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向新工科职教师资的“软件技术基础”生态化课程建设_梅健强.pdf
下载文档

ID:2319564

大小:2.08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面向 工科 职教 师资 软件技术 基础 生态 课程 建设 梅健强
职业教育研究2023.1自2017年教育部全面启动和部署新工科建设至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相关专业已培养并造就了众多创新型科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对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1年4月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而且也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产业变革,以行业应用为背景的技能培养,尤其是持续的学习能力、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的课程改革中逐渐受到重视。本课程改革便是打造以“产业引领课程,课程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产业”为核心机制,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完善及协同推进,促进其与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提升职教师资学生软件技术能力的目的。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必不可少的学科平台课程。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门槛低、见效快的解释型语言(如Python、Perl和JavaScript等)掌握程度大幅提升,而认为对数据结构、算法等软件基础知识学会调用即可,学与不学都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不大,因而出现了对软件技术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二)课程内容相对抽象“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数据结面向新工科职教师资的“软件技术基础”生态化课程建设梅健强张军刘超郝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摘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新工科”学科内容为背景,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目前职教师资教育软件技术类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打造以“产业引领课程,课程培养人才,人才服务产业”的“软件技术基础”生态化课程目标。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完善及协同推进,实现了与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动态平衡。关键词:职教师资;生态化教学;教学改革;软件技术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1-0073-05作者简介:梅健强(1981),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处理;张军(1965),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刘超(1983),男,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郝彬(1973),男,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与自动控制。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面向职教师资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生态化建设”(项目编号:202102186003);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背景遮挡物体形状建模及可视化”(项目编号:JWK1605)课程与教学732023.1职业教育研究构、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软件工程在内的软件基本概念,而且还是学生熟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背景和行业应用的重要途径。对第一次接触编程且对计算机的认知还处在起步阶段,甚至对键盘指法都不熟悉的部分学生来讲,内容不仅相对抽象,而且较难掌握,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理解困难、甚至厌学的情绪。(三)课程实践方式单一“软件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机编程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目前课程上机实践方式较为单一,所有程序设计和调试均是在软件应用层面完成,缺少相关硬件资源的辅助与可视化支持,使得本身内容抽象的程序编写过程变得更不易理解。加之部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软件算法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四)分组教学效果欠佳多数院校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优化“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分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进行,且不同分组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沟通,加之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分组进行程序设计讨论和上机实验调试中表现的不积极,应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造成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未能真正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软件技术基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考试成绩评定不全面目前,大部分职业师资院校“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仍旧采用闭卷笔试,且考试内容大多是基本语法与概念。这种考试方式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导致其死记硬背基本语法进行应试。虽然部分课程改革通过项目教学1、实践教学2与阶段性考核等过程化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评定体系,但考试成绩未能准确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问题依旧存在,考核评定体系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教师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多数改革均是从丰富课程内容和多元化授课方式3等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体系的主体对课程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对软件技术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完善课程内容,并根据课堂反馈等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进而从根本上平衡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的关系,逐渐形成教与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生态化教学体系是“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二、课程改革的特点(一)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升华课程育人模式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软件技术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掌握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到软件技术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不断激发其学习动力;通过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科”相关内容的适当引入,使学生在明确该领域发展新动向和新趋势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为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信心与能力。(二)重塑学生课程主体,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充分考虑职教师资要以学生作为课程受益人的特点和主体地位,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对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的协同推进,实现课程与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动态平衡,进而在有效提升学生软件技能水平的基础上为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产业输送人才,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生态化课程体系。(三)融合校企资源优势,赋能职教师资培养以相关企业在信息技术产业的资源优势与教学团队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的多年经验进行深度融合,以“新工科”的观念与视角重新定义“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方向与内容,秉承深入浅出的原则,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团队意识和相关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培养面向“新工科”背景下的职教师资赋能。三、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一)平衡学生学习兴趣与课程教学策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课程与教学74职业教育研究2023.1策略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软件技术学习的原动力,逐渐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软件思维和习惯是“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生态化教学体系设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平台,在鼓励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主动提问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对软件技术基础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学习。1.情境式教学提升课堂趣味通过线上课程的渠道分享有关软件技术的奇闻异事和背景故事的图片和短视频,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与反馈对其进行适当展开,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构建的教学情景中不断增加对软件技术基础的了解和认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软件技术基础的学习兴趣。2.探究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分组查找、搜索和整理有关软件技术、热门信息技术领域的信息,并在课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感受软件技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提升学习兴趣。3.启发式教学凝练课堂主旨邀请从事信息技术类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以及相关公司技术负责人与同学们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讨论,通过毕业生的亲身经历和企业的动态需求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软件技术的学习对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影响以及对从事程序设计类相关工作的必要性。(二)平衡学生认知能力与课程教学内容“软件技术基础”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程序设计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动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淡化授课过程中的抽象性,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率,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软件技术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引导并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认知能力逐步适应并完善对课程内容的学习。1.注重上机实践,淡化语法概念“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实践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课堂中如果过多强调抽象的语法概念容易使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获取相应知识,进而无法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本研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仅在课堂中对必要语法内容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通过在机房上机实践中对程序示例的讲解逐步加深学生对编程思维的认知,进而有效促进数据结构等概念在学生端的自发形成。2.注重能力培养,抑制应试倾向目前,“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大多围绕考试内容展开,不仅导致学生盲目应试和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而且也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相比于单纯强调概念的应试教育,本研究不仅结合实际项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了对程序开发流程和相应调试工具的讲解与演示,为学生上机进行算法设计与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阶段、分批次地融入相应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环节,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及问题反馈,进而在锻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其逻辑思维与认知能力,营造一种“乐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3.注重交叉融合,杜绝照本宣科“软件技术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的学科平台课程,是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基础。如果课上仅讲解教材内容而不进行扩展,不仅难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知识,而且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软件设计能力。因此,本研究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对软件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外,还以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工业现场控制等应用场景为载体向学生展示软件技术在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本研究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项目的交叉融合,通过对项目开发内容与过程的剖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串联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三)平衡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教学方法部分“软件技术基础”课程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相应调整,但在授课方法上仍将所有学生视为整体进行统一讲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本研究提出“三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即反馈与指导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高年级与低年级相结合,在进一步平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生态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支持。1.反馈与指导相结合对“软件技术基础”这种实践类课程来讲,教与课程与教学752023.1职业教育研究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在课上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外,还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的主要功能以及实际作用进行说明和演示,并在上机实践中依据不同学生的反馈重点加以指导,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再归纳和再吸收。相比于“课上讲概念,上机交报告”的单向教学方式,本研究更注重学生个体对课程内容的反馈以及教师相应的指导过程,而且通过学生自身总结和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仅拥有更为适应其个体的形态,容易被其自身接受和记忆,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的形成。2.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教师通过与硬件相结合的教学与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