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_石琳.pdf
下载文档

ID:2319852

大小:509.59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地区 学前 儿童 普通话 教育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石琳
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78DOI:10.3969/j.issn.1674 9391.2022.12.009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琳 摘要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发挥语言减贫、教育扶智的积极作用,针对重点地区和关键人群持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和普及质量。现阶段,面向民族地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的普通话教育仍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G 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现状调查,阐释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思想理路与政策实践,旨在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语言精准扶智扶贫、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未来发展路径。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语言政策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9391(2022)12 0078 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史研究”(22BYY062)、同济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双强项目“多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与问题研究”(TJSQ22YB28)、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藏羌彝文化专项项目“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160242210109)、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建设”(ZL2101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石琳(1980 ),女,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四川 成都 610041语言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具备的重要意涵。1 2021 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明确了这项工作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扶贫攻坚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其信息沟通和文化认同等多重功能,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脱贫、教育脱贫与文化脱贫中显现出基础性及支撑性作用。后脱贫攻坚时代,应进一步聚焦新农村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综合目标,推动语言文字事业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效衔接,面向重点地区(如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关键人群(如青壮年农牧民、教师和学前儿童)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贡献“语言智慧”。对于少数民族儿童而言,学前教育是夯实个人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提供根本保障;对于已脱贫摘帽的民族地区而言,学前教育是教育扶智的重要举措,为打破“贫困累积循环效应”提供先导路径。普通话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79教育作为基础语言教育的底层,可以显著提升个人语言能力及与之相关的习得能力、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等。2 因此,应抓住幼儿语言学习关键期,坚持“从娃娃抓起”以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由“学前学会普通话”帮助少数民族幼儿迈过“人生第一道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23 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殷殷寄托,“让他们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3 近年来,民族地区通过落实学前教育反贫困政策,已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于 2015 年全面启动“一村一幼”计划,为当地学前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清除义务教育阶段语言理解的“拦路虎”、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而言仍存在“普通话”不“普通”的局面。一方面,基于奠基教育起点公平而在西部民族省份实施的“一村一幼”计划,限于客观条件目前仅在四川、广西基本落地,正规的学前教育尚未在适龄儿童中完全普及;另一方面,以 2018 年出台关于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通知 为标志,所启动的该项行动开展的时间不算长、覆盖面尚不广泛,因此需要在总结现有实践工作及其成效基础上,探索出可供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质言之,新时代民族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需要明确重点任务、把握政策取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强调,“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实施 童语同音 计划,为学前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良好语言基础,支持继续在四川省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项目。”因此,应充分意识到发展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向同行关系,面向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同时,随着“精准推普”工作的深化、“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的启动,未来针对民族地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及幼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也亟待开展。一、文献综述(一)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研究儿童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业成就、人力资本和社会流动的显著测量指标。4 学前期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敏感期,故面向学前儿童开展的“学普攻坚”行动及相关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趋向:第一,宏观层面。李瑞华等(2021)基于早期语言干预理论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政策演进看,以 2018 年为分界点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由推广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从实践经验看,通过保障资金投入、提升师资水平,已初步构筑起卓有成效的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干预体系。5 第二,中观层面。王懿颖(2021)围绕国家通用语言专项实践行动“学前学会普通话”阐释了其个体和国家意义、国际和历史意义,指出它是对“一村一幼”计划的规范、提升和拓展,为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推普、转型跨越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筑了畅达的“语言大道”。6 第三,微观层面。陈永亮等(2021)以凉山州 Z 县、攀枝花市 Y 县为田野点,以点带面考察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中的困惑,分析了语言环境和学校教育两大制约因素,从构建“嵌入式”语言环境、稳定师资队伍及开发地方性教材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民族地区学前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教育指出发展路向。7(二)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普及学前教育为儿童未来发展赋能。党的十九大以来“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作为民生议题已被提升至重要的国家政治方略。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赋予学前教育以反贫困的“靶向目标”属性,尤其在民族地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体现国家政策支持倾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8 而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从“反贫困”转向“防返贫”后,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则重点关注民族地区、JOUNAL OF ETHNOLOGY2022/12总第 86 期第十三卷80农村地区,旨在稳步建立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由此,教育减贫、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都将围绕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展开,在此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下实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语言在社会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9 以“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等相关词条作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 2022 年 7 月,共显示论文约 20 篇,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政策层面,2021 年确立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提出“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推普工作新方针,持续开展“一村一幼”和“童语同音”计划,推动民族地区全学段、全覆盖的教育发展,通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强基。10 二是理论层面,“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立足于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背景,聚焦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语言减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起点性民生工程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1 三是研究层面,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实践出发可获得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开展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能力与行为研究、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与防返贫研究、新时代民族地区家庭语言格局与规划研究、民族地区普通话教育体系研究等跨学科理论研讨提供学术支撑。12 综上,我国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仍然处于政策转型期和实践探索期。相应地,目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背景聚焦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度,成果数量还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于政策,理论等宏观层面的论述,以具体的普通话教育实践为基础、依托田野调查的数据和材料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和微观分析尚付阙如。基于此,本文对凉山州 G 县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阐释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思想理路、政策实践与发展路径,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民族地区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一)研究入口教育扶贫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的全过程,在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本文以凉山州 G 县为研究点,对当地学前儿童教育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进行“双向调查”:一方面,对该县部分幼儿教师(辅导员)展开调查,了解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国培”等项目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对该县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调研,并深入到多个幼儿园和乡村幼教点开展实地观察、现场座谈和深度访谈,了解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本研究体现出新时代语言研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服务现实的应用价值。(二)研究对象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逾 288 万(约占总人口 54 2%),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13 G 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包括 13 个乡镇,127 个行政村,彝族人口约 19 1 万(约占总人口 79 6%),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该县现有幼儿园 13 所(含公办幼儿园 3所、民办幼儿园 9 所,由 171 个幼教点汇总的“一村一幼”1 所),在园幼儿 13642 人,共有 884名在册幼教人员。首先,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以该县 2022年参加教育部面向民族地区所开展的“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的 100 名幼儿教师(辅导员)为对象(该样本量占到全县在册幼教人员总数的 11 3%,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性访谈;然后,对该县相关政府部门及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乡村幼教点等多园所开展实地调研,与县教体科局局长及学前教育股股长、多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集体座谈和深度访谈。本次 G 县参训的 100 名幼儿教师(辅导员)的基本信息,详见图 1:2022/12总第 86 期JOUNAL OF ETHNOLOGY第十三卷81图 1G 县幼儿教师(辅导员)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由图 1,调查对象的特征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性16 名、女性84 名,女性教师数量为男性6 倍,占绝对优势;在民族构成上,彝族教师比例高达 93%,汉族仅占 7%;在年龄结构上,20 岁以下者约占两成,20 39 岁者逾七成,40 岁及以上者约占一成,呈年轻化样态;在执教年限上,教龄 0 1 年和 1 3 年者合并约占八成,教龄 3 5 年、6 10 年及 10 年以上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