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综合
检测
解析
苏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章末综合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________,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指暗示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涵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________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形象化手法________地描绘事物特征,( )。它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________,适合传诵。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制作是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声相形等义、音、形变化的特点,它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源远流长 含沙射影 闪烁其词 朗朗上口
B.源远流长 隐晦曲折 拐弯抹角 朗朗上口
C.源源不绝 隐晦曲折 闪烁其词 抑扬顿挫
D.源源不绝 含沙射影 拐弯抹角 抑扬顿挫
解析:选B。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隐晦曲折:形容表达得不明显,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比喻在暗中影射攻击或陷害他人。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闪烁其词: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
B.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C.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D.供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
解析:选C。C项,“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与前面主语一致,语气贯通;D项,先“推理”后“联想”语序不合适;A、B项偷换主语,中途易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谜面或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B.它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和字形上相扣合。
C.它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或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D.它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解析:选D。A项和B项偷换主语;C项的第一个“或”使用错误。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买方则是富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卖方一定是穷人 ②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无用的另一个肾卖掉 ③也不允许人体器官的交易
5. 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下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8分)
结论一:
结论二:
建议:
答案:结论一:当压力过小或压力过大时,业绩表现较差。结论二: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或:压力水平适度时能达到绩效高峰。)
建议:为了提升工作业绩,进行压力管理十分必要。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今天,我们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或者没用,先尽最大可能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那里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解析:选D。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比“传”更加重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了发展扩大,是因为其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解析:选C。A项,“只要……后人就能……”说法过于绝对。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8分)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记何驽博士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了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墓葬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以及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文物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 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任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和他的队员们。
何驽博士上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特别是对文物考古一直很感兴趣。1981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考古专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2001年7月提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但他更愿意到考古一线。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在湖北荆州工作期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思考点滴》等5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他常给同事们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印证较大和深奥的理论,就必须到考古实践中去,掌握大量的考古实证,只有到都城遗址去考古,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野外工作条件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但这些对何驽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了。他说:“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他在陶寺一住就是四个春秋。作为领队,他经常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总是白天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在灯下读书、思考、写论文,经常熬到夜里十一二点。四年中,他撰写了40多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何驽的发现,为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进一步提供了佐证。因为没有这一发掘,尧舜禹时代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何驽所做的一切,等于为印证陶寺遗址成为“唐尧帝都”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证据,这就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何驽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叹服的。但谈起四年多的陶寺考古历程,他总是感慨万千。2002年,陶寺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项目,而他就是这个项目重点——陶寺遗址的牵头人,具体挖掘工作从哪里下手,大家都在看领队。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但工作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当时心里几乎没有谱。他知道应该相信文献,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而裹足不前。他认为,考古工作既要有大胆的设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他从小就养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性格,遇到事情总爱刨根问底。何驽和队员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遗址,猜测该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冬至时,考古队员冯九生专门来到建筑遗址现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