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
剩余价值
理论
提出
意义
倪毓珩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更为无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过程及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过程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 的核心命题。在马克思之前,就有学者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不过是以“利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但究其本质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用科学的方式,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积极因素,将剩余价值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索,将含糊的理论科学化,进而提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47 年底,在 雇佣劳动与资本 的演讲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首次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概念,并且区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一些具体形态的各种具体形式”。1867 年,马克思的 资本论 第一卷问世,书中精确阐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剩余价值理论的正式创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不仅将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的量化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并以科学的方式揭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将资本家剥削劳动工人的丑恶面貌公之于众。(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等。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示剩余劳动力价值来源的重要基础。之所以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剩余价值才随之产生。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工人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为了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者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加大对工人的剥削,通过隐性压榨获取剩余价值,使得工人付出的劳动远超出与他们得到的报酬相匹配的劳动强度。劳动力价值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资表面上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实际上隐藏着工人被剥削的秘密。资本积累理论是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依据1。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之后,并不是坐享其成、一味享受,而是用更长远的眼光将剩余价值转换为能够增殖的东西。所以,他们将货币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生产资料中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压榨工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投入得越多,资本家获取的利润空间越大,也就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用来转化为资本,进而扩大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便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家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大批工人失业,贫困人口增多,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主要条件(一)前人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来源伟大的理论通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产生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前人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及意义倪 毓 珩(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23)摘要: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式将剩余价值与劳动时间建立了关联,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条件来看,前人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来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依据,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武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从理论层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启发意义。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2-0001-03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532期2023年第02期Serial No532No02,2023作者简介:倪毓珩(1998-),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源。重商主义学派第一次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在商品交换的贱买贵卖机制中,人们获得了“让渡利润”,所以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是在交换中产生的。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将让渡利润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2。虽然这一认识并不正确,不过重商主义学派却是最早认识到剩余价值的存在的。相比于重商主义学派,重农主义学派的先进性体现在认识到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而不是在交换中产生的,这一认识为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其局限性在于将地租当作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他们认为,只有农业生产部门才产生剩余价值,土地产出的农产品是财富的象征,而地租(剩余价值)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认识到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了剩余价值,所以重农主义学派仍然没有弄清楚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脱离了“地租”、“让渡利润”等具体形态,从抽象形态上把握剩余价值,指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是剩余劳动3,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但是,因为其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能发现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研究了各个学派的学者们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在批评和质疑中推翻其中不正确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只能被迫为资本家劳动来维持生存所必需。即使受到了压榨,工人们也只能仍旧为了微薄的收入而为资本家工作。而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们只关心如何加大工作强度剥削工人,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资本家越来越有钱后,机器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日益完善,于是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少量工人就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就会减少,导致失业人口剧增。尽管如此,工人被剥削的本质却没有丝毫改变,工人的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随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增多,贫富两级分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马克思从资本流通公式中发现了剩余价值,并且分析了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进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4。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资本家便开始不断压榨工人,让他们在工作时间内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无偿占有本该属于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正是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了资本剥削的本质,从而指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是其现实依据。(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引导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剩余价值的生产者。阶级差别的本质是经济地位的差别,经济地位是阶级划分的标准,也就是说必须从生产关系这个方面来考察人的经济地位5。活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劳动者并没有得到自己产出的剩余价值,甚至是悄无声息地被拿走了。通过唯物史观,马克思发现了劳动者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者,是真正应该得到剩余价值的人。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看成是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只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态,而不是最终状态。剩余价值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通过压迫和剥削工人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可以预见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更加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从价值理论中推导出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是如何形成的。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提出的意义(一)提供了反抗剥削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之前,工人不知道自己被剥削,也没有反抗资本家压迫的意识。直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工人才意识到资本家将剩余价值掩盖在利润之下,占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告诉工人,资本家表面上支付工人工资,让工人们觉得工资是自己所付出劳动的等价产物,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资却比工人应得的少得多。资本家处心积虑地压榨工人,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是增加劳动强度,让工人创造更多剩余价值。随着机器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资本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工人失业,无法获得收入。2-剩余价值理论让工人们明白了自己被剥削的事实,激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意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的策略。当他们认识到当家做主的重要性,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时,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开始了。剩余价值理论是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它让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埋葬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开始寻求不被剥削的新的社会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表明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观动因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们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全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工人的失业和全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于是生产无限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商品相对过剩,进而造成经济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不会消失,大量的失业人口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将持续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当今中国的崛起也证明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共有,实行按劳分配,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人民在政治上地位平等,在社会分工上各司其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我们的制度体系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1.发展生产力仍是首要任务资本通过剥削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让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就将生产力提高到过去从未有过的水平。我国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实现了生产力的提高。对比之下,虽然二者都达到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但是从本质上讲有着显著的差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对于发展生产力来说是可持续的。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固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是不能克服的,因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抓住一切机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国际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过程是艰辛复杂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不容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我国国情,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其次,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长处,发展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与公有制经济配合好,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5。最后,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保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3.重视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主要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带来的进步。资本家之所以能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因为他们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