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建筑
生物
环境
土壤学
论文
孟昭甫
Ge n e r a l In f o r m a t i o n 书名=建筑 生物 环境土壤学和论文作者=孟昭甫,张民编译页数=419SS号=13805964DX号=出版日期=2015.07出版社=四季出版社封面书名版权目录.序.内容简介第一章 土壤就在我们身边 1.1 什么是土壤?土壤的概念 1.2 土壤概念的现代发展 1.3 两个途径自然土壤学与农业土壤学 1.4 土壤的野外观察 1.5 土壤剖面和它的平卧呈层 1.6 顶土和心土 1.7 矿质(无机)和有机土壤 1.8 矿质土壤4种主要的成分 1.9 土壤矿物(无机)成分 1.10 土壤有机质 1.11 土壤水这个动态的溶液 1.12 土壤空气另一个多变的组成 1.13 土壤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室 1.14 粘粒和腐殖质土壤活性位 1.15 供应植物养分的四个成分的相互作用 1.16 土壤和植物的关系 1.17 结论第二章 母质的起源,特征和分类 2.1 岩石的分类和特征 2.2 风化作用的一般情况 2.3 风化作用(崩解)的机械力 2.4 风化作用(分解作用)的化学过程 2.5 影响矿物风化的因素 2.6 母质的地质分类 2.7 残积母质 2.8 坡积岩屑 2.9 河流冲积沉积 2.10 海相沉积物 2.11 更新世冰期 2.12 冰川沉积及有关沉积物 2.13 冰水冲积和湖向沉积物。2.14 与冰川相联系的风沉积 2.15 冰川作用的农业意义 2.16 结论第三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调查 3.1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2 土壤形成作用 3.3 土壤剖面 3.4 土壤单体的概念 3.5 土壤分类系统的发展 3.6 土壤分类-新的综合分类系统 3.7 土纲 3.8 土壤亚纲、3.9 土族和土系 3.10 土相、土壤组合和土壤链 3.11 土壤的应用 3.12 土地生产潜力分级 3.14 结论第四章 矿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4.1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大小分布)4.2 土壤粒级的物理性质 4.3 土壤颗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4.4 土壤质地等级 4.5 土壤质地等级 4.6 矿质土壤结构 4.7 矿质土壤颗粒密度 4.8 矿质土壤的容重 4.9 矿质土壤的孔隙 4.10 耕作土壤的团聚作用及促进 4.11 团聚体的稳定性 4.12 土壤结构的管理 4.13 土壤的结持性 4.14 耕性和耕作 4.15 工程学意义第五章 土壤水分特征和状态 5.1 水分的结构和相关性质 5.2 毛管基本原理和土壤 5.3 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5.4 土壤水分含量和土水势 5.5 土壤水分含量和张力的测定 5.6 土壤水分运动的类型 5.7 土壤水分的饱和水流 5.8 土壤中的不饱和水流 5.9 层状土壤中水分运动 5.10 土壤中水汽的运动 5.11 田间土壤水分的保持 5.12 传统的土壤水分分类系统 5.13 影响有效土壤水的含量和利用因素 5.14 结论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 6.3 土壤通气性的衡量方法 6.4 影响土壤通气性的因素 6.5 土壤通气性的影响 6.6 通气性与土壤及作物管理的关系 6.7 土壤温度 6.8 太阳能的吸收和损失 6.9 土壤比热 6.10 汽化热 6.11 土壤中热的运动 6.12 有关土壤温度的资料 6.13 土壤温度的控制 6.14 结论第七章 土壤胶体的本质与实际意义 7.1 土壤胶体的一般性质 7.2 土壤胶体类型 7.3 吸附性阳离子 7.4 层状硅酸盐粘粒构造原理 7.5 硅酸盐粘粒的矿物学组成 7.6 硅酸盐粘粒的形成 7.7 粘土矿物的地理分布 7.8 硅酸盐粘粒稳定电荷的来源 7.9 p H值决定性电荷(PH值因变电荷)7.10 阳离子交换 7.11 阳离子交换量 7.12 大田土壤交换性阳离子 7.13 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有效性 7.14 阴离子交换 7.15 胶体的物理性质 7.16 结论第八章 土壤反应:酸度和碱度 8.1 氢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8.2 土壤酸度分级 8.3 土壤反应的胶体调控 8.4 土壤的缓冲性 8.5 土壤的缓冲容量 8.6 土壤p H的变化 8.7 土壤反应的相关性 8.8 土壤p H的测定 8.9 湿润地区增加土壤酸度的方法 8.10 降低土壤酸度-石灰物质 8.11 石灰在土壤中的反应 8.12 石灰施用量 8.13 石灰物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8.16 石灰和土壤肥力管理 8.17 干旱地区标准中性和碱性土 8.18 盐土和钠质土的特点 8.19 盐土和碱土的植物生长 8.20 高等植物对盐土和碱土的耐性 8.21 盐土和碱土管理 8.22 结论第九章 土壤生物 9.1 生物的活动 9.2 生物的数量、生物质量和代谢活性。9.3 蚯蚓 9.4 白蚁 9.5 蚂蚁 9.6 土壤微小动物 9.7 高等植物的根系 9.8 土壤藻类 9.9 土壤真菌 9.10 土壤放线菌 9.11 土壤细菌 9.12 影响土壤细菌生长的条件 9.13 土壤生物对高等植物有害影响 9.14 土壤微生物间的竞争 9.15 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9.16 土壤生物的益处 9.17 结论第十章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土壤 10.1 有机质的来源 10.2 植物残落物的成分 10.3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10.4 土壤有机质的能量 10.5 碳的循环 10.6 简单的分解产物 10.7 腐殖质-发生和本质 10.8 腐殖质的胶体特性 10.9 有机化合物对高等植物的直接影响,10.10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0.11 碳/氮比 10.12 碳/氮比的意义 10.13 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的含量 10.14 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因素 