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
实践
整体性
探赜
2023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0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成果也构成了中国化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纵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个历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探究体现为从理论整体性到实践整体性的转变。作为理论体系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也毫不例外地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因而,实践成为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钥匙”与基石,进而言之,理论整体性在实践向度必有一种实践整体性与其桴鼓相应。实践以其全社会性、全过程性、主客体辩证一体性与演化一体性特质,昭示了一种非理论面貌的实践整体性形态。故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是作为历史生成的整体性,亦是作为逻辑结构体系的整体性,是历史生成与逻辑结构相统一的实践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协调发展,既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的理论要求,亦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整体性的自觉遵循伟大实践。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实践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1007408作者简介张兵,男,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中西哲学比较;霍梦琪,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老问题,但这个问题直到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才引起广泛的讨论,从而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最初,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整体性问题这一面貌成为焦点问题,继而,由学科整体性建设问题推动的深入探讨相继出现,如从理论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内涵界定上的整体性、方法论意义上的整体性、诠释学意义上的整体性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而应从理论所丛生之处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因此,实践整体性就成为我们应当进一步追寻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非理论性的实践何以能够在严格的理论意义上满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要求。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追索路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作为学术界备受关注和重视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试图找出证明其的最佳路径,并取得很多宝贵的研究成果。探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产生的动因,分析国内关于此问题的追索,多角度分析“何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为何是整体的”,从而论证实践为何是马克思主义整体问题的一把钥匙。(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产生的动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绕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部分划分从恩格斯的 反杜林论 中已见端倪,从列宁开始才较为明显地把马克思主义分成哲学、经济学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整体性”探赜张兵霍梦琪(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74政治 哲学研究主义三个部分加以研究。作为理论家的列宁同时也是一位实践家,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划分与当时的社会斗争密切相关。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开始公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攻击。在此背景下,西欧国家的一些社会党渐渐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队伍,转向了改良主义。同一时期的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国内局势变得复杂严峻,本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趁机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声称马克思主义并不适用于俄国的国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修正”。受各种错误思想的误导,党内思想出现了严重的怀疑和混乱,进而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教条化的错误道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遍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部,以此粉碎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破坏意图,列宁所发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成为至关重要的理论武器。在此文中,尽管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时,列宁反复强调它们内在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但是在列宁逝世以后,他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被曲解割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体系。其实不管是恩格斯还是列宁,三个部分的划分都不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方式,恩格斯和列宁之所以这样做其直接原因是出于理论斗争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中,后人把它简单地划分为三大体系,片面发展了恩格斯和列宁在论战性著作中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部分的本意,割裂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致使后续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出现选择性和片面性错误。显然,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造成的问题。对国外学者研究中肢解、割裂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批判,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出场的最初动因,中国的相关研究正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批判中遭到了“三分法”所具有的难题。国内关于此问题最早提出研究的是陈先达先生及其学生,他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限于专史,很难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因而也无法正确揭示其全部的范畴及含义。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的整体,才能展现出真实可信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部分的片面发展是对马克思的“肢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完整性是一个渐进形成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创立、成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理论上相互促进、相互论证,逐步融为一体的理论过程。随后,有学者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概念,并从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及其论证方法。2他们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整体看待。并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在个别国家的运用情况来判断其过不过时”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受到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萌芽已经产生。(二)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追索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整体性问题这一面貌成为焦点问题,其目的在于破除因学科导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分裂。自此国内学界相关的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围绕着学科建设,学者们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体系上是一个整体。所以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就演变为对理论结构的整体性的讨论,大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贯穿不同部分之间的统一原则。一些学者认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不能仅仅从三个部分入手,而是要开设一门从整体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并以人的解放问题为轴心来构建新的理论体系。4还有一些学者则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与整体建设的基本内涵,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以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为前提。5也有学者通过从多个方面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6把理论结构的整体性聚焦到内涵界定上的整体性,但无法从不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统一的界定,所以最终未能从内涵上给出一个唯一的界定。在黑格尔那里,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精神”统一一切,这种通过抽象的概念来串联其内在整体性的做法在马克思那里并未得到体现。这恰恰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无法用一个概念或范畴就阐释清楚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在概念这一静态层面上来讲,否则-752023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200期)会陷入黑格尔式的整体性陷阱中。因此,学者开始转变视角,从静态转到在动态、连续中考察整体性,提出了“发生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历史生成意义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仅仅有现实和历史事实上的“发生”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探索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探讨从理论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内涵界定上的整体性出发,最终导向将理论演进与历史发生统一在内的实践整体性研究。例如有些研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来论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是一种总体性的关系。7也有学者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实践涉及多个方面的理论,只有各个方面的理论构成一个整体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8这种实践整体性将理论演进中的“发生”与历史生成统一于自身中。在此基础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成为学界新的关注点。很多学者也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探索以实践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例如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实践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何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的问题,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关联性。9有学者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实践为依据,从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形成与发展。10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这四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才能将其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1(三)实践是揭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钥匙”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产生于实践,也终将服务于实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作为纽带贯穿于各个理论部分之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可以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也能从逻辑上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将实践视为解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钥匙”既有理论层面的优势,也具有事实层面的优势。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实践首先是一个客观的活动过程,是非理论性的,但是实践又作为人能动的活动,能够以理论的方式表达它非理论的特性,同时这种非理论的特性又包含在实践中。由此可见,实践将理论统一于自身之内,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和理论便不再是单纯的对立,二者曾经被视作的对立只是实践内部的一个对立。另一方面,从事实层面上来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原先那种孤立的个人生产实践所具有的整体性能力被凸显出来,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产活动构成了人与世界普遍交往、相互关联的整个世界的生产。世界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展开,人类可以从生产实践中解析整个世界的秘密。可见,实践成为了一个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支点。综上实践在理论与事实层面的优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就追溯至实践整体性。二、实践何以成为界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佳路径在界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上,实践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重优势,实践的概念涵盖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与关系。实践主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应避免将实践理解为“个体行为”或“市民社会行为”。本文从论述实践的整体性特质出发,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关系及整体性内涵,进而论证实践是界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佳路径。(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界定上的误区随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出现了把整体性等同于由一个根本原则统领的绝对体系的误区。提及整体性思想,就绕不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哲学强调体系化、完整性,马克思“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也受其影响。“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的”。12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他将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质,看作终极的普遍整体。由此出发,黑格尔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三个部分成为绝对精神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设定。从-76政治 哲学研究整体性视角出发,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起点和终点,使其全部哲学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圆”,在此“圆”中任意的点都可作为起点和终点。可以看出,黑格尔哲学虽有整体性特性,但是他将“完美整体”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过于突出体系化特征,导致其哲学脱离“人间”,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虽是整体的,但更是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前提是尊重其科学性,承认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黑格尔哲学相区别,他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3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服务的对象,但不同于黑格尔哲学中“封闭的圆”那样无起点性,马克思认为作为“终点的实践”是作为“起点的实践”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