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应回归生活世界_肖朗.pdf
下载文档

ID:2320334

大小:3.1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美学 回归 生活 世界 肖朗
36美学2023/01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往往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这种朴素的认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随着人的思辨能力的增强,哲学家纷纷将目光转到某种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抽象之物,于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外形成了一个抽象的彼岸的本体世界。人也被分裂为同属于两个世界的存在,暂时的虚幻的肉体的世界和永恒的真实的灵魂的世界。哲学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所以哲学渐渐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种理性对感性的遗忘还导致了中世纪的禁欲思想。人的感性需求不但失去了合理性,而且变成了罪与恶。在启蒙运动中,宗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的有力武器便是理性。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理性亦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于是,一切都要受到理性法则的检验,人的生活也不例外。但是伴随着启蒙运动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要借助于理性的力量来反抗旧的宗教神学的束缚,规划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释放人的感性能量,以刺激消费欲望,求得生产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启蒙思想家需要重新调和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便为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新的秩序。美学便是这种调和的产物,它在启蒙运动中诞生,而且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矛盾性:“从广义上说,我认为,美学范畴在现代欧洲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因为美学在谈论艺术时也谈到了其他问题中产阶级争夺政治领导权的斗争中的中心问题。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突然领悟到画或诗的终极价值,美学才能在当代的知识的承继中起着如此突出的作用。但是,我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美学对占统治地位的识形态形式提出了异常强有力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美学又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现象。”1 导言 3美学为什么具有矛盾性呢?表面上它的出现表明了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感性,但实际上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概念,它开拓的是理性的殖民化,是理性对感性的另一种方式的隐蔽的奴役。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通是一个大陆理性主义者,他说美是感性学的完善,“完善”便是一个理性主义的重要概念。“鲍姆加登的美学试图达到的正是这种巧妙的平衡。如果说他的美学(1750)以改革的姿态开拓了整个感觉领域,它所开拓的实际上是理性的殖民化。美学标志着向感性肉体的创造性转移,也标志着以细腻的强制性法则来雕凿肉体;美学一方面表达了对具体的特殊性的解放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普遍性。”13美学的这种矛盾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美学的根基是人的感性的生活世界,而他的言说方式却是理性的科学话语,“美学话语的特殊性在于,它一方面植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领域,另一方面,它详细地阐述了假定是自然的、自发的表现形式,并把它提升到复杂的学科知识水平。因此,美学始终是一个矛盾的、自我消解的工程,在提高审美对象的理论价值时,有可能抽空美学所具有的特殊性或不可言喻性,而这种特殊性在过去往往被认为是美学之最可宝贵的特征。任何一种抬高艺术的语言美学应回归生活世界文/肖 朗摘 要:从西方学术源流看,美学学科的产生便是要关注感性,但是一直以来却被理性的话语所掌握。随着时代和思想的转变,美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海德格尔通过天地人神四元世界展现美应该是生活世界的生成。维特根斯坦认为西方哲学传统脱离了生活世界,变成了理论的空转。对于中国传统来说,美本来就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因此,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的教导,更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的显现。关键词:美学;感性;生活世界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象学视野下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19SKGH007)。DOI:10.16129/ki.mysdx.2023.01.00237美学史研究都会暗中对美学造成持久的伤害。”1 导言 2-3因此,作为言说的美学反而遮蔽了作为根基的美学,甚至对美学的言说越多,就越是脱离或遮蔽了美学的根基和本性。启蒙使人类以上帝为中心转到了以理性为中心,但人们很快发现,理性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建立起一个人间天堂,反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种弊病也相继显现,甚至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事件将 20 世纪归为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悲惨的时代。而且在理性主义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科学也很快被动摇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理论、哥德尔的“不完全定律”等,这些新的理论使任何自称发现了绝对的、终极的知识的观念已不可能。人们发现自己似乎被启蒙理性所欺骗,于是理性也被送上了审判台。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22现代思想家纷纷对此展开反思,他们有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就是拒斥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摒弃从外在的、抽象的东西出发规定世界,而是走向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走近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经验到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有的思想家像叔本华、尼采等以前所未有的态度来关注被以往思想家所鄙视的人的感性欲望,有的思想家像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都致力于关注并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作为上个世纪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虽然二人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提出思想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其中也包括美学。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在后期,维特根斯坦都彻底地把形而上学从他的思想中清除出去,具体地说,就是为谈论美学找到了一条非形而上学的道路。