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初两京及大运河沿线历史地...探——读《两京十五日》有感_袁方.pdf
下载文档

ID:2319547

大小:4.4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两京十五日 明初两京 大运河 沿线 历史 十五 有感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它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近三百年,它的影响甚至延伸到时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2020年7月,作家马伯庸出版了著作 两京十五日。故事源于明史 中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书作者将这40个字扩展成一部70万字的小说,在充分精读史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关于明初南北两京及大运河沿线风土人情的描述。本文主要以 两京十五日 中历史地理要素的解读为切入点,希望能以轻松的方式串珠成线,呈现这一历史时期中华大地上多彩的地理图景,以及经过岁月变迁后的那些历史痕迹(图1)。故事围绕当朝太子朱瞻基和小捕快、女医生、芝麻官组成的四人小队展开。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朱元璋曾孙,朱棣之孙,朱高炽之子,年号“宣德”(1425-1435年)。历史上评价其是一位励精图治、知人善任的皇帝,有名臣于谦辅佐,即四人小队中的芝麻官的原型(图2)。“两京制”的历史渊源两京之制,古来有之,唐有西都-东都,明有南京-北京。大多数朝代设立两京,是为了平衡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从中国历史上看迁都的整体方向都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而明朝初年朱棣将都城北迁,比较少见。迁都原因众说纷纭。明孝宗时期文渊阁大学士丘濬一语道出了“两京”的不同使命:“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南京自古被称为“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唐之后,又有四个朝代在南京建都,所以又被称为“十朝都会”。南京也是中国南方唯一做过大一统王朝都城的城市。1402年,朱棣靖难登基,改元永乐。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旧的中央行政机构仍然存在。1424年,成祖驾崩后,朝廷设南京守备。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史载“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令太子留守南京监国,为还都南京作准备。然而,此议尚未实施,仁宗先崩,还都计划搁浅。南京作为陪都,地位至明亡未曾改变,但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以及人文物产富饶,仍举足轻重。天下赋税,多半出自江南。南京当地诸多士绅大族盘根错节,局面极其复杂,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南京与北京从都城的形制上看十分类似,“观两京之地,王气所锺,实为天下形胜之最”。但由于地理风土人情的差异,南北两京呈现明显的不同。书中写道:“北京是街道严整笔直,廊铺井然有序,街道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极富秩序感的空间。相比起精致繁冗的南都,这座诞生没几年的新城显得十分粗糙,许多细节缺乏雕饰。但它整体上透着一股跃跃向上的气质,开阔昂扬,全无金陵的暮气沉沉。理解了朱棣何以决意迁都,都城决定了王朝的性格。”明初两京及大运河沿线历史地理图景初探 读两京十五日有感袁方图1 本文作者的读书笔记图2 太子从南京到北京的路线图(来源:本文作者在书中附图基础上绘制)北京规划建设 193OBSERVATION 观察明南京的地理图景入城地理图景:明南京山水城有机格局故事情节1:明史载“是月,南京地屡震”,太子受王命前往南京视察灾情,书中描述了太子乘宝船从运河南下,吃吃喝喝一月余至南京。在五月庚辰,从长江入秦淮河,过扇骨台,在东水关宝船遇伏击发生爆炸。朱瞻基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蟋蟀皇帝”,故事当然也从蟋蟀“赛子龙”而起,太子因寻找丢失的蟋蟀追至船尾,震落入水中,幸而躲避了炸弹,得以生还(图3)。明南京城。明南京城选址受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思想影响,襟江(长江)带湖(玄武湖),南面以外秦淮河为南城墙护城河,北面城墙紧贴玄武湖建设。