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古...14,No2第一乐章》为例_赵唯罗.pdf
下载文档

ID:2321149

大小:1.3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浅析 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的 14 No2 第一 乐章 赵唯罗
50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思想与美学以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一乐章为例赵唯罗摘 要:贝多芬的作品蕴含着许多哲理性的深思和对传统写作技法的突破,除了在作品的曲式结构外,还在主题、和声、织体、力度等多方面都得以体现。本文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文献资料和谱面材料,从曲式结构等维度分析了作品蕴含的古典思想与美学。关键词:钢琴奏鸣曲;结构;古典思想;美学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赵唯罗(2002-),女,延边大学本科学生。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因素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由于受 18 世纪末启蒙主义的社会思潮影响,他持一种比较超前的人本主义和启蒙的艺术理念,在其钢琴艺术作品中倾注了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富有朝气的人文主义理念,并融合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先进艺术理念与文化观点1。钢琴奏鸣曲发展到文艺复兴晚期,形成了教堂奏鸣曲和室内演奏程式化奏鸣曲两大类型,其表现形式和演奏手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单调性再到复调性的演变过程,钢琴奏鸣曲以若干各有千秋的单体乐章的组合为主,乐曲内在结构巨大,内容呈现方式相对标准,能充分刺激不同层次听众的艺术欣赏欲望,逻辑相对严谨和完整。贝多芬摒弃传统三段体曲式,积极采用能凸显结构新颖的多段式奏鸣曲,并将几个反映重复性旋律和内容基本相同的乐段运用于钢琴奏鸣曲2。贝多芬在其艺术风格成熟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大量运用能凸显神秘性的织体素材(例如装饰音和颤音),并不断创新其音乐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 19 世纪初西方音乐艺术主流表达方式3。二、贝多芬G 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特点分析(一)呈示部的特点分析1、主部主题主部题材与主部题目素材由 2 个 4 小节的相同曲调所组成4。主体题材内容将该乐曲的主调性 g 大调的主要和弦加以了引入,首先紧密顺序的柱型和弦,接着又是以三连音式的同弦音的划分开始,这些方法都突出了主调性,并加强了主调性在整个曲调中的地位与影响。声部的推进更加稳定顺畅,而装饰声的加入则赋予了单声部歌曲的丰富颜色。2、连接部主部与副部的对比关系衔接得比较自然,在两个主体之间设置了一段共 12 小节的衔接部分(920 小节),由两种不同的织体素材组成,也算是承前和启后的两个步骤5。首先,第一步骤时用的主部素材,构建在主调式上,歌曲用音阶形式的开始,而第二步骤构建在副主调的属调 d 大调上,再通过三连调素材的分裂和系统的摸进,逐渐地将乐曲带入到了副部调性 d 大调,然后又是在副部调性的属音形式上的开始,从而使得整个副部都能顺利地进行。3、副部与主部题材一样,由两条相同乐段组成,为 8 分节,但比主部题材更加丰富与繁复,共同构建在主调的平行关系 d 大调曲子上,第一个乐段完结于大 d 调属和弦完成的0.5结尾,而第二乐段完毕于vi的完全结尾,整个副部是一气呵成的总体。旋律结构与伴奏的韵律织体形成鲜明对照。第一个乐句由两种截然不同的乐汇组成,前面 2 分节和接下来的 2 分节构成了一种高二度模进同时伴奏织体也使用了分解复调化,最后 4 分节使用了 3 种同样的材料组成反复,同时伴奏织体使用柱式和弦,与旋律节奏的分解复调化形成鲜明对照6。4、结束部采取叠入的形式,上下二声部旋律上采取四分音符与三连音互相运用的形式。旋律部分是 d 调音阶(隔一DOI:10.19340/ki.hhzs.2022.24.02551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小节)中的以下与上行顺序,整体风格平稳。