维特根斯坦从另外的角度(主要是语言学),彻底地抛弃了理性对感性的压抑,将一切思考的重心拉回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在宗教、伦理、哲学、语言学、美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彻底地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美学思维方式,消解了传统的美学问题。维特根斯坦无意于建构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但他这种彻底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无疑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明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开创了新领域。维特根斯坦将美学放在了知识的最基础的层面上,将美学推入到了知识和真理的核心地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方面,美学不再依附哲学,而是成了哲学的出发点,维特根斯坦将哲学变成了一种审美活动,他说他自己写哲学像在写诗,他不是冷静思索哲学问题,而是像艺术家一样用激情去思考哲学,他不是为了生计,为了扬名而从事哲学活动,而是从他的趣味、他的天才性格出发,从本质上说,他的哲学活动就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美学和伦理学同一的理论,看到了美学与伦理学的某种联系,他说:“而且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3175如果说前一个方面把美和真联系了起来,那么这一方面把美和善联系起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美学和伦理学的同一性,美学不再和伦理学背道而驰,不再受伦理学的支配,它们是同一的,这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使得审美行为不必拘泥于艺术等领域,它可以面向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审美来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审美的最终结果,依然是要改变异化的社会现实,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其伦理目的是不证自明的。同样的,海德格尔通过对西方传统的美学以及艺术历史的考察,指出伴随着美学的产生,却是艺术本身的衰落,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美学思想用一大套概念体系割裂了艺术的浑然天成性,从而遮蔽了艺术的本性。他说:“与美学的支配地位的形成以及对艺术的美学关系的形成相同步的,是上述意义上的伟大艺术在现代的沉沦。这种沉沦并非由于质量的降低和风格的卑微化,而是由于艺术丧失了它的本质,丧失了与其基本任务的直接关联。艺术的基本任务是要表现绝对者,也就是要以决定性的方式把绝对者置入历史性人类的领域之中。”497各种美学争论日益激烈,而与此同时,伟大艺术与它的本性已经漂离了人们这些肤浅的陈词滥调。海德格尔还用黑格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黑格尔宣布艺术的终结,并非艺术不存在了,并非以后不会出现艺术作品,而是指艺术已经失去了它把握绝对者的力量,失去了它的绝对力量。因此,海德格尔说在黑格尔这里美学到达顶峰,但伟大的艺术终结了。“美学的完成有其伟大性,其伟大性就在于,它认识并且表达了伟大艺术本身的这种终结。西方传统中最后的最伟大的美学是黑格尔的美学。”497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即艺术已经丧失了他的绝对力量,在艺术史上能举出很多例证,比如古希腊的戏剧是来讲述人的命运的,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去欣赏,就失去了其反映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的东西。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普遍存在,诸如中国传统诗歌戏剧书法等伟大的艺术现在也失去了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和人的生存的紧密联系,往往变成了一些刻意肤浅的模仿或单纯欣赏娱乐或实用工具的东西,但是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已经失去。海德格尔一直将这个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古希腊,认为古希腊虽然无美学,但是有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终结的时候才有美学的开端。各种概念化理论化的基本概念掩盖了作品中真理的显现。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伟大的希腊艺术并没有一种相38美学2023/01应的思想性概念性的艺术沉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希腊艺术处于一种未经概念和知识触动的体验的模糊冲动中。与此类似,中国古代并无理论上的美学体系概念,但是各门艺术高度发达,审美对中国古人来说具有非常根本性的地位,近代引进西方美学术语建立各种美学体系反而割裂了伟大艺术的浑然天成。美本来就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有的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因为我们没有像西方那样成体系的美学理论,其实,他们并没有看到,美学的本性恰恰是反对理论言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古代的美学才具有真正的美学精神。因为中国人并无明显的宗教式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划分,其最高的追求并非彼岸世界,而是此岸世界,因此其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追求更加突出。在中国美学中,美不在人之上的超验的世界中,而是就在活泼泼的人的世界中,在日常现世的人生体验和人伦生活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庄子这里的大美,是没有主客二分的,天人一体的美,人顺应天地的本性才能领会到这种始源的天地之大美,庄子还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庄子知北游)。如果人只是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追问美,则割裂了这种天地之大美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庄子天下)因此,对海德格尔和庄子来说都要求获得一种对于物诗意的态度,“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庄子大宗师)是人在世界中和万物一起游戏,人和物的共同生成,宇宙和人生混为一体,这是中国美学之根本特性所在,即注重天地之不可分别浑然天成之大美。在根本的意义上,美就是一种富有意趣、充满快乐的生存形式,一种同“人怎样活着才更好”的考虑直接相关的人生理想(儒)和生命境界(道)。古人那种不同于现代人的诗情画意的生活,恰恰是美学精神的真正体现。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虽然没有美学这门学科,但是,古希腊人那种感性与理性的充分协调发展,正是后世美学所追求的目标,即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从而结束人的异化。现代理性的危机,正为美学摆脱理性的束缚提供了契机,美学正一步步的向其本源日常生活回归,并最终自我消解,因为美学面对的本就是先于科学的规范世界的更为始源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是人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因此,它不是脱离了现实的抽象一般的生活,而是每一个人都被抛入其中的感性具体的生活。美既不高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就在鲜活生动的人类生活之中,因此,我们要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返回本源,将美学置入生活世界。笔者也并不认为美学已经向生活世界回归了,抛开这个命题本身存在的理论问题不说,至少在我们国家,物质还很贫乏,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用美的标准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