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赫哲族
胡琴
前世
今生
苗芳舒
12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那乃/赫哲族桦皮胡琴的前世今生苗芳舒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有关资料,从桦皮胡琴在那乃民间文化活动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桦皮胡琴在俄罗斯境内的音乐教育、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以及桦皮胡琴在那乃族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内容和民间民族文化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赫哲族独有的民间民族文化之一。对桦皮胡琴的研究,有益于更好的发掘和传承赫哲族弓弦乐器,对促进国家传统乐器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赫哲族;那乃族;弓弦乐器;桦皮胡琴;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苗芳舒(1988-),女,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职图书馆馆员。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跨境民族桦皮胡琴沿革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C024)。一、那乃、赫哲族跨境的历史背景我国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处,自称“奇楞”,赫哲语意为“住在江边的人”,富饶的三江资源为赫哲人提供了生存环境。赫哲族的族称又与“渔”字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赫哲族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即以江边为居,以捕鱼为业,是我国现存唯一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民族。19 世纪中叶沙俄制订“黄俄罗斯计划”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这片土地上的赫哲族人成为俄国公民,始称“果尔特”人后改称为“那乃族”人。从此,赫哲族由 39 个氏族组成的民族被一分为二,成为跨境而居的民族。跨境后的那乃人进行了重新移民。根据民族志学家的说法,那乃的部落迁移是在 19 世纪形成的。据统计,致俄罗斯的那乃族人口数量占中国赫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那乃族在远东地区的分布十分广泛,民族之间的同化、异族通婚以及许多那乃人迁移到俄罗斯远东南部城市周围的生活对俄罗斯整体民族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1,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值得庆幸的是,在本民族文化逐渐削弱并呈现民族文化同化趋势的同时,那乃人却较好地将本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延续下来。在那乃家族文化、歌谣文化、服饰文化、巫术文化和风俗文化等方面均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是黑龙江流域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桦皮胡琴在那乃民间文化活动中的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们的注意。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不断开发,对那乃民族文化的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出现了复兴土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此时保留那乃民族文化及民间音乐元素成为当务之急。俄罗斯当局在国家层面十分重视保存原始的那乃民族文化,一些人开始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普及,例如在工艺美术界的民族传承,民间手工艺的复兴。如此广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儿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对他们所在地区传统文化(民俗、民间工艺、仪式)的整体概念和民族意识。众多民间自发的音乐团体开始融入那乃族特色音乐,他们四处巡演,音乐、合唱团、乐队和民谣广泛传播。在瓦西里耶夫(.)的领导下,远东第一个赤卫军乐队成立了。截至 1921 年 3 月,该地区已有 25 个民间艺术俱乐部和 500 个青年俱乐部。1934 年在奈欣()村成立了第一个那乃民族民间剧团,在其演出的节目单中出现了关于桦皮的独弦弓弦乐器记载。而这件乐器最早的文字记录则出现在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松花江的果尔特人著作中(1922 年)2。而那乃民族文化真正被广为人知的则始于 1958 年由 B.C.基勒()创建的那乃民族民间艺术团“”(太阳)。在上世纪 50 年代,该艺术团首次向来自莫斯科的客人展示了这个远东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后的那乃族以至整个北方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世人瞩目。