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平等
视域
中的
共同富裕
英杰
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陈英杰(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 要: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揭示了平等的历史性,剖析了资本主义平等的形式性、悖论性,实现了对贫富两极分化与平均主义的双重超越,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平等的科学内涵与价值目标,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视角把握平等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蕴含着共同富裕向度,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内容、目标、过程、困境、路径奠定深刻的理论基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立足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高质量发展为物质基础,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制度保障,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生动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共同富裕;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001-06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剥削、贫富两极分化和形形色色的平均主义的双重批判中,阐发了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前提条件、以实现“所有人的富裕”为实质内涵、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社会主义平等理想。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蕴含共同富裕的向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对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践要求的准确把握,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共同富裕之“富裕”窄化为物质主义视角下的财富增长;二是将共同富裕之“共同”曲解为平均主义下的同等、同时富裕。因此,梳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逻辑,阐释其深刻意蕴,对于正确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意蕴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在对抽象平等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对资本主义现实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平等的科学构想中产生,体现了批判性与建构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一)资本主义平等的悖论性:形式平等与贫富两极分化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剖析平等观念的生成、发展及其本质,科学地揭示:平等不是抽象永恒的真理,而是具体历史的产物,平等归根结底是被现实经济基础所决定,反映特定阶级利益诉求,在历史进程中动态发展的道德原则。对此,恩格斯通过梳理平等观念的发展历程后,精辟地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在其资产阶级的形式中,或是在其无产阶级的形式中,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1113平等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变化而演变,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把握平等,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历史合理性与进收稿日期 2022-07-10作者简介 陈英杰,男,福建平和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 2022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FJ2022XZB041)。1DOI:10.16007/ki.issn2095-7114.2022.04.022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步性,又批判其形式性与悖论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从历史的维度剖析现代资产阶级平等观的生成逻辑,指出现代资产阶级平等观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关系,体现为追求政治法律地位的权利平等,具有顺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消灭封建特权的进步意义。二是通过深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奠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形式性、片面性与悖论性:平等的主体局限于少数资产阶级;平等的内容局限于政治法律的片面平等;平等的实质是资本家不付等价物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平等的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实现资本增殖:导向的结果是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的矛盾以及资本积累与贫富两极分化的悖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743-744。(二)社会主义平等的超越性: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超越资产阶级奠基于私有制、局限于政治法律地位的片面平等,消解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的悖论,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就成了无产阶级的平等目标。恩格斯指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112马克思也强调,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200。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社会主义平等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其一,社会主义平等是基于共同富裕的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通过社会化生产和变革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确保“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4563。其二,社会主义平等是包容差异的平等。追求经济社会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抹去人的一切差异和个性,沦为平均主义。马克思曾斥责以平均化物质财富为唯一目的的“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体现了嫉妒和共同贫穷的平等。恩格斯也曾指出:“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阿尔卑斯山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条件总是不同的。”4414-415可见,抹平差异的平均主义,既不可欲也不可行。马克思恩格斯意在消灭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差别和资本剥削劳动的不平等,而非消灭一切不平等。其三,社会主义平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平等的丰富内涵并不局限于物质的共同富裕,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200,并且“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3203,故而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旨归。(三)社会主义平等的现实性: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以唯物史观为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拒绝以抽象的、狭隘的平等为原则去建构平等社会,反对囿于分配环节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等与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在于生产方式变革。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平等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5538。若缺此生产力前提和物质基础,就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重新陷入争夺生活必须品的生存斗争。其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保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剥削与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提出只有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873的条件下,才能消灭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落实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从而剔除社会差别(如资本、出身等)对分配结果不平等的影响,保障劳动者以劳动衡量贡献,获取报酬,得其应得。这样既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消灭剥削,杜绝严重的不平等与贫富两极分化,推进共同富裕。然而,基于个体天赋、能力和需求的差异,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仍免不了导致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具有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说:“要避免这些弊端,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4435需要强调的是,以“权利的不平等”追求平等,并非取消平等本身,而是意味着在消灭社会阶级差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消解天赋和需要等自然差异对分配结果不平等的影响,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平等以实现人的需要的平等满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为理想目标,而这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旧式社会分工消失、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可能实现。基于生产力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平等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阶段的“按劳分配”具有现实合理性,“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4435。也即是说,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 2第4期陈英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阶段抽象地谈论平等分配原则。只有正确处理了理想与现实、目标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消灭源自阶级剥削的不平等,消解财富增长与两极分化的悖论,进而缓解源自天赋、能力与需要差异导致的事实不平等。如此这般才是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历史方位、现实目标和理想追求,才能真正推进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视域下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既扬弃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片面性与悖论性,又克服了平均主义的落后性与空想性,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本真含义、价值追求和现实路径。这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我们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确立了价值取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维度,阐释共同富裕的内涵、现实困境以及实现路径,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平等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历史性,才能明确新时代共同富裕所处的历史方位。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6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摆脱共同贫困,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这既是马克思平等观所揭示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导致共同贫穷后果的现实教训。财富的创造、积累及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经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和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为此,习近平同志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7141然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共同富裕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79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新目标。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之上的共同富裕,是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是因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的共同富裕,是吸取全球收入不平等、贫富分化加剧教训、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优势的共同富裕,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分阶段扎实推动、先行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在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文中从“是”与“不是”的辩证统一角度,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做出深刻阐释,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们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7142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的科学界定,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追求全体人民基于富裕的普遍平等、全面广泛的平等、包容差异平等、指向全面发展的平等和渐进性实现平等一系列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确地反映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科学内涵。在覆盖主体上,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致力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彰显了富裕的平等性。在涵盖内容上,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所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突出了富裕内容上的广泛性。在实现目标上,共同富裕是差别富裕。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最终目标是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既需要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平等条件,又要正视不同区域、行业、职业、个体等发展的差异性,不能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强调了富裕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