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社会
空间
视角
下乡
南澳县
深澳镇
后花园
马伟民
乡村旅游-139-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农村的人口达50 57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6.11%,农村人口占比依旧较大。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目的不是要将所有“农村人”都变成“城市人”,而是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人口收入差距,达到城乡融合发展 1。乡村旅游是集生态、经济、产业、文化、现代文明、科技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从人才、经济、政策、生态、文化、产业结构等要素综合发展,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村空间发展的韧性。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要注重与外部信息、资金、市场的相互流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须放置于内外空间去深入研究分析。1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引介1.1 理论梳理马克思对空间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841年他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中,文中所论述的“感性的空间”具有物质性和辩证性的特征,突破了黑格尔描述的抽象空间 2。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化以及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变异、资产阶级进行批判,他们关注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积累加速了工业城镇的增长,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惊人的转型;以及资产阶级通过对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全球化发展,揭示了人类文明空间结构由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的演化趋向 3;同时,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农村二元对立”,城市对农村空间出现空间排斥、空间隔离、空间剥夺的问题;另外,马克思强调空间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空间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空间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空间的发展不是孤立的。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大卫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爱德华 W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空间”理论不断发展着社会空间理论。1.2 中国化应用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从毛泽东思想开始,也蕴含着这方面的治国理论,空间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以东部支持西部、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关注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习近平的城乡思想、流域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为例马伟民,郭帅君,陈文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摘要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存困境,并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后花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对后花园村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外空间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各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发掘地方特色和内在经济潜力,提升乡村空间价值以及增强内外空间的互联互通性。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2-07-25 基金项目 2022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村风十里”少数民族智慧旅游平台(S202212620011X)。作者简介 马伟民(2001),广东肇庆人,本科生。通讯作者 陈文君(1959),男,广东梅州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旅游策划规划设计、旅游与酒店管理。马伟民,等: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旅游-14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年第 33 卷第 23 期(总第 547 期)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体现着空间观、系统观和全局观,对我国“三农”工作、城乡关系提出了创新性的指导方向。目前我国面临的一大发展问题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历史性地把“三农”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优先位置 4,并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将农业和农村、城市和农村作为有机整体,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做到“不丢城,不误乡,利城富乡”5。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要以要素融合为前提,习近平提出“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大学生和精英人才助力农村建设、促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源下乡,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6;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农村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到辩证统一;要进行体制改革,习近平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并且要加强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乡村文化发展,正确处理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关系 7,习近平指出了乡村文化的重要地位“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8,并且“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9。习近平关于城乡发展的重要论述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空间问题上的一脉相承,并予以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国情和城乡发展现状的精准把握。2 乡村旅游的内外空间架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相关理论为城乡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农村内部、城乡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空间问题,空间包含着空间内的各系统和各要素,要使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需促进空间内诸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将乡村旅游置于空间的视角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乡村这一主体的事情,乡村旅游带来的结果是城乡融合、乡村经济发展以最终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因此乡村旅游所体现的是农村内部空间和农村外部空间的综合发展及其相互联系,这里所说的内外部空间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内外空间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图1),把乡村旅游放置于内外空间中分析,是对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信息流通、城乡大旅游市场的考量,内外空间各要素是围绕着供给方(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等)和需求方(市场、游客)这对主要矛盾展开,并服务于这对矛盾。内部空间即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地方特色、乡村文化、组织状况等要素构成,形成“吸力”,其强弱程度取决于内部空间各要素的配合、优化程度。外部空间由政策、人才、平台、科技、交通等要素构成,形成“推力”,作为外部力量拉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各要素在内外空间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内外空间结构中,乡村内部空间各要素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所占的作用更大,“吸力”足够强大,才能在市场占有优势,当乡村缺乏发展旅游的“吸力”,“推力”过大,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图 1乡村旅游内外空间结构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乡村是集自然、社会、经济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最繁重最复杂的在农村,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10。3.1 乡村内部空间存在的问题3.1.1 缺乏产业的依托产业发展是乡村五大振兴和乡村发展“五位一体”总要求中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农村兴。而中国的农村产业,发展时间较晚,发展资金也相对缺乏。当前主要存在产业链短、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融合度低、缺乏规模经济、缺乏品牌效应等问题 11。农村产业还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阶段,尚未形成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融合式产业。且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不够先进,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此外,中国农村的辐射力弱,难以带动周围乡村,形乡村旅游-141-成更大的产业优势,竞争力小,呈现数量少产值低的特点。3.1.2 人才空间缺乏活力城乡差距是促使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原始动因,相比于发展落后的农村,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进城务工越来越受到农村人口的青睐,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也在不断升高,农村“空心化”问题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城镇化率仅37.66%,2011年首次突破50%,2021年末,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64.72%,二十年间我国城镇成倍增长,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走高。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人才空间缺乏活力,内源性动力受限,增加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建设的难度,导致建设劳动力不足,加剧建设资金的紧缺 12,多方面限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发展。尽管乡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企业的扶持,但乡村建设的最重要的主体是当地村民。但是年富力壮、掌握学识和专业技能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选择在城市打拼,农村变成老年人和青少年“留守村”,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达到36.38%,比城市高出5.6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流失、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村建设难以开展,降低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改造的积极性,农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量的老年群体进一步加重农村医疗、养老的压力,挤占了乡村旅游建设的资金。3.1.3 文旅缺乏有机结合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文旅是否能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旅缺乏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乡村的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中无法真正展现,各类乡村休闲度假区的如法炮制,失去自己本村的特点,比如关于花海,各个乡村除了规模略有区别,其他可能缺乏辨识度和特点。再比如农家乐模式的滥用,提及农家乐无外乎餐饮、棋牌、钓鱼等。观光、体验方面也几乎是雷同的,缺乏创新,游客对乡村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不强,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能展现出当地的特色农业和文化。其次对文旅融合把握不到位,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乡土文化本身的乡土性,过于注重商业化,缺乏对乡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提炼、保护与发展,导致其本土的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缺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较少与旅游、农业及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各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互利共赢、相融相生的能力有待提升。3.1.4 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最宝贵的原始财富,是吸引大量城市人口参观旅游的魅力源泉 13。但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开发简单粗犷、急功近利、漠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短视行为,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14。一方面政府和官员的乡村旅游发展侧重于GDP等硬性指标,缺乏生态维度的考核 13,乡村建设缺乏专业的环境测评;与此同时,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压力 15;此外,农村缺乏保护环境的手段,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和应用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对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的处理方式较为传统落后。3.1.5 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统率带头农村基层组织机构包括村党支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农村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村民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利益主体,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国情,村民的认知水平、参与水平有限,基层组织带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