在六朝基础上修筑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郭系统。外郭从军事安全角度考虑,将四周山体制高点囊括入内,北至燕子矶,东抵钟山东麓,南括雨花台,占地极广,周长有一百八十里,大部分地段皆是夯土城垣,尤其是西北一代,邻长江水线建设;京城依山就水,形成了有别于北方都城方正规整的格局;皇城、宫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中轴对称。本文作者根据书中描述绘制了太子入南京城的路线,值得关注的是爆炸地点通济门和东水关。通济门是明南京城墙上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城门,是一座有着三重内瓮城的宝船形水城门,1957年因改善交通被拆除。东水关是内外秦淮河的交点,是明代京城水关之一,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现为东水关遗址公园。太子与小捕快相遇之地“扇骨台”的位置应是书作者根据扇骨营古街(明初此地居民多以制作扇子骨为业,故名扇骨营)名称改编(图4)。驻城地理图景:明南京皇城宫城营建特色故事情节2:太子在扇骨台被小捕快救起,从正阳门入城先扭送到锦衣卫,遇到了芝麻官于谦。故事就此围绕于谦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这一历史史实展开(于谦在后来的土木之变中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不许瓦剌挟朱祁镇逼和,体现了他个性刚直、具有民族气节的性格特点)。太子北上入宫,路上在玄津桥遇到二次爆炸。玄津桥是一座三拱石桥,始建于明初,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因明代皇城建造在南京城东,当时官员日常出入皇宫大多经由玄津桥对面的西安门,当年是使用频繁的交通要道。据史载,玄津桥桥栏原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子,如今仅余一只。书中描述太子通过西安门、西华门,顺利躲入宫中。身处宫城长乐殿内的太子,在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密信后,顿感不妙,开启了宫城潜逃(图5)。明皇城宫城。明皇城选址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选取了城东“燕雀湖”之地,皇城背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为镇山,还巧用原来的东城壕作为皇城的西壕,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因地制宜创造出宏伟景象。但皇城因地势低洼,加上北面的玄武湖、紫金山下的前湖、琵琶湖、杨吴城壕、青溪、外秦淮河等水网贯通,而不得不采用木桩密布夯筑成基,填湖造宫,如距午门西300米的城基下面,1平方米范围内,挖出木桩9-11根,在长约15米的一段城基下部,所挖木桩达1700余根。因此书中描述“内廷一带的地势偏低,极易造成内涝,住起来苦不堪言。为了解决排水问题,不得不额外修几条排水瓦渠,从诸宫台下一直接引到西侧的秦淮河去。”为书中太子选择从排水瓦渠逃跑做了铺垫。故事中还借此暗示了对朱允炆逃跑路线的猜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图6)。南京建立了宫城前两侧布置左祖右社,后妃六宫以次序列的形制;同时开创了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即以南端外城的正阳门为起点,经洪武门至皇城的承天门,向北引延,经端门、午门、内五龙桥至奉天门,进入宫城。经三大殿两大宫抵宫城北门玄武门,至皇城北门北安门出皇城,正对钟山“龙头”富贵山,而以都城的太平门为结束。北京宫城建设形制仿之,明太宗实录 中有言“(北京故宫)凡庙社、祈祀、场坛、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图7)离城地理图景:明南京城市布局风物景致故事情节3:仓皇出逃的太子从排水瓦渠爬出宫城,在竹桥附近的内秦淮河中遇到追兵并中箭,被于谦送至位于成贤街(现东南图3 南京山水城格局及太子入京城路线(来源:本文作者自绘)图4 东水关及周边区域推测(左图照片来自于网络https:/ 北京规划建设观察 OBSERVATION图6 太子出宫城皇城路线(本文作者在中国城市规划史纲附图上绘制)图5 书中太子入皇城宫城路线(本文作者在中国城市规划史纲附图上绘制)图7 南北两京皇城布局对比示意图(底图和照片来源于http:/ 明南京功能分区示意图(来源:本文作者在南京城市规划史中图片上绘制)图8 京城潜逃路线图(来源:本文作者在陈沂古今金陵图考国朝都城图上绘制)北京规划建设 195OBSERVATION 观察大学附近)的女医官家中医治,自此四人小队成立(图8、图9)。太子在南京城里拼命奔逃,所经之处,展示了明南京城的规划建设特色。明代南京城人多而复杂,关于城中各区人物风俗,明代顾起元所著史料笔记 客座赘语 中的描述最为著名。