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丽江纳西族姓氏考_杨杰宏.pdf
下载文档

ID:2318935

大小:1.98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明代 丽江 纳西族 姓氏 杨杰宏
9 第 39 卷 (总第 145 期)明代丽江纳西族姓氏考杨杰宏(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明代丽江纳西族地区受木氏土司统治。木氏土司为了强化其统治,在姓氏上采取“官姓木,民姓和”的政策,强迫外来移民改姓为和,以期形成“四郡齐民一姓和”的理想图景。但受明朝中央政策、特殊的民族文化、周边区域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有明一代的丽江纳西族姓氏并未形成只有和、木二姓的情况,而是出现了和、木二姓与传统民族姓氏、外来移民杂姓并存的文化交融共生现象。从地方性视角考察民族姓氏演变过程,有益于科学辩证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过程。关键词:木氏土司;东巴文化;丽江;中华民族共同体;地方性中图分类号:K820.9;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2)06-0009-08引言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姓氏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的姓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演变。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吸纳、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民族姓氏文化中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这一文化特质。关于纳西族姓氏研究基本上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明清木氏土司统治时期丽江纳西族的姓氏状况,二是清朝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以后的纳西族姓氏变迁。关于第一方面,学术界大多持明代纳西族只有和、木二姓之说,如白庚胜1、杨瑞芬2,木丽春、和正才、陈琦3,李莉4,郭新榜、郝淑静5等学者皆认为在明代以前,纳西族社会并无姓氏,仅分为“叶”“束”“禾”“买”四大氏族。关于第二个方面学术界基本上倾向于“杂姓说”,即经过改土归流之后外来移民增多,移民融入到了丽江纳西族中,由此出现了众多姓氏,到 2000 年,仅丽江古城内就有 200 多个姓氏6。关于整个明代丽江纳西族地区只有和、木二姓之说不仅在民间几成定论,且在学术界多持此说,乃至形成了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文化误解现象。这一文化误解现象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和姓由木氏土司所赐,为了佐证这个观点,民间对和姓有两个说法:其中一个说法认为,“和”字是由“木”字上面加一撇右边加一个“口”字构成,意思是木家给了和氏一片生存天空,给了一口饭吃;另一个说法为和氏作为木氏家奴,头上戴着草帽,后面背着箩筐。二是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整个丽江只有和、木二姓,外来杂姓入籍丽江必须改姓为和。这观点往往以木公的“四郡齐民一姓和”诗句为证,徐霞客游记中也说:“盖收稿日期:2022-10-24基金项目:2018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滇地区东巴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18BZW18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国情调研基地(玉龙县)项目(COS12022027)。作者简介:杨杰宏(1972),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学与艺术。南方民族研究 第 3 9卷 第 6期2 0 2 2年 1 2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 o l.3 9 N o 6D e c.2 0 2 2DOI:10.19488/ki.45-1378/g4.2022.06.003 1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月 25 日出版 2022 年第 6 期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7187三是和、木二姓为世居纳西族。