三、桦皮胡琴在民间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一)促进了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1954 年那乃地区民间歌曲创作开始蓬勃发展,在下哈尔贝()村“红色之角”(DOI:10.19340/ki.hhzs.2022.24.03613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的旧冰楼里运营着一家俱乐部,“芒格博”民间艺术团在此诞生并很快就受到交口称誉。艺术团多次获得下哈尔贝村和远东地区音乐节比赛的冠军,他们不仅在远东地区巡回演出,还到过遥远的莫斯科舞台上表演。1979 年,在哈巴罗夫斯克举办的第十四届太平洋大会上,“芒格博”艺术团用 30 把不同音域的桦皮胡琴演奏了.门策尔(.)的驯鹿赛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那乃民族艺术,这批乐器之一现存于远东国立博物馆中3。.门策尔首次将民族乐器融入到古典交响乐中,创作了属于本民族色彩的交响乐作品。.基勒()不仅是该艺术团团长、创始人,还是乐队的首席演奏员。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 尼古拉耶夫娜()也参与了艺术团的演出。.基勒在远东民族电视台向观众展示桦皮胡琴的节目,如图 1 所示。图 1.基勒在远东民族电视台展示桦皮胡琴.基勒能够独立制作桦皮胡琴,并将该技艺传授给下一代,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不仅继承她家族的音乐创作传统。还组织了以“桦皮胡琴”为名的民族乐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民族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因此斯维特拉娜在一所综合学校创建了一个儿童民间艺术团,并在学校教授音乐课程,继续传播民族文化,带着她的民间艺术团参加各种演出。(二)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的内容1986 年,在 阿 强()村.基 勒()创建了“塔希玛”(,那乃语“小甜心”音译)儿童模范艺术团。除了组织团队排练的工作外,.基勒还需承担起孩子们那乃语言及桦皮胡琴的教学和演奏任务。与此同时,同村的尼娜 帕夫洛夫娜()做了另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她说服了村里大部分的妇女对民族刺绣和鱼皮装饰艺术进行了复兴,组织妇女们及村民一起搜集那乃民间民俗传说,并把传说制作成舞台剧巡回演出。桦皮胡琴在那乃族的文化生活中频频出现,不仅是用它以音乐寄情,还包括在传统节日的仪式上演奏以及诗歌中的体现:杜切克孤抚琴弦,凌乱了我思念的彷徨。心之所恋,暗淡了我疮痍的故乡。无垠古老的针叶林,将灰白的头颅深深掩藏。那曼波的波涛啊那支脉的河流啊,低吟着幽幽怆怆。思念吧,杜切克!我眼中的泪水,在那狂风中消亡。那灼热的太阳啊,晾晒了我的心殇,那绵绵的溪流啊,在炎热中徜徉。哀嚎吧,杜切克!那痛苦的灰烬啊,那弥漫的硝烟啊,抒写着侵略者的嚣张。诅咒吧,杜切克!这是一首以桦皮胡琴为主题的一首诗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桦皮胡琴以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在民间文化生活中被广泛使用。1989 年 3 月,.基勒受邀访问美国,在美国向大家展示了古老的具有民族色彩的桦皮胡琴,这是该件乐器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同年,在哈巴罗夫斯克向来访的日本学者再次展示了桦皮胡琴。1990 年,在.基勒去世后,到访阿穆尔斯克的美国和日本的民族志专家指出,.基勒在民族文化传播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和作用。(三)促进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除了上述的艺术团伴奏、合奏这几种简单的表演形式外,以.门策尔的驯鹿赛跑为例,作曲家的创作动机是反映了民间、文化、生活、仪式、游戏等方14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面内容,用交响乐的形式描述了远东土著民族过去和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民间旋律和曲调引用到音乐的织体中,使得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门策尔创造了管弦乐新景观,用声音阐述了民族文化,而“芒格博”艺术团则采用了多种型制、多种音调的桦皮胡琴,叙述了故事情节,尤其是用乐器模仿了动物驯鹿的声音4。桦皮胡琴作为一种文化工具促进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四、桦皮胡琴的传承(一)将民族音乐纳入到教学体系随着 1935 年哈巴罗夫斯基音乐学校的开设,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形成。然而,早在 1925 年,在远东最古老的师范学校之一布拉戈维申斯克师范学校就已经开始教授民间乐器5。总的来说,在这段时间里,音乐活动在远东地区缺乏专业音乐教学的条件下,唱诗班、艺术团、戏剧俱乐部、文化之家、民间创作之家等音乐教育活动变得更加重要。1957 年1968 年之间大量的专业音乐院校兴起,其任务是为儿童音乐学校培养音乐工作者和教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1957 年)和布拉戈维申斯克(1960 年)的院校中都开设了民间乐器系,民间乐器的所有管弦乐器学生的数量骤增,以至于他们几乎在每一门课上都能组建管弦乐队。