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宁夏
灌溉
文化
生态
探究
吴忠市
利通区
马小丽
2023 年 3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实验 研究宁夏引黄灌溉的文化生态探究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例马小丽(宁夏大学 民族与历史学院,银川 750021)宁夏引黄灌溉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汉时期的宁夏引黄灌区主要位于今牛首山东的银川平原南部,至盛唐时期,大小引黄灌渠已有 13 条,后经历朝历代治理开发至 19 世纪,宁夏引黄干渠已有 20 余条。到目前为止,宁夏引黄干渠共 25 条,其中古渠道 14 条。至 2017 年,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利通区作为宁夏引黄灌溉的菁华之地,区内有秦渠(秦家渠)和汉渠(汉伯渠)2 条古渠,其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引黄灌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形成独特的灌溉文化并成为其文化类型的一种。本文以利通区的引黄灌溉为例,探讨利通区引黄灌溉的发展历程及在此过程中的地方性知识、文化认知,并以此解释人类在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同时,如何发挥其对环境的积极作用并减少负面影响。1利通区引黄概况利通区位于银川平原南部,南高北低,深处内陆,属半干旱气候,这就使得当地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降雨降雪天气。其年降水量在 260 mm 左右而年蒸发量却达到了2 000mm,蒸发充足而降水稀少,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果蔬、水稻和小麦等,以水浇地为主。如此高的蒸发量丝毫没有影响到利通区农业的发展,与其位于黄河东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在利通区内起于金积镇秦坝关村,止于古城镇党家河湾村,途径利通区金积镇、板桥乡、古城镇三乡镇,区内黄河全长 25.8km;流经秦坝关村、河渠拜村、早元村、洼渠村、罗家湖村、党家河湾村和新华桥村等 8 个行政村。区内有两大黄河支流秦渠(又称秦家渠)和汉渠(又称汉伯渠),承担区内主要灌溉任务。秦渠起源于青铜峡,渠首由河东总干渠余家桥分水闸引水,其最大流量73m3/s。建筑物有进水闸、节制闸 11 座,涵洞 12 座,桥梁 34 座,跌水 1 座,渡槽 2 座,支斗渠口145 座,其中 1000 亩(1 亩约等于 667m2,下同)以上的支斗渠口 44 座,现在渠道两堤已经全部绿化,灌溉面积40 万亩1。汉渠同样起源于青铜峡,由河东总干渠余家桥分水闸引水,过峡口,经巴浪湖农作者简介:马小丽(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摘要:宁夏引黄灌溉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孕育以黄河为中心的灌溉文化。该文以利通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及耕作技术产生的影响,最终以政府为导向、以人为主体进行黄河生态治理,创造文化求得生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同时也在利用知识、技术等恢复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人与黄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引黄灌溉;文化生态;和谐共生;田野调查;生态治理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902(2023)03-0027-04Abstract:Irrigation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Ningxia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and the irrigation culture centeredon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nurtured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Taking Lito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methodof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probe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ellow River diversion irrigation on the localecological environment,livelihood and farming techniqu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and finally carries out the ecological control of the Yellow Riv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with people as themain body.While creating culture for survival and destroy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 are also making use of knowledge andtechnology to restor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ecology,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between man and the Yellow River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words:irrigation from the Yellow River;cultural ecology;harmonious coexistence;field investigation;ecological governanceDOI:10.20028/j.zhnydk.2023.03.00727-2023 年 3 期实验 研究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场,跨越山水沟,过郭家桥、杜木桥乡达杜家滩通水,全长41km,最大进水流量 42m3/s,有涵洞 19 座,水闸 6 座,桥梁 22 座,渡槽 1 座,1000 亩以上支斗渠口 20 座,渠道全部实现绿化,灌溉面积 20 万亩1。除黄河与两大支流外,利通区内还有众多天然沟渠河湖及人工挖凿的沟渠共有 13 沟渠,分别为清水沟、南干沟、清宁河、黄羊沟、扁担沟、拱碑沟、清二沟、清三沟、清四沟、清五沟、清六沟,尹桥大沟和牛毛湖沟;一水系为南环水系;三湖为中营堡湖、秦坝关湖和回乐人家西侧湖。这些沟渠河湖最终流入黄河,影响着利通区的农业灌溉与生态环境。