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皆不符合历史客观,现阐述观点如下,希祈方家指正。一、纳西族和氏早于木氏,并非由木氏所赐笔者认为纳西族姓氏中和氏要早于木氏,和氏并非由木氏所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此讨论的是和、木两个汉姓,而非纳西族传统的父子连名制。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之木氏源于明初朱元璋赐姓,而和氏在元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木氏土司在明朝之前皆从纳西族父子连名制之俗。木氏宦谱中把木氏宗族的世系直接与东巴经创世纪中的纳西族祖先谱系相联系。忽必烈南征大理国时,木氏先祖麦良率先投诚,并有从征之功而得封为丽江当地土司。有元一代,纳西族首领共有五代世袭土司,他们的名字分别为:阿琮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阿烈阿甲、阿甲阿得。明朝初期,纳西族首领阿得因从征有功,朱元璋“嘉其伟绩”,授予其诰命一道,允其任丽江府世袭土知府,官衔为中顺大夫,赐予“诚心报国”的金翎腰带,并昭告天下:“尔丽江阿得,率众先归,为夷风望,足见摅诚,且朕念前遣使奉表,智略可表。今命尔木姓”8276这是纳西族木氏的来历。这是不是意味着木氏是纳西族最早的姓氏?答案是否定的。纳西族的汉姓可考历史可追溯到早于明朝1000 多年的汉朝。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 5875 年),白狼王唐蕞“慕化归义,作诗三章”9,献给汉明帝,史称“白狼歌”。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此诗与纳西语最接近,可认为是纳西族先民之作10。对此国内有些学者有不同意见,但不外乎限定在古羌人分化出来的民族范围内,彼此都有民族渊源关系,所以我们还不能把唐蕞算作纳西族最早有汉姓的人。其后在唐代的文献中也出现了纳西族先民的名字,但这只是民族传统姓名,非汉名,只是史官为了书写方便而取,并非纳西族先民自己所取的姓氏。白居易蛮子朝一诗记载:“笑令中使迎蛮子,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俗羽双偎伽”11这说明这位充当导从的纳西先民身份地位并不显赫,诗中并未道明其何姓何名,也说明了当时还未有汉姓。一直到元朝时期的文献里才出现了具体的纳西族汉姓记载。1253 年 11 月 16 日蒙古大军分两路凭借革囊渡过金沙江抵达丽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跨革囊”事件。忽必烈率领中路军在永宁接受了当地纳西族首领和字的投降后从奉科渡江进入丽江。兀良合台率领中路军经中甸,渡江抵达巨津(今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在南下征途中,遭遇半空和寨麽些部落和牒、和失的顽强抵抗。这一仗打了七昼夜,最后通过断水断粮才攻打下来。有意思的是,半空和寨攻打下来后,兀良合台仍任命和牒为当时丽江最高行政长官,据元一统志载:“(授)和牒银牌,管理茶罕章军民事。”12553-558当时为什么不授予率先投诚并从征有功的纳西族另一部落首领麦良?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纳西族部落势力中,盘踞金沙江一带的和牒部落实力要远胜于麦良部落,忽必烈为了稳定人心,以夷制夷,所以才把丽江土司的位子授予了败军之将和牒。但蒙古大军刚离开丽江,和牒又反叛了,最后还是被蒙古军队镇压下去。和牒被杀,兀良合台仍任命和牒的儿子和乾为巨津州首领。不久和乾反叛,也被蒙古军队镇压下去。如此反复无常,蒙古统帅对和牒部落失去信心,于 1263 年任命麦良为茶罕章管民官,由此开始了木氏土司的历史。上述史实可见于元一统志元史等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一统志中提到了和牒、和失、和字、和乾等纳西族部落首领的名字,这说明在宋末元初时期,纳西族部落就出现了汉字姓氏。但值得思考的是,同一件事中的当事人,在元一统志 元史中却是不同的姓氏名称。元史兀良合台传记载为:“独阿塔刺所居半空和寨,依 11 第 39 卷 (总第 145 期)杨杰宏明代丽江纳西族姓氏考山枕江,牢不可拔,使人觇之,言当先绝其汲道,兀良合台率精锐立炮攻之,阿塔刺遣人来拒,兀良合台遣其子阿术迎击之,寨兵退走,遂并其弟阿叔城俱拔之,进师取龙首关,翊世祖入大理国城。”13元史兀良合台传中竟没有一个和氏的部落首领。方国瑜对此做过悬疑考证:“据通安州(指元一统志中通安州条)载:(丽江路治所罗波半空城)西北至本路八十五里,则司治在今丽江城与巨甸间长江第一湾之石鼓镇,地名罗波,即木氏宦谱所说之剌巴江口,亦即兀良合台争战之半空和寨。而阿塔剌即和牒。阿叔即和失,字音相近。惟和字出降,元史误载于永宁州,或是同名耶。”