在 1958 年1959 年的地区教学质量报告中显示,正是因为这种形式丰富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了解与体验,并壮大了民间乐器的发展。专业的教育机构加强了对民间乐器管弦乐队的领导,并对这些乐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纳霍德卡市的音乐学校于 1968 年成立,而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学院则诞生于 1969 年6。到 70 年代,远东南部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民间器乐创作领域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和作品,使得民间器乐在民间演出中更加活跃,创作团队有了质的提升,曲目更加复杂,伴随着各种音乐形式的崛起,民间艺术团体的比赛开始出现。由音乐家们和专业人士参加的各种各样的表演,为推进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桦皮胡琴有助于他们增强对本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环境的认识,也使得他们对异己的民族文化更为尊重,从而促进对民族文化整体的理解。这也揭示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现代形态。作为民族音乐元素在媒体上的广泛传播,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艺术批评和新闻业开始在滨海边疆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符拉迪沃斯托克报和达尔尼沃斯托克报在各自的剧院或音乐栏目中,都系统地报道了民族音乐的活动,并回顾了在当地巡回演出者和音乐团体的演出情况。例如,1983 年至 1988 年,滨海边疆区电视台定期播放了民族乐器,哈巴罗夫斯克地区也有类似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被称为“民族音乐爱好者”7。如图 2 所示,“民族音乐爱好者”节目正在采访.基勒。图 2.基勒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介绍桦皮胡琴今天在阿穆尔地区仍可以看到许多世纪前举行过的民族节日和民俗节日,这是为了“让所有来到这儿的人更好地了解属于我们那乃人的过去,铭记民族文化”阿穆尔地区负责人如是说。2019 年 5 月 30 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对那乃桦皮胡琴进行再次报道,详细介绍了桦皮胡琴从制作到与传统民族乐器合奏的演奏。(二)民族音乐文化在节日庆典中的传承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民族意识的复兴愈加强烈,为了保护和发展村落历史文化特征和仪式,哈巴罗夫斯克地区科教文创协会传统文化部在 12 个市辖区的土著民族聚居地恢复了民族节日的庆典仪式。例如,从在1994 年 12 月创办的“国际土著人日”和每年举行一次的民间文化节日庆典仪式“友谊之鼓”。桦皮胡琴的传承不仅反映了那乃族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早期的音乐文化历史,在那乃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对赫哲族恢复和传承桦皮胡琴的思考桦皮胡琴在那乃、赫哲族长期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变化,尤其是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黑龙江右岸的赫哲族民间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流失。15SONG OF YELLOW RIVER2022/24借鉴那乃族成功的传承经验,笔者建议我国赫哲族应该尽快传承这一具有传统的,意义深远的弓弦乐器。(一)桦皮胡琴的再生与普及首先,要加大对桦皮胡琴的研究力度,深入研讨和制作,使之再生;其次,根据桦皮胡琴的音乐特征,组织创作能够体现出桦皮胡琴民族特色的相关音乐作品;再次,在现有的民族表演团队融入这一传统乐件,同时以民族传统乐件为依托,举办相应演出活动和传统仪式活动,例如文化节等。(二)大力发展人才的培养在普及桦皮胡琴的同时,做好这一乐器的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进行民族学校内的学科试点,依托中小学至高校中的民族音乐专业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增强青年音乐人才的储备,确保桦皮胡琴得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三)借助新媒体宣传这一乐器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大量投放有关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播,与民族乐团的演出盛况。达到线上、线下多方位的快速“捕获”桦皮胡琴受众群体,旨在尽最大可能将赫哲族的音乐传统得到抢救,并尽快地被社会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被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光大。综上所述,桦皮胡琴不仅体现着赫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