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
研究
工具
空间
设计
前期工作
中的
应用
王天利
2023年2月 第36卷 第4期设计DESIGN理论研究088摘要:通过观察拼贴在空间设计中的使用频率增加,但表现形式单调的现象,为了让拼贴在前期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服务于设计工作者,需要透过单一现象,回到事情本身去发现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本文基于现象学理论基础,通过观察法去分析前期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发掘不足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需求”调研的方法,给提高“需求”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提供思路。最后,本文尝试证明发掘需求信息的广度与深度,能提高拼贴表现的多样性,进而帮助设计工作者完善前期工作。为研究工具在设计应用中的价值发挥提供参考。关键词:拼贴 空间设计 前期工作 艺术研究工具 设计需求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4-0088-04Abstract:Through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that collage is used more frequently in space design,but in a monotonous form,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essenti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rough a single phenomenon and go back to the thing itself to make collage better play its functions and serve designers in the early work.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enomen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discovery in the preliminary work through the scene Observation method.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the method of demand investigation is analyzed to provide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demand inform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demand information can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collage performance and help designers to improve the preliminary work.This method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value of research tools in design application.Keywords:Collage Space design Preliminary work Art research tools Design needs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学院 王天利拼贴研究工具在空间设计前期工作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OLLAGE RESEARCH TOOLS IN THE PRELIMINARY WORK OF SPACE DESIGN引言研究工具与设计紧密联系。工具能在其参与设计实践时及时的反映问题。于是,需要设计工作者阶段性的通过设计现象,反思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拼贴工具运用其并置性、差异性、创新性特征,在设计初期能多角度地快速提供多种设计可能性。在空间设计前期实践中,笔者观察到拼贴工具单一的呈现形式已不能完整呈现设计工作者的沟通表达需求。这就需要回到前期工作的事情本身去探究原因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概述(一)空间设计实践下的拼贴内涵“拼贴”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立体主义时期,指将新材料用于艺术品创作。经过艺术流派的发展应用,拼贴开始具有时代特征。有观点表明,建筑师利用拼贴的高度抽象性,可将复杂内容抽象为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检查,比较和综合灵感1。在密斯的实践中,拼贴既是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工具,又是建筑教学的标准化练习2。在当代,拼贴是一种通过将碎片化的图像并置去实现非线性叙事的艺术创作形式3。然而,基于设计实践中的新问题,设计工作者需要阶段性的反思拼贴的应用方式是否好用。当代的拼贴是设计调研中“信息”的视觉化表现,在设计初期能够快速提供多种可能性。其应用步骤是“发散拆分”“重组创新”。前者是灵感收集的过程,需要从大量的资源库中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其次有选择性的进行拆分;最后才是经过考量的收集。后者是设计表达的过程,需要总体的考虑,反复推敲成果是否意向清楚、达到期望。通过文献和实践应用研究,作者认为其具有并置性、差异性和创新性特征。(二)拼贴的应用现状拼贴参与设计创作的形式呈现相应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拼贴相关文献和作品分析可得知,其研究主要分为二种方向。第一种是把拼贴作为艺术创作的跨媒介表现形式。利用其多视角、拆解重组、碎片化并置等特点进行特定主题的表达,研究主体是拼贴作品本身。以立体主义时期的拼贴为例,毕加索(Picasso)的“瓶子,玻璃,小提琴(Bottle Glass Violin)”作品中,利用报纸粘贴引入构图表现物体之间的层次关系4。立体主义利用拼贴开创了在二维媒介中研究三维空间的先机5。本类型的文献分析可以帮助设计者建立对拼贴概念和创作方式的理解,从工具本身去丰富其形态。第二种方向是把拼贴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特定领域或者跨学科的设计研究。在“Collag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有观点表明,二十世纪的部分建筑师利用拼贴工具构建空间几何秩序6。这一时期以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为代表,拼贴表现形式以透视线条和照片为主,成为思考空间的设计语法7。