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课时优案2含解析(人教版)必修5.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10 中国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谈中国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在汉代钦定以后,绝大多数文人再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历史上的“文字狱”使文人的命运越加悲惨难以避免,而文人命运悲惨的时代也是政治黑暗的时代。在皇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淫威下,(    )。不论你是    的写诗妙手,也不管你能写出    的上乘佳作,只要因撰写诗文而冒犯了统治者的威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落得身陷囹圄或身首异处已是    。多少文人在统治者的威慑之下,只好    ,俯首帖耳听命于当权者。 文学兴而国家兴,文学亡而国家亡。一个不能创造文字文明的民族,就不会是一个有恒久生命力的民族;一个不能善待知识分子的国家,就决不会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的“文字狱”使文人的命运越加悲惨,而文人命运悲惨的时代也是政治黑暗的时代。 B.文人命运悲惨的时代正是政治黑暗的时代,历史上的“文字狱”使文人的命运越加悲惨。 C.“文字狱”使历史上的文人的命运越加悲惨,而文人命运悲惨的时代也是政治黑暗的时代。 D.历史上的“文字狱”导致了文人的命运越加悲惨形成难以避免,而文人命运悲惨的时代也正是政治黑暗的时代。 答案 A 解析 B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倒置。C项修饰语“历史上的”使用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形成难以避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倒霉的文人殒命于“文字狱”中而落得可悲的下场 B.“文字狱”成为不少倒霉文人的断头台 C.因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类诗句而倒霉的文人比比皆是 D.很多的文人因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类诗句而倒霉 答案 D 解析 先强调原因再说明结果,同时还要照应后文中“多少文人”。A、B两项“殒命”“断头台”表述绝对,和后文的“身陷囹圄”不相符。C项“比比皆是”范围有些大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心旷神怡 不足为奇 吞言咽理 B.一挥而就 回肠荡气 数见不鲜 吞言咽理 C.一挥而就 心旷神怡 不足为奇 理屈词穷 D.一蹴而就 回肠荡气 数见不鲜 理屈词穷 答案 B 解析 ①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由后文的“写诗妙手”可知,此处应选“一挥而就”。②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后文的“佳作”可知,此处应选“回肠荡气”。③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强调见到的次数多。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根据语境,此处应选“数见不鲜”。④吞言咽理:表示不敢声张和申辩。理屈词穷:理由已被驳倒,无话可说。由前文的“在统治者的威慑之下”可知,此处应选“吞言咽理”。 1.[高考源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答:    (2)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答:    答案 (1)中国没有史诗,连最好的戏剧诗也产生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诗歌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揭示中国诗歌发展的超常——早熟而早衰的原因,用反语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不重逻辑严密、臆断行事的思想方法的危害。 2.[高考源点:鉴赏表达技巧]钱钟书《谈中国诗》善于用“比”,即比较、类比、比喻等。试举例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运用比较。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对中外诗歌进行了多角度比较,如中外诗歌的发展史、篇幅长短、风格特色、语言形式、思想内容等,观点明晰,分析令人信服。 ②善用类比。本文善用类比方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了说服力。为了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者用中国绘画里早已有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以及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周到作类比,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诗的特点。 ③多用比喻。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句,不仅很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还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证明了中国诗符合爱伦·坡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的主张。 3.[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文关于中外诗歌的比较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试举例分析。 答:    答案 核心观点:中外诗歌甚至中外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应该相互学习借鉴,不应割裂对峙。例如,从诗歌的发展史上来看,西方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而中国没有史诗,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这一点,中西方明显不同。中国诗歌篇幅短小,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也有厚重诗歌,西洋诗更多的是厚重,这一点“大异小同”。在内容方面,中国诗跟西洋诗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的目的是在批判中西本位文化的基础上,指出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借鉴学习,为我所用,促进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洋批评家眼里的中国诗 钱钟书 西洋批评家一般倾向于这种看法。例如有人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在西洋诗里,最接近魏尔兰的风格。另有人也说,中国古诗含蓄简约,魏尔兰的诗论算得中国传统基本原理的定义。又有人说,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辞藻、形容词和比喻,歌德、海涅、哈代等的小诗偶尔有中国诗的味道。虽然这些意见出于本世纪前期,但到现在还似乎有代表性。透过翻译而能那样鉴赏中国诗,很不容易。一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一方面更表示这些西洋批评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丰富的本国文学素养。有个绘画史家也说过,歌德的《峰巅群动息》和海涅的《孤杉立高寒》两首小诗和中国画里的情调相融合。有趣的是,他们把中国旧诗和魏尔兰联系;魏尔兰自称最喜爱“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只分深浅,那简直是南宗的水墨画风了!董其昌所谓:“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在这些批评家眼里,豪放的李白、深挚的杜甫、直捷畅快的白居易、比喻络绎的苏轼——且不提韩愈、李商隐等人——都给“神韵”淡远的王维、韦应物同化了。西方有谚语:“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动物学家说,猫是色盲的,在白天看一切东西都是灰色。我们不妨也说,正像人黑夜看猫,猫白昼看事物,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这种现象并不稀罕,习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譬如在法国文评家眼里,德国文学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它的“古典主义”也是浪漫的、非古典的;而在德国文评家眼里,法国的文学作品都只能算古典主义的,它的“浪漫主义”至多是打了对折的浪漫。德、法比邻,又属于同一西洋文化大家庭,尚且如此,中国和西洋就不用说了。 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华够浓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了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从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有痕迹,淡远的终嫌有火气,简洁的终嫌不够惜墨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甲国的一块大洋只折合乙国的五毛。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中国旧诗,不像个中人亲切知道,而只是外人看个大概,见大同而不见小异。我们中国批评家不会那样,我们知道中国旧诗不单纯是“灰黯诗歌”,“神韵派”绝不能代表中国旧诗。但是我们也还往往忽视一个事实:“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的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换句话说,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不像传统画评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 (节选自《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批评家眼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与王维、韦应物的诗风都差不多。 B.文中提到“灰黯的诗歌”一般也是指含蓄隽永、空灵淡远的诗歌。 C.中外批评家对中国旧诗的看法,在对诗的总体印象上是基本一致的。 D.“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用来比喻说明习惯于一种文艺风气的人看另一种风气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C项“在对诗的总体印象上是基本一致的”错,是不一致的,由“他们对中国旧诗,不像个中人亲切知道,而只是外人看个大概”可知错。 2.[直击高考源点]文中说中国诗有“抗译或免译性”,这一比喻用来说明什么? 答:    答案 说明中国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只要联系该句的前后句子,就能理解“抗译”或“免译”性这一比喻用来说明我国诗歌的高度艺术性和活力。 3.文章列举法国文评家和德国文评家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 答:    答案 法、德两国文评家由于各自受本国文学的影响,而不能看出对方文学作品风格的差异。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前文所提到的“习惯于一种文学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的观点,说明了“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这是人之常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文章分别列举了法国和德国文评家由于“习惯于”本国的“文艺传统或风气”,所以“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说明了西洋批评家看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答题时可据此概括出要点。 - 5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