城中,为“武弁中涓之所群萃,太学生徙之所州处”。此处有国子监和学府,明朝时期所住的多是太学生和名流志士,时至今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学府仍是这一区域的代表,书中将女医官的家设定在成贤街;城东,皇宫官署所在之地,为“达官健吏,日夜驰骛于其间”;城南,秦淮河北“百货聚焉”,秦淮河南“世胄宦族之所都居也”,寥寥数语,描绘出明朝秦淮胜境。太子一行从秦淮河走水路,欲从西水关出城,走外秦淮河,越石头城,穿清凉山,抵达龙江关口,入长江脱险;城北,为“物力之在外者啬,民什三而军什七”。书中提到的太子一行选择了穿过城北灾民和难民聚集地,情节与明朝初期南京城布局十分吻合。太子一行出城北神策门,至玄武湖。玄武湖,又称后湖,是南京的一处地标性景观,书中在此处安排了后湖纵火的故事情节。玄武湖水域广大,中心有五座小洲,朱元璋在其上建有十几间存放黄册版集的架阁库,黄册是明朝重要的民政资料,最怕回禄(火灾),因此玄武湖常年锁湖。太子藏匿于湖中岛,为躲避追杀,不得不烧掉黄册,深感痛惜,初现一代明君的治国风采。最后太子一行从外郭城门上元门逃出南京,乘船驶入了重重关卡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地理图景大运河作为中国漕运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大运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邗沟的开挖,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成为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隋统一中国后,隋朝政府重视漕运,先后开挖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成为庞大的运河水网。元忽必烈时期开挖了会通河,将隋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运河的格局与走向。明朝时期海盗横行,明政府实施“海禁”,并十分重视运河通航,大运河空前发展。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大致分为十大河段:永济渠、通济渠,以及从南往北的浙东运河、江南运河、淮阳运河(里运河)、中河、会通河、南运河、北运河、通惠河。本次故事就发生在淮阳运河到运河终点通惠河河段(图10)。南段地理图景:河湖分离的淮扬运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书中描写太子一行从南京逃出后进入大运河,北上第一站自然是瓜州(扬州)。瓜州自古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淮扬运河的形成在历朝历代间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河湖变迁,早期运河便由天然湖泊连缀而成,明代为避免北部运河受到湖面风浪的影响,在湖泊一侧修堤坝、建月河,后月河相连,逐渐实现河湖分离,成为淮扬运河主线。书中受此特殊地理格局的启发,设置了瓜州水牢的故事场景,为了救出水牢里的捕快和太子,女医官用岐黄之术报复扬州盐商,最终破堤坝,引邗江水,倒灌盆地格局的“临花藏池”。图10 故事发生的大运河段及沿线主要城市(来源:作者在http:/ 南旺分水枢纽布置图(来源:本文作者在http:/ 北京规划建设观察 OBSERVATION风景便自在多了”。扬州城生活富足多彩可见一斑,“斗文虫”“酒溜子”“学而灯”、邗江两岸各擅胜场的绿植,正应和了那句俗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中段地理图景:蓄清刷黄的淮安清口枢纽明朝的扬州是“雅致奢华”,淮安多了几分“市井活力”。淮安“北络黄、淮,南通大江,西联汝州,东抵海州,可以直入东海,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淮安重要的区位优势,使这里建有清江督造船厂,南来北往的商客也多聚集于此,这是运河带给淮安城的丰厚好处。书中描写道,“连朝廷六部,都特地把淮安府单拿出来直管,可见其地位之高”。明代淮安河湖纵横交织,南北向有运河,东西向有淮河,西有洪泽湖,还有以清江浦河为首的多条支流。元之后,黄河南袭多次入淮,运河与黄河、淮河交汇于淮安清口一带,水文条件异常复杂,治理更为困难。明清采用蓄清刷黄、引清刷黄的策略,在黄淮运交汇地建设清口枢纽工程,这一工程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咽喉。书中巧借黄河泛淮这一历史信息,设置了“清江浦淤塞,不得不启用里运河上堰埭五坝过淮”的故事情节,给太子的逃跑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南北分界图景:引汶济运、五湖调水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