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摔跤
高校
体育
教学
融合
发展
探索
国梁
收稿日期:2021-2-18基金项目:2018 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18TYD361);2020 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200558);2020 年度黑龙江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2020B33);2020 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GJB1320266);2020 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EDE371)成果作者简介:国梁(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22 年第 5 期(总第 190 期)民族教育民族摔跤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探索国 梁(黑龙江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哈尔滨 150080)摘 要:摔跤在我国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将民族摔跤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丰富与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依据多年教学、训练实践,将民族摔跤引入高校首先要梳理并总结传统民族摔跤的基本动作与规范,从众多的跤种跤术中去粗取精,并对原有项目按教学课程要求加以重新规划设计。其次,要创新教学实践,引入中国传统摔跤理念,增强摔跤的安全性;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摔跤运动有机结合,赋予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教育层次。关 键 词:民族摔跤;高校;体育教学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22)05-0156-06 体育源于生活,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系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传统运动形式,集竞技、娱乐、健身与益智于一体,因此说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摔跤作为具有广泛民间基础的体育项目,也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摔跤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现有学校体育项目形成有力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内容。一、将民族传统摔跤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考量 我国摔跤历史悠久,社会普及度较高,从少年儿童到青壮年,从民间娱乐竞技到多层级专业体育赛事,均予摔跤一席之位。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摔跤形式,虽然名称有别,技法规则不同,但都可统称为摔跤项目,且均体现了各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习俗传统与独特文化内涵。摔跤运动既能展现我国体育文化的广博性,还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摔跤运动本身要求兼具体能、技术、智力甚至思想等多方面能力,因此,在高校开设摔跤课程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而且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重要平台与途径,既有可行性,更有必要性。第一,摔跤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摔跤这一运动项目。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1南朝人任昉所著述异记云:“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2这是南朝人对流传至南朝的蚩尤时代的“蚩尤戏”,以及汉朝“角抵戏”的追述。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在传说中的蚩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摔跤的雏形。秦汉时期,摔跤不但是重要的军事训练手段,还作为娱乐项目在宫廷表演。秦统一六国后将摔跤定名为651DOI:10.16415/ki.23-1021/c.2022.05.012“角抵”。宋代调露子编写的角力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摔跤的专著,描绘的宋代摔跤“角力”集勇气、技巧、智慧于一身:“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3从文学名著中,我们亦可窥见摔跤之精彩一斑。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将“摔跤”描述得畅快淋漓。在山东泰安东岳庙会上举行的“露台争跤”,是北宋时期全国最高级别的相扑擂台赛,擂台上浪子燕青与擎天柱任原的跤王争霸,燕青敏捷地采用相扑技巧“鹑鸽旋”,行云流水般地使用了一连串“背包式”摔技:“抢”“扭”“顶”“托”“旋”“撺”,最终赢得了这场相扑比赛的“头赏”冠军。至清代,由满、蒙摔跤勇士组成的善扑营,成为与八旗军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齐名的兵种,专门练习善扑技艺,担任皇家扈从侍卫。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民间乃至宫廷跨越时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如上文所述,我国各朝代对摔跤的称谓有所不同,秦朝称摔跤为“角抵”,唐宋称摔跤为“相扑”,清朝称摔跤为“布库”,以及撩脚、摔角、角抵、手搏等称呼。称谓虽然不同,传统摔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历经各时代对技巧的提升、规则的改定,被赋予以强大的生命力,广受民间追捧,因而具有了强大的传播力,赓续不断传承并延续至今。我们把这种承载着顽强生命活力的摔跤项目引入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传承。第二,摔跤充分体现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性。正如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一样,摔跤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特征。以我国列入民运会的摔跤项目为例,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不仅名称有别,比赛方式和规则也各不相同。各民族经长期积淀形成的传统摔跤形式既受早期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原生文化模式包括生计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其名称则大多源自本民族母语。从称谓到动作技巧、比赛规则、判定胜负标准,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甚至可以说,民族传统摔跤就是该民族文化独立性与差异性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参与者对对手的尊重与赞赏、对身体力量与对抗技能的追求、对胜负输赢的态度等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系中,正是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各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摔跤集力量与智慧、技能与文化于一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深邃的完整展示与重要标识。第三,传统摔跤是比较适合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综合性强身运动。