48 负 49小节实现了 k 四六vi 的完满终止。结尾,将上下级声部完全改为主复调化三连音上下的比较运用,实现了互补,进一步稳固了主调7。(二)展开部的特点分析旋律的素材出现改变,没有完全再现原呈示部中衔接部分的素材,而是使用了原呈示部中结尾部分的素材8。相比于传统的奏鸣曲式,这部分的运用具有独到之处,材料上基本照搬了呈示部中结尾部分的素材,只在调性上做了一点改变,选择了在 c 大调上进行,几小节过后,又于第 81 小节返回了原主调性 g 大调上,重新进行了衔接部分的重现。(三)再现部的特点分析再现部从 67 小节开始。由于主部题材和呈示部分的主部题材在韵律、韵律、和音,以及强度标准上都基本相同,是以原样重现。而品牌调性在此时又返回了主调 g 大调上。三、贝多芬G 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分析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主要模仿和吸收了先辈前人的佳作,此后,随着他的创作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他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调整,这就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内容的拓展。(一)乐章次序的调整钢琴奏鸣曲通常安排有多个乐章,属于大型曲作,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海顿,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乐章一般都是三到四个乐章。这些乐曲中每一个乐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形势。其中三乐章的曲作以“快慢快板”结构为主,四乐章的曲作则以“快慢小步舞曲快板”结构为主。奏鸣曲 Op14,No2 就是其作品中的典型代表。这部作品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乐章排列顺序:第一乐章是与主题并行的变奏曲形式,第二乐章是自由回旋形式,第三乐章为谐谑曲形式,第四乐章为回旋曲形式。(二)依次丰富慢板乐章的内容演奏自由回旋曲式时,左手越过右手表现伴奏,再拌以细微音型,使和弦更加丰富,旋律富有诗情画意。在高音区主要通过对话等形式演奏,更具魅力。(三)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贝多芬在奏鸣曲创作过程中,逐渐推出谐谑曲(多为短三拍乐曲设计,个性诙谐),并不时在原小步舞曲结构上创造出谐谑式的片段,使作品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织体及和声更丰富,更进一步表现出对宫廷音乐的反叛,引导着由宫廷风格走向世俗的趋势。四、贝多芬 G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古典思想与美学虽然贝多芬是“古典风格”时期的音乐家,但很难确定是“古典风格”影响了贝多芬,还是贝多芬完善了“古典风格”。通过对贝多芬 G 大调奏鸣曲的古典思想与美学的剖析,就能更好地了解其作曲风格和精神世界。(一)呈示部(第 163 小节)该部构建在明朗的 G 大调之上,其感情色彩强烈,旋律真挚,韵律灵动多变,曲调的主体动机生动交替、凝聚、流淌,丰富无比、奇妙至极。主部(18 节)是一个 8 节乐段(A 节),可分4+4 结构,动机 1(见图 1)出现于第一个乐句之初,有大跳进和小跳进,轻松欢快,主音 G 只出现于第一个小节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中,并通过对位的书写方式逐步使主和弦成为第二个拍子中一个完整三和弦。图 1 动机 152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主部(18 节)是一个 8 节乐段(A 段),可分4+4 结构,动机 1(见图 1)出现于第一个乐句之初,有大跳进和小跳进,轻松欢快,主音 G 只出现于第一个小节的第二个八分音符中,并通过对位的书写方式逐步成了完美的三复调化。第二段音乐的起始音“la”又是第一段音乐的结束音,是这恰如其分的“咬尾巴”式创作方法使整首歌曲一气呵成、密不可分9。动机 3 则是由低声部的分解主和弦构成,而随后的低声部分解和弦更是随之变化而来。连接阶段(925 小节)以 G 大调为基础,可以由3 个阶段组成,为 4+6+7 的结构,虽然不工整,但是内容分布却表现出了某种规律:第一阶段(912 小节)低音“sol”开端以二小节为单元上行二度模进,第二个阶段(1318 小节)低音“si”开端,以一小节为单元上行二度模进,第三个阶段(19 小节)开端,低音在“la”上每小节连续反复做分解和弦直至连接部完成(25 小节)。