2利通区引黄灌溉发展史宁夏引黄古灌区作为世界遗产,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核心地带之一的利通区,利通区引黄灌溉也跟随宁夏引黄古灌区水利灌溉发展了数千年。对于利通区引黄灌溉的创始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但根据 史记 与 汉书 等史书记录,利通区引黄灌溉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史记 秦始皇本纪 记载:“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2。此“河南地”指的就是今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以南及陕北地区。中国农业文明首次传入河套地区与当时秦朝的戍边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秦击败匈奴占领包括今宁夏在内的河套地,河套地区首次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域,为进行防守,秦在宁夏黄河东岸修建了 2 个军事要塞位于今吴忠牛首山下的神泉障和今石嘴山黄河东岸的浑怀障。并设置行政建制,其中就包括位于今利通区金积镇附近的富平县以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附近的古灵洲。为保护秦帝国的安全,秦始皇在宁夏地区修筑长城并派驻大军驻守长城沿线军事要塞,为解决军队粮食供应,秦开始往河套地区移民屯田以解决军需。“河南地”土地肥沃,黄河水量充沛,便于开渠引水灌溉,在秦始皇奖励与强制相匹配的移民政策下,加之秦在未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开发郑国渠、都江堰及征服百越之地时开凿灵渠积累的水利灌溉开发经验,银川平原开始了其首次引黄灌溉开发,而位于古富平县、古灵洲、“河南地”的利通区,也随着河套地区的水利开发,开始了其引黄灌溉开发的进程。流经利通区最古老的黄河支流为秦渠,是河东地区最大最早的干渠,其挖掘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相传其始建于秦,甘肃通志 记载;“秦渠在灵州,一曰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引黄河水南入渠口,设闸二空,曰秦闸。沿长一百五十里,溉田一千三百顷零”3。流经利通区的另一条古老的黄河支流汉渠,其始建于汉代,往后的各朝各代均对这两条黄河的主要支流进行了水利建设。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并在汉、唐、明清时期出现 3 个高峰期。究其原因,均与屯兵戍边、屯田、兴修水利有关,例如唐朝政府规定“凡军州边防守镇,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4,新唐书 代宗本纪 记载:“(大历八年八月)己末,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5。宋史 刘昌祚传 记载:“(刘昌祚)元丰四年,为泾原副都总管。王师西征昌祚出胡卢川,次磨齐隘遂薄灵州遵裕围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决七级渠以灌遵裕师,军遂溃”6。文中七级渠指的就是秦渠,灵州则是今利通区古城湾附近。元朝时期对唐徕渠、汉延渠、秦家渠、汉伯渠、蜘蛛渠和七星渠的地理位置有着清楚的记载。明宣德 宁夏志 记载了宁夏河渠情况,当时位于河东的秦家渠和汉伯渠的长度(闸口至渠尾)分别为 37.5km 和 47.5 km,隶属于灵州管理7。根据 明一统志 记载,宁夏卫秦家渠、汉伯渠等旧有渠道得到维修并成为继唐来渠和汉延渠之后的第三大和第四大干渠,其不仅承担着当时利通区内农田灌溉,还承担着当时整个河东地区的主要农田灌溉,至万历十九年,“宁夏河东有汉、秦二坝,请依河西汉、唐坝筑以石,于渠外疏大渠一道,北达鸳鸯诸湖”8,由此明朝对秦、汉二渠的疏浚工作正式展开,对现今利通区的引黄灌溉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清朝时,随着宁夏灌区的水利建设再一次达到高峰,位于古富平县和古灵州的利通区引黄灌溉也再一次得到发展。而到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宁夏引黄灌溉一度停滞不前,利通区的水利建设也一度受到影响而被搁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整个宁夏引黄灌区水利建设的发展,利通区内引黄灌溉再次兴起。3引黄灌溉与生态、生计和耕作张建民和鲁西奇概括了传统人地关系演变的 3 个阶段:从和谐、平衡走向冲突、失衡再回到和谐、平衡的循环模式9。纵观利通区的引黄灌溉发展,离不开这 3 个阶段。而在这 3 个阶段中,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利用技术、知识和工具改变其发展进程并创造制度、风俗习惯等文化适应环境。文化唯物论哈里斯认为“所有文化特征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10。数千年的发展使得位于引黄灌区菁华地带的利通区已经形成了其独特而又成熟的灌溉文化,在改造引黄灌溉方式以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知与经验,经历了从冲突、失衡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利通区的灌溉文化更加成熟,代表着西北地区黄河上流引黄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根据笔者在利通区农村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利通区引黄灌溉的发展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及耕作技术等方面。28-2023 年 3 期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实验 研究3.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前,我们这里很干,就像电视上演的非洲一样,树都很少,一刮风全是沙子,种的粮食也不够吃,后来开始挖汉渠、挖这些引水的沟渠,各家各户都要出人去挖,我也去挖了,六十年代,那时候我才十几岁,这渠就是我们以前挖下的。自从挖了这些渠以后,黄河水就引到这里了,粮食产量也上来了,周边也就没那么干了。原来有一些盐碱地,不能种粮食,不管种啥都活不了,后来黄河水引过去,经过各种治理,盐碱地也都能种粮食了,河边田坝也都种了树,环境就比没有挖渠引水之前好多了。”(马某,利通区某村村民,68 岁)以上口述资料来自参加过 20 世纪 50 到 20 世纪 80年代解决汉渠高滩地开发用水义务劳动的老人。诚然,环境的变化受到国家出台植树造林相关政策的影响,但是对当地人尤其是农民来说,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受黄河灌溉的影响更为显著。利通区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年代由于黄河灌溉引水与排水系统的建立,大片荒地得以开发,原先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盐碱化的土地根据盐碱化程度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