传统摔跤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腿部、腰部与手臂的力量,还需要选手具备机会把握、节奏带动、主动权获取、规则履行等能力,是一个展示勇气,考察技巧,衡量智慧的综合对抗性运动,并非一击而中或一倒而胜的简单搏击。对于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和一定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摔跤引入高校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对抗防卫能力,增强身体把控能力与灵活性;另一方面,摔跤训练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重复训练基本动作,枯燥单调在所难免。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跤胆、勇气、智慧,提高练习者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如前所述,在培训过程中,必然要讲授民族摔跤的起源与历史,能有效传递中国式摔跤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摔跤教学中体验到讲礼守信、尊师重道、崇德尚武的优良品质。第四,开设摔跤课程可以为培育高水平运动队奠定基础。摔跤运动发展至今,既有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传统摔跤项目,如“搏克”“且里西”“绊跤”“北嘎”等;又有属于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如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柔道等;此外,还有国际流行的尚未进入奥运会大项目,如桑搏、中国式摔跤、巴西柔术、相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除竞技比赛外,还设立了 19 个大项185 个小项群众项目,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了中国式摔跤,这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多元性的体现。因此,将传统民族摔跤引入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在推广普及过程中,还可以选拔部分身体素质好、具有较高潜质的优秀选手予以专门重点培养,组织他们参加不同层级的赛事活动积累经验,增强实战能力,待水平提高后参与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比赛。以高校学生为高水平摔跤团队后备人才,可以确保队伍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与探索,逐渐建立起培养平台与机制,最终实现组建高水平摔跤运动队的目标。751二、将摔跤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设计我国民族摔跤项目较为丰富,有的已经很成熟,从动作到规则都较为明晰,但有的则尚处民间自发阶段,随意性较强。因此,要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现有项目的规范性、成熟度与影响力,兼顾对高校学生的契合度,进行适当筛选;同时也不能对选定项目原样照搬,应对原有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按教学课程要求加以重新规划设计,特别是对学生的安全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将传统摔跤引入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梳理并总结传统民族摔跤的基本动作与规范。作为我国民间比较普及的摔跤运动民族特征突出,即使同一个民族亦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因而构成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跤种跤术。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系统梳理并总结各民族摔跤的特点,分跤种建立摔跤资料数据库,掌握摔跤总体情况与具体跤术,以便为筛选项目与分解动作、重新组合并设计训练环节、完善课程体系奠定扎实基础。梳理总结的重点内容包括各跤术的基本动作、主要特点与规则限制等。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计有 300 多个动作,大致可为绊、挑、踢、勾、缠等 30 多个种类,突出的特点是不准有反关节动作,也不许拉扯裤子、抱腿等。维吾尔族摔跤“且里西”的方式是站立式,比赛中运动员的双手不得离开对手的腰带而去抓握对手的其他部位,可以用勾、扛、绊脚等动作,将对手摔倒并使其体侧着地、臀部或肩胛骨着地为胜。“切里西”摔跤在和田非常流行,为方便对手抓拿,选手将一根宽带子束于腰间,技巧包括切、抱、绊、拉等。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上部位或膝关节先着地为负。彝族式摔跤“格”,也称“抱腰”。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比赛规则是肘关节及以上部位、膝关节及以上部位先着地者为负。此外,在彝族中还流行一种单手单脚式摔跤:对抗前,双方侧身并排搂住对方的肩,脚相互勾缠后,听令开始摔跤。比赛过程中,双方相互抱住和勾住的手脚不能松开,以将对方摔倒并按住使其不得翻过来为胜4。藏族式摔跤“北嘎”的基本方式是双方运动员双手在正式比赛前抓好对方腰带(可以一手前、一手后,也可以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只能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禁止用脚蹬踹或绊倒对方。规则是运动员的肩、背、腰、臀、髋、头或体侧的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满族、回族式摔跤称“绊跤”,也称中国式摔跤。比赛开始时,双方迅速抓抱对方,并用腿使绊,以最快的速度将对方绊倒,规则是使对方的膝、臀或背部先着地者胜,不限时间,采取三局二胜制。朝鲜族摔跤“希日木”的最大特点是使用腿绳,腿绳用麻布或白布做成,部分围在腰际,余下部分缠在右侧大腿上。预备动作为双方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蹲身向前倾,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5。比赛开始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可攻击式摔倒或防御式回旋。规则是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更不许用拳头击打对方。二是去粗取精,优化教学内容。传统摔跤形式多样,不同民族摔跤技巧、规则不尽相同,虽没有优劣之分,但作为对抗性较强的搏击项目,摔跤手为达到制服对方目的会采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极易导致伤残的攻击性较强的技法。比如,彝族“格”的比赛规则多以将对方摔倒在地为胜,有的则以将对手抱起扔出场外为胜,动作存在一定危险。此外,流行在四川越西等地的“格”特征明显。“下绊”是移动对方的身体重心后,用脚或膝勾住其下肢,使其失去重心而摔倒6;“挑”是将对方抱在空中,利用膝或腰、胯的扭转,将对方猛摔在地;“缠腿”则是以肩抵紧、以腿缠住对方,使其失去重心倒地;“过胸摔”是在移动中,突然用力将对方抱住,身体后仰、扭身将对方摔倒7。“北嘎”要求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爆发力强,速度快,掌握不好力度极易造成对手受伤。很显然,这些动作难度大、技术性强,危险系数也比较高,如果不加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应该予以剔除。而在部分民族摔跤项目的规则中已经设立了减轻选手受伤的条款,如“搏克”禁止用非技术性动作踢对方的任何部位,禁止使用反关节动作,禁止按压、推对方面部、喉咙及揪、抓对方头发。此类规则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规范遵守。因此,将民族摔跤成功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我国摔跤运动在社会民间的自由随意、不规范特点,不能不加选择地原样照搬,应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为指导,去粗取精,从众多的跤种跤术中认真筛选,剔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的元素,包括容易851造成伤害的高危动作,轻侮对手,唯我独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