14方国瑜的考证说明了 元史 中的“阿塔剌”“阿叔”,其实分别为元一统志中的“和牒”“和失”。但问题依然存在同一个人为何在不同文献中出现了不同姓氏的情况?答案在于这两个不同的文献上。元一统志修成于元朝,元史修成于明朝。明朝时期丽江的第一任土司阿得阿甲就获得了朱元璋所赐的木姓,而皇帝赐姓这一政治事件本身就赋予了木氏土司政权的正当性与权威性,在他管辖的区域内不允许存在僭越于木氏的其他政治特权,姓氏本身构成了重要的政治资本。如果作为被统治阶层的和氏部落的汉姓出现在他之前,这是有损其政治威望的,所以元史中把之前的和氏降姓为阿姓。但这掩盖不了元朝时纳西族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和姓,且和姓要早于木姓的这一历史事实。二、木氏统治下的丽江并非“四郡齐民一姓和”第二个问题,木氏土司统治丽江时期是不是只有和、木二姓?木公的“四郡齐民一姓和”以及 徐霞客游记中“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是不是属实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在木氏土司统治丽江期间,不只是有和、木二姓,也有阿、李、杨、龚、何、罗等杂姓。方国瑜先生写于 1942 年的麽些民族考中提到:“瑜曾遍访明代古墓,间有龚、杨、李诸姓,乃土司之把事,而大都姓和也。”1588现存不少散落于丽江市古城区束河村落中的明代墓碑也可证明此说。如现束河中和村的明代李氏墓碑明确记载:墓主李青生于嘉靖己末年(1559 年),卒于崇祯癸酉年(1633年),其妻何氏生于嘉靖庚申年(1560年),卒于崇祯己卯年(1639 年)。笔者在束河三圣宫中发现几通明代墓碑,其中一通墓主也是李氏,李氏生于嘉靖丙申年(1536 年),卒于万历壬子年(1612 年)。其妻名子姓氏为一个异体字:一个单人旁加一“禾”字,笔者认为这应是和氏的另写,是“夷娘汉老子”的一个历史证据。关于丽江“阿”姓的来历,乾隆丽江府志略可察:“明洪武初,赐土官姓木后,惟承袭及同堂舍人,木姓三世以降姓阿,五世以降姓和。即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故今里民和姓居多,自设流以后,渐复本姓。”这个“阿”姓与传统的纳西族父子连名制中的“阿”不是一回事。但后来“阿”姓在改土归流后逐渐消失,基本上为和、木二姓所取代。譬如引发清廷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的阿知立本身就是木氏之后裔,即因非嫡系木氏,三代后降姓为阿的实例。“阿”姓的另一个来源是纳西族传统姓氏。如明代木氏土司世系均为父子连名制:阿甲阿得(木得)、阿得阿初(木初)、阿初阿土、阿土阿地(木森)、阿地阿习(木嵚)、阿习阿牙(木泰)、阿牙阿秋(木定)、阿秋阿公(木公)、阿公阿目(木高)、阿目阿都(木东)、阿都阿胜(木旺)、阿胜阿宅(木青)、阿宅阿寺(木增)、阿寺阿春(木懿)、阿春阿俗(木靖)。一般平民百姓多以“阿”字为头起名。如束河发现的明代墓碑中就有类似的纳西名。下文图 1 中的“阿八他壹位之神”墓志中,前面的“阿八他”为纳西名,“壹位”是指单人之墓,非合墓。从墓碑形制及碑刻内容来看,应是束河当地信仰佛教之信徒。还有一通李氏墓志碑,除 1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月 25 日出版 2022 年第 6 期了碑额题款为汉字外,其余皆为藏文,应为当地喇嘛墓碑。方国瑜对此做过考证:“清代丽邑喇嘛,多束河乡民,明代自不乏奉喇嘛教者,尤可为佐证焉。”16图 1 阿八他墓志 白志远提供从明代丽江军民府所辖州县的官员姓氏来看也多杂姓,如通安州同知一职从元代至明代一直由高氏担任;兰州土知州由罗氏土司担任,同知由杂姓流官担任;军民府下面的照磨所一职先由木氏担任三代,后派杂姓流官,检校一职也是流官担任8288。明代丽江官场都有如此多杂姓,故丽江在明代只有和、木二姓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有明一代,历代木氏土司孜孜不倦地学习汉文化,与省内外文人墨客也多有来往,徐霞客就是受到木氏之邀而来的。徐霞客到丽江后受到木增的款待,在宴席上他也看到了“楚雄诸生许姓者”7190。另,据史料记载,木增的外孙高奣映幼时在丽江受过教育。木氏有意识地从内地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文学、教育、医疗、建筑、工艺等方面的,这些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自然都有自己的汉姓。在丽江纳西族地区,民间一直流传有木氏土司设计巧留名医杨辉的故事。杨辉是丽江古城有名的孝廉方正杨氏宗族的先祖。这些汉族移民并不是一入籍丽江就改为和姓,而是有个渐变的过程。木氏是通过赋税、田租、徭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外来移民学纳西语、改姓为和的,而非暴风骤雨式的强迫手段。汉族移民不是群体一次性迁移进来的,而是陆陆续续迁移进来的,所以他们的姓氏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