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中华
结合
模式
探寻
推进
路径
第1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12023年1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doi:10.3969/j.issn.2096-2991.2023.01.0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模式探寻及推进路径王成(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适当的理解模式,摆脱“体用之争”;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旨趣、理论特征和理论任务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建构话语认同,在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呈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G411;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3)01-0001-0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拓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思路,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涉及的问题很多,为了聚焦研究视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指明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2314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解决的首收稿日期 2022-11-20基金项目 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22JDSZK130);吉林大学本科教改项目作者简介 王成(1982-),男,河南商丘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要问题,就是选定理解二者关系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从逻辑上来思考的话,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完全异质性的理论类型,不具有进行比较和结合的可能性。按照这种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不同生存境遇,其理论逻辑和旨趣有着截然不同的异质性,实现其相结合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依据这种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那些强调对话和结合的人不过是异想天开,最终的结果则是四不像。如果这种理解模式是正确的,那么不同理论视域中的群体就不可能具有互动的可能性,因为所谓的“理解”“沟通”“交流”的路全都被堵死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理论输入和输出都不具有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以这种方式去理解不同理论间的关系,不然只能是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在理论层面实施“闭关锁国”,同时,这种观点也不具有现实的解释力,根本无法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发展,就是不同理论间的交流互动,并且通过这种交流互动,反而为不同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发展既表现在实践层面,也表现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诸多理论成果的提出,更是对这种理解模式的无情批判。因此,这种理解模式过分固守于理论之间的绝对差异,不适合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因为它在逻辑上根本否定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第二种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所谓的差异都是外在的,只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相通性。以此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果说前一种模式强调了理论形态之间的异质性,使相结合在逻辑上成为不可能,那么这一模式则在强调理论形态之间的同质性,在根本上消除了理论形态之间相结合的必要性。这种模式就其表面而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可能,但由于在逻辑上否认二者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因而实质上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依照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仅仅是一种表象,就其本质而言则不存在差异性。如果真是这样,理论之间的对话和结合也就不存在困难了。但这种理解并不符合现实中不同文化理论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中,虽然不同文化理论间有着持续的对话和融合,但这种对话融合经历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最重要的是,如果理论间的差异性被认为是一种表象,那么也就不存在理论间的相结合这一问题,因为同质性的东西就是等同的。因此,这种模式也不适用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这种模式,其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独创性的消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身的消除。第三种理解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种理论类型,虽然不具有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但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论表征,由于人类生存发展内在的统一性,二者之间具有某些方面的重叠性,但这种重叠性既不取消表面的差异化,也不取消本质上的差异化,但仍然可以如同寻求最大公约数一样寻求其重叠性,并在差异性的对照中,依据人类生存实践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三种模式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合理模式。但这一理解模式,只是在逻辑上支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它并没有明确二者之间相结合的逻辑次序。这就导致了长久以来很多学者一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就会陷入一个非此即彼的“体用之争”,即是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还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本。只要掉进这个逻辑陷阱,其结果都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只能停留于形式。因为只要强调一个为体,一个为用,那么二者之间的地位就有差异,如果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2王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模式探寻及推进路径原理为本,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结合中只能是细枝末节碎片化的点缀,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想摆脱“体用之争”的陷阱,必须要在价值维度上确定二者的平等性。之所以强调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是因为不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某种呈现,它们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可以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每一个民族都无法割断其历史,也无法隔绝其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自我理解所不可或缺的,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已经在民族自我理解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理解当代中国人,单独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能都不够全面,而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较为全面的自我理解。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开放的,要承认各自的独特性,不能走向单一的中心化或主导化,而把另一方视为边缘或补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二者的结合,而非消除一方存在的合法性。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两个有差异的理论才会涉及相结合的问题,本质统一的理论不存在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有差异的理论都可以相结合,相结合的事物要有一定的契合性,不然就不存在相结合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探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理论在旨趣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都是要力图建构一种合理的生存秩序,为人提供更好的生存样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一开始就是要为人类探寻未来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的追寻。因此,对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探寻的相同理论旨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内在契合性。作为“中华民族基因”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有着诸多的图景描绘和向往。例如,礼记 礼运 篇就有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258这种对未来人与人生活的美好向往,即便是在今天也不能说没有价值的引导性。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旨趣的丰富性和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2119-120其支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中能提供独特的精神指引。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作为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通向新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共产主义新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这一美好社会的实现也意味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自我批判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且这一特征是围绕人的生存方式变动展现的。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要保-3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持其生命力,都必然要具有不断自我批判和与时俱进的特征,正是这一共同具有的理论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保持理论的开放性,能够在不断地同人类其他文化理论的对话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实现理论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生命力源源不断,就在于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和自我批判性,能够在自我批判和不断借鉴中充实自己,以符合不断变动的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辩证的理论,其生命力更是在于不断地自我更新。“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22正是基于这种理论的自我批判和不断吸收各领域及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历久弥新,永远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历史,立足于现实,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才有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