10.15 矿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10.16 有机质土(Hi s c o s o l s)10.17 有机物沉积的发生 10.18 泥炭累积的分布、性质和利用 10.19 有机质土的分类 10.20 野外泥炭土的物理特征 10.21 有机质土的化学特点 10.22 有机质土的管理 10.23 泥炭和植物生长容器 10.24 结论第十一章 土壤氮硫经济学 11.1 氮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11.2 氮的来源和分布 11.3 氮循环 11.4 固定作用和矿化作用 11.5 铵化合物的去向 11.6 铵的固定作用 11.7 氨的挥发 11.8 硝化作用 11.9 硝态氮的去向 11.10 反硝化作用 11.11 硝化作用的抑制 11.12 生物固氮作用 11.13 豆科的共生固氮 11.14 豆科植物细菌固定氮的去向 11.15 根瘤型非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作用 11.16 无根瘤共生固氮作用 11.17 非共生固氮作用 11.18 降雨加入土中的氮素 11.19 氮肥的反应 11.20 土壤氮的实际管理 11.21 硫的重要性 11.22 硫的自然来源 11.23 硫的循环 11.24 土壤中硫化合物的作用 11.25 硫的氧化和还原作用 11.26 硫酸盐的保持和交换 11.27 硫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11.28 结论第十二章 磷和钾 12.1 磷的重要性 12.2 磷的循环 12.3 磷的问题 12.4 土壤中的磷化合物 12.5 控制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因素 12.6 PH和磷酸盐离子 12.7 酸性土壤中无机磷的有效性 12.8 高PH值无机磷的有效性 12.9 无机磷有效性最大的PH值 12.10 磷酸盐的表面积和有效性 12.11 土壤固定磷的能力 12.12 有机质、微生物和磷的有效性 12.13 磷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12.14 磷的有效性实际控制 12.15 钾素-第三大“肥料”要素 12.16 钾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17 钾循环 12.18 钾素问题 12.19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有效性 12.20 影响土壤固定钾的因素 12.21 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12.22 有关钾理论的实际应用 12.23 结论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 13.1 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毒性 13.2 微量元素的作用 13.3 微量营养元素的来源 13.4 导致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条件 13.5 微量营养元素阳离子有效性的影响 13.6 螯合物 13.7 影响微量营养元素阴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13.8 养分平衡的必要性 13.9 土壤管理和微量元素的需要 13.10 结论第十四章 土壤水分的损失和调节 14.1 降雨和灌溉水的截留 14.2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14.3 蒸发-蒸腾作用 14.4 蒸发损失量 14.5 水分利用效率 14.6 水分渗漏的控制 14.7 蒸发蒸腾作用的控制 14.8 表面蒸发的控制 14.9 气候区管理措施 14.10 土壤水分的液态损失类型 14.11 渗漏和淋洗的研究方法 14.12 水分渗漏损失 14.13 养分的淋失 14.14 土地排水 14.15 表面地块排水 14.16 亚表面(地下)排水 14.17 土地排水的益处 14.18 结论第十五章 土壤侵蚀和侵蚀控制 15.1 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性 15.2 加速侵蚀的机制 15.3 水侵蚀类型 15.4 加速侵蚀的影响因素-般土壤流失方程式 15.5 降雨和径流因素 15.6 土壤侵蚀度因素 15.7 地形因素 15.8 植被和管理因素 15.9 支持措施因素 15.10 预测性土壤流失计算 15.11 片蚀和细沟侵蚀的控制 15.12 保护性耕作措施 15.13 沟蚀 15.14 风蚀的重要性和控制 15.15 土壤损失量的许可量。15.16 土壤生产力分级 15.17 美国的保持措施 15.18 结论第十六章 肥料和肥料管理 16.1 肥料要素 16.2 无机氮肥 16.3 磷肥 16.4 钾肥 16.5 硫肥 16.6 微量营养元素 16.7 有机肥源 16.8 混合肥料 16.9 混合肥料对土壤PH的影响 16.10 肥料担保书 16.11 肥料的检查与管理 16.12 肥料经济学 16.13 土壤中肥料盐的移动 16.14 固体肥料施用方法 16.15 液体肥料的施肥 16.16 影响施用肥料种类和数量的因素 16.17 有效土壤养分的速测 16.18 肥料措施的方向 16.19 结论第十七章 养分通过动物厩肥和其他有机垃圾的循环 17.1 农场厩肥的意义和数量 17.2 动物厩肥的化学成分 17.3 厩肥的贮存、处理和管理 17.4 厩肥的农业利用 17.5 厩肥的长期影响 17.6 城市和工业垃圾 17.7 污水排泄和污泥 17.8 堆肥 17.9 垃圾循环一体化 17.10 结论第十八章 土壤与化学污染 18.1 化学农药-背景 18.2 农药的种类 18.3 农药在土壤中的反应 18.4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18.5 无机化合物毒害的污染 18.6 污泥中的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 18.7 土壤无机污染物的反应 18.8 无机化合物的污染预防和消除方法 18.9 土壤作为有机废物的处理厂 18.10 土壤盐渍度 18.11 酸雨 18.12 土壤中放射性元素 18.13 土壤与温室效应 18.14 肥料的水污染 18.15 三个结论低矿化碱性地下水分级图的制作与讨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讨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