不难看出,其低音规则和特征,即为“sollasidoremifasolla”的低音序列。这种贯通性、整体令人豁然开放;从调式特点上来看,它是按照“G 大调D 大调A 大调”(最后二小节)构成上升 5 度调性布置和演变。副部(2647 小节),以 D大调为基础,副部主题由高到低以协调的平行三度音程渐次向下,利用动机展开,但是经过 2 次反复之后动力消耗殆尽,新增动力又增加到 33 小节中,上行跳进四度,给人一种清醒和兴奋之感。从整体架构上来看,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B段,2633 小节)可划分 4+4 的架构,后乐句为前乐句下二度模进,而第二阶段(C 段,3340 小节)先发展于 D 大调,而后于 3536 小节时转向了 A 大调上并短时间停滞在 D7T,随后又返回了副部主调 D 大调上进行开发,也为 4+4 的架构,后乐段则为前乐句的中八度开发,并有4个小重复调re加入了华彩段;第三个段落(D段,4147 小节),此段落也被称为“华彩段”,完全固定在 D 大调上,其织体和前期略有变化,速度上跑动声型从弱到强,又到愈来愈强,赋予了激情,直到在 4447 小节的两段“K46D7T”的完全收尾部完成后渐渐沉寂了一下,而整体副部旋律相较于主部更为活跃、富有着诙谐感与歌唱性。就调式特点而言,它完全定型于“D 大调”,但是即使有至“A 大调”的曲子也是很短促的,此后很快就回到“D 大调”中去,以便向尾声部纵深发展做准备10。在呈示部,贝多芬标记了很多强弱符号,表明强弱变化很大,而且大小反差也非常大,令听众感受更大的幻象和震撼感。在演奏时,左右手的交替形成立体感十足的强弱对比。(二)展开部(第 64124 小节)导入部分(6473 小节)由呈示部结尾的 D 大调变为展开部开头的 g 小调,十分有道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种布局方式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特点,它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就其素材与调性而言,它可以划分为 4+6 结构,采用主部素材,前四小节以 g 小调为基础开始作四度模进,而后六小节转到 g 小调关系大 bB 大调性,而到了 7073 小节则发生了卡农式写作,采用动机 1 八度摹写而重复了几次,似乎宣告了某种改变将要发生。展开中心,(74106 小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段(7480 小节),用副部材料铺陈,初以“bB 大调”为基础然后转至“g 小调”,强度由弱到更弱;低声部的前四个小节以 bB 音为基础继续上升八度,“f-g-a”音的后四个小节重复八度;低声部前四小节在 bB 音上在不断升高八度,后四小节在“fga”音上八度反复。第二部分(8198 小节),“f”这一力度记号骤然显现,高声部转为伴奏声部,结构一气呵成,以无穷动式继续推进,调性布局表现出某种规律:第 8189 小节为“bA 大调g 小调F 大调”的连续下二度模进,而后第 8998 小节则从“F 大调bB 大调bE 大调”作连续上四度进行,直到“bE 大调”属七和弦的自由延长处才停止;它的强度也是由“f”而“sf”,又由“sf”而“s”,并不断地强调与反复,最终止于强度“p”,使听者经过不断的紧张之后终于得以缓解,并对下一次假再现有了充分的准备。假再现(98106 小节)是以“bE 大调”为基础,对主部主题进行下 3 度移调再现,但是并非不进行移调原样再现,第 103105 小节以“c 小调-g 小调”为基础反复进行动机 3 作七度模进(如图 2 所示)。第 107114 小节有两种划分方式:第一种被视为展开中心的第三部分,第二种作为属准备的第一部分。从展开部左手强声断奏之后,用隐藏于低声的第四个重复音牵着假重现出来,其中第四个反复音又是连接该段的首要因素,顺次提出问题,顺序为联系部分(25 个小节)提副部问题,展开部中心(9798 小节)提假重现其再现部联系部(152 小节)。53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旋律是音乐的核心,只有掌握音乐的旋律,才能使歌曲流淌开来,才能完整的表达一个音乐。乐曲的开始处就采用了各种节拍形式,包括附点节拍形式与三连音等。反复出现的三连音形式增加了乐曲的律动感和流动性,也由此形成了“三对二”的弹奏方法,所以在弹奏中指尖应贴键,把触键处理好以便形成更细致的声音,当两只手分别练习以后,再进行合手训练,就会使声音在弹奏中颗粒更清晰并具有弹力,同时步伐也应均匀而平稳,使指尖内部的动力进行平稳传导,从而减少了由于肌肉僵硬所引起的声音波动。(三)再现部(第 125187 小节)整个再现部和呈示部比起来没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