急保障。2022 年8 月,银川市人民政府印发银川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强调加强城市绿地安全韧性建设是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求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有效提升防灾避险绿地设施达标率,整合应急避难空间资源,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22 年12 月,银川市应急管理局编制印发银川市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35),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整合应急避难空间资源,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252 月上/2023/中国减灾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社会化储备机制,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灾功能转换,建设平灾功能兼备的酒店型应急避难场所,预留相关功能接口,满足室内应急避难和疫情防控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作为近年来,银川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以及体育场馆、学校、人防工程等设施,加快完善了应对多灾种耦合风险的应急避难设施布局,并结合全市“平灾结合、多灾兼顾、宜于通达、便于管理”的总体要求开展了规划编制研究工作。2022 年银川市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数据,依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等标准,结合全市实际,研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工作方案,对各县(区、市)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险面积、工程完好性、设施功能有效性和安全性、启用后可能发生的突发群体性和公共卫生事件等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摸清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避难容量、能否实现应急功能转换等底数提供行动指南,也为指导各县(区、市)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预案编制提供借鉴。一是高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调研评估。一是高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调研评估。依据现行的标准有序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调研评估工作,通过调研评估进一步摸清场所底数,掌握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安置能力和维护管理现状,把评估结果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前置条件,实现“一区一报告”“一场所一清单”,为防灾减灾和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支持。二是高质量完成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二是高质量完成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针对银川市城市特色,对 6 个县(区、市)人口分布及建筑特点、可用作避难场所用地情况等进行梳理分析,确定规划范围和重点地区及地段,运用多灾种耦合的灾害评估、广域协同应对体系、支撑保障系统等内容搭建“综合分析-风险评估-规划布局-制度保障”构成的技术链条。要合理确定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目标任务,近期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县(区、市)实际条件,以适应当前防灾需要为重点,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更新和发展分步实施。三是高起点开展应急避难场所标准规范制定。三是高起点开展应急避难场所标准规范制定。按照应急管理部关于统筹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相关要求,研究制订地方标准体系框架。按照“急用先行”原则,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评估指南、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等地方标准的起草、调研论证、技术审查等工作,力争标准早日发布实施。结合银川市实际,探索研究社区(村)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指导性技术标准。四是高水平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宣传。四是高水平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宣传。完成银川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应急避险宣传教育,开展银川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展示了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能力,让公众熟悉避险疏散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掌握应急避难技能,有效提升银川市防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处置能力,达到锻炼队伍、磨合机制、以练促战的目的。(作者马汉武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作者徐东佳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震局;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