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北宋的旧曲新声10苏轼词二首练习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北宋 新声 10 苏轼词二首 练习 解析 鲁人版 选修 唐诗宋词
苏轼词二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萧瑟 晦涩 塞责 稼穑 B.乘兴 乘风 乘载 千乘 C.料峭 讥诮 不肖 俊俏 D.婵娟 禅让 蝉联 不惮 解析:选A。A项,都读“sè”。B项,千乘(shènɡ),其他读“chénɡ”;C项,不肖(xiào),其他读“qiào”;D项,读音依次为“chán,shàn,chán,dàn”。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B.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料诮春风吹酒醒,微冷。 解析:选C。A项,倚—绮;B项,时—事;D项,诮—峭。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酒问青天      把:握着 B.高处不胜寒 胜:胜过,超过 C.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听凭 D.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微寒 解析:选B。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4.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 B.何事长向别时圆 C.千里共婵娟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选D。方才,刚才。 5.填空。 (1)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酒问青天 (2)何事长向别时圆 (3)何妨吟啸且徐行 (4)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分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答案: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7.请结合原句回答《水调歌头》中作者的矛盾心理,并说明这种矛盾心理最后是怎样化解的。 答:                                                                          答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作者想超脱尘世,又怕“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的心理虽然矛盾,但很快领悟到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如此,唯望各自珍重了。这些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你如何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的“风雨”和“晴”? 答:                                                                          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9.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定风波 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为一幅画面。 11.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①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②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清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解析:选B。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 13.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三、语言表达 14.阅读下面的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 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答:                                                                          解析:选取最后一句中的重点词语,综合归纳。 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 15.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对“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陈述你的观点。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对材料的鉴赏评析能力。观点要鲜明,所要表达的态度要明确而不含糊。语言要简明,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语言要连贯,各个句子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最后要做到内容充实,观点深刻。 答案:(1)中国人从内心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 (2)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3)“中国式过马路”只是极少数地区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因此,不能以偏概全。 (4)交通规则不合理。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人却只能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必须跑步才能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