到二十世纪末,拼贴工具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包含但不仅限于文字、地图、图片等元素集合。以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的“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作品为例,使用拼贴记录场地的动态性质,阐述了人体和场所的关系8。詹姆斯在设计过程中,善于用其捕捉形式关系和体验特征。拼贴从专业领域的比例尺度、现象透明、空间秩序、场所营造等方面参与复杂的设计问题研究时,起着分析、解释的作用。由此可见,拼贴工具辅助设计问题,应用前提是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理解。拼贴差异性也是由于设计环节的具体问题的差别所致。这也为本文定义问题,构建拼贴应用方式提供了思路。二、拼贴工具在空间设计前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一)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步骤。本文基于设计实践的新问题,拼贴在空间设计前期工作中呈现形式单一的现象,发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建立在有学者对现象学中提到的“回到事情本身”的解读的理论基础上。学者研究指出,柳冠中教授的设计“物”与设计“事”的转换也是现象学中“回到事情本身”的一种体现9。教授的DOI:10.20055/ki.1003-0069.000482设计DESIGN理论研究089设计事理学中提到的“实事求是”方法论,对本文通过工具和设计事件定义并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文献强调“物”是生活中的工具,将具体的造物活动转变为对“事”的设计活动研究10。“事”作为研究主体,在本文中可以看作“前期工作”本身,“物”是拼贴研究工具。本文通过观察法从研究工具的表象看到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需求”信息量单一的本质问题。于是通过调查问卷、家访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去建立前期工作中“需求”信息广度与深度的探究方式,进而提高拼贴工具表现的丰富性,使其在前期工作应用中更符合设计者的需求。最后,本文尝试论述此方法的创新性与局限性。具体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确定“前期工作”本身的内涵、内容和步骤。第二,通过“访谈”和“观察法”试图还原“拼贴”工具参与“前期工作”的场景,分析并定义问题。第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发掘“需求”信息广度与深度的方式。第四,以“智能家居体系下的空间设计重点”为例,通过用户画像、用户行为地图和情景分析等方法优化拼贴工具的应用。最后,工具需要放回“前期工作”的事情本身,在具体设计问题出现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馈,检验其是否好用。(二)定义拼贴工具在前期工作应用中的问题根据研究框架,首先需要明确空间设计“前期工作”的内涵与步骤。空间设计源于建筑设计分支,是探究空间中的环境系统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在 建筑计划学 中提到,建筑计划给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办法,狭义的建筑计划是指建筑设计前期工作11。在步骤上,有观点把设定建筑设计的条件作为计划的依据,提出前期工作应包含:条件、需求、价值、目标、程序、方法、评价七个方面12。邹广天教授根据程序提出计划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商谈策划,调查研究,具体策划和策划表达阶段13。从内涵上,有学者研究表明,前期工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澄清设计目标,指引设计方向,也为设计成果提供评价标准14。根据文献比较研究,笔者把“设计事件”的“目的”作为出发点,认为前期工作的步骤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整理设计提案、展示灵感与讨论、分析参与者需求、分析空间功能和提出设计概念。空间设计前期工作的本质内涵是“调研和计划”事件,能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拼贴在实践中是把设计前期的调研和计划中的信息进行视觉化处理的工具。接着,回到“设计事件”本身的探究对分析和定义问题是必要的。本文以设计工作者为目标群体,拼贴作为工具,前期工作为事件对象,通过步骤中常见的思考和沟通模式,建立“设计者自身的思考过程”“设计工作者之间交流过程”和“设计工作者与甲方的交流过程”的三种场景去探究拼贴在不同场景中与前期工作的关系,试图找出单一现象的本质原因。访谈的目标群体样本选自于正在使用拼贴作为研究工具的三个设计团队中的9人。9名受访者均参与空间设计前期工作,平均工龄3年。访谈过程试图建立并还原设计工作者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推进难点。观察法针对交流过程中双方的各种“对话语境”去分析“信息内容”在传递过程中是否被很好地理解。同时也观察记录设计工作者的会议笔记,试图通过结果寻找共性,总结相似点。在拼贴参与“设计工作者自身思考过程”的场景中,通过访谈和观察工作资料可知:参与项目的各方出具的原始情报资料并不详细,呈现数据简单、涵盖范围较窄的特点。为了节约时间,按时推进项目,设计工作者往往选择妥协,利用现有资料进行思维发散和灵感整合,而不是帮助各方参与者发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用拼贴参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过程”的场景分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对话语境关键词包含:“空间形态”“色彩”“趋势概念”“人物活动”。以上关键词表示了设计过程中思考问题的多维角度,设计思维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创新性活动。从9名设计工作者的会议笔记中发现,笔记中总结出的关键词信息越多,其拼贴表现越丰富,其中,“空间形态”“色彩材质”出现频次高达39和27次,其余词组零散呈现。所以,设计思维的角度单一是其本质原因。专业的方案研讨会能够帮助设计工作者在参与讨论时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通过丰富拼贴工具,展示更多的思考方向。在拼贴参与“设计工作者与甲方的交流过程”场景中,设计工作者会详细记录甲方提出的意见和需求。但设计工作者容易简单的把“需求”理解为“甲方参与者的需要”。但事实上,参与者往往并不明确自身的需要。例如,在作者的“某商业空间设计”实践中,甲方参与者需求表述中经常提到“让顾客感受到假日的休闲放松气氛”,“在天台中庭想建立一个可以休闲放松的空间”。这里的“休闲放松”包含却不仅限于“休息”。拼贴工具在呈现方案时单纯以设置座椅来解决问题不能满足参与者需求。所以,设计工作者需要建立发掘参与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