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南京
都市
产业
协同
发展
研究
温李庆
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温李庆顾巍巍班鸣 摘要 基于统计年鉴关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对比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利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法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南京都市圈城市可划分为 3 个梯队;根据区位熵分析,得到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提出都市圈产业跨区域协同和集群化发展重点方向。根据上述结果,从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视角提出以下建议: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发展雁阵格局;聚焦重点布局跨区域产业,形成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建立完善协同发展规则体系,形成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区位熵;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071(2023)01 0088 09引言当前,我国正在进入新型城镇化时代,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区域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现象,也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1。2021 年 2 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原则同意,成为中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复建设的都市圈。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多个都市圈规划,包括南京、福州、成都、西安、长株潭等。其中,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唯一跨省规划建设的都市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全球化的演进,都市圈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介入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产业全球化,都市圈的产业竞争力决定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南京都市圈制造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教和文化中心。随着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全面推进,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充分发挥都市圈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优势,建立城市间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和集群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重大且紧迫的课题。本文基于统计年鉴关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对比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利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法进行建模研究。并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创新点在于3 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将都市圈各城市划分为 3 个梯队。二是根据区位熵分析,得出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三是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提出都市圈产业跨区域协同和集群化发展重点方向。一、文献综述德国学者哈肯最早提出了产业协同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间的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可以实现各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产生协同效应2 98。近年来,都市圈、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热点。赵双琳等人从产业协同发展内涵、区域产业协同理论、产业协同效应评估等方88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收稿日期2022 07 13 作者简介温李庆,工学硕士,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210000;顾巍巍,军事学学士,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210000;班鸣,文学学士,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210000。面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产业的协同合作3。在都市圈产业协同研究方面,陈红艳等人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重组的角度研究了东京都市圈产业重构的演进历程4。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评估方面,刘怡等人运用区位熵及修正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估了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各行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并从产业布局、制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5。在城市群产业协同机制创新方面,陈燕等人对粤港澳大湾区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和行业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建议6。在城市两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方面,邢会等人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作用,为产业协同集聚理论提供了新视角7。目前,对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方面的研究较少。陈芳英利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南京都市圈区域内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现状进行研究,并从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视角提出建议8。但该研究基于都市圈 2019 年的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未解决数据项类别不协调且部分重合的问题,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产业协同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对南京都市圈产业协同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采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各产业进行建模研究,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二、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重点方向(一)产业发展现状南京都市圈总面积 6 54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0 7%。由表 1 可知,2021 年年末,都市圈常住人口约 3 54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 5%,经济总量近 4 7 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2021 年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为 4 35 43 5752 08,都市圈城镇化率 73 85%,高于全国 9 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南京都市圈 8 市 2 区(县)经济发展现状可分为 3 个梯队。表 12021 年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相关经济指标地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亿)增长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常住人口(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城镇化率(%)南京6 58716 355 327 51 8636 0962 05942 3417 4586 90镇江3 8404 763 429 43 3048 7048 00321 7214 8279 88扬州6 5916 696 437 44 7347 9047 37457 7014 6371 42淮安10 0304 550 1310 09 3041 5249 18456 229 9866 21芜湖6 0094 302 6311 63 9447 6248 44367 2011 7271 90马鞍山4 0492 439 339 14 2749 4546 28215 7011 3072 39滁州13 4333 362 109 98 5648 9242 52399 008 4362 90宣城12 3401 833 9010 19 3848 5742 05248 707 3561 75金坛9751 101 099 53 6951 9144 4059 2918 5766 84溧阳1 5361 261 3010 14 5051 4444 0680 4315 6864 09都市圈65 39046 665 65/4 3543 5752 083 548 3013 1573 85注:数据来源于各城市 2021 年统计公报第一梯队是以南京为代表的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以占都市圈 10%的土地面积,集聚了都市圈近27%的人口,贡献了都市圈超 35%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7 45 万元。南京市在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首位度高,人口城镇化率高,第三产业发达,是都市圈名副其实的龙头城市。98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第二梯队是以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 4 市,金坛、溧阳等 2 区(县)为代表的地区。4 市 2 区(县)以占都市圈超 3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都市圈超 42%的人口,贡献了都市圈超 44%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3 69 万元。第二梯队的 4 市 2区(县)工业基础好,三次产业发展均衡,增长动能强劲,是都市圈未来的增长极。第三梯队是以淮安、滁州、宣城等3 市为代表的地区,3 市以占都市圈近5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都市圈超31%的人口,贡献了都市圈近21%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8 万元。第三梯队的3 个城市生态资源丰富,发展腹地广阔,是都市圈的潜力地区。从产业结构来看,由图 1 可知,近年来,南京都市圈整体上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滑、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图 12010、2015 和 2020 年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注:每组柱形图从左到右分别为对应城市2010、2015 和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情况。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11、2016、2021 年统计年鉴。分梯队看,以南京为代表的都市圈第一梯队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 2010 年的 52%稳步提升到 2020 年的 63%,是都市圈城市中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 50%的城市,表明南京已经迈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以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 4 市,金坛、溧阳等 2 区(县)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城市,虽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 2010 年到 2020 年逐步降低,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体相当,均高于同期全国值(38%)近 10 个百分点,表明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是南京都市圈第二梯队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存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隐忧。以淮安、滁州、宣城等 3 市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高,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均衡,后续发展潜力较大。(二)产业规划重点方向通过查阅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发展规划、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收集整理出各城市的产业规划重点方向如表 2 所示。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其重点方向存在一定的竞合关系和互补性。在竞争合作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产业是都市圈多个城市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具体来看,南京、镇江、扬州、芜湖、滁州、宣城、金坛、溧阳等 8 市(区)将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作为规划重点方向,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等 7 市将智能装备制造相关产业作为规划重点方向,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宣城、金坛等 7 市(区)将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作为规划重点方向,南京、镇江、扬州、溧阳等 4 市(区)将智能电网产业作为规划重点方向。其中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集群化发展优势,都市圈各市(区)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产业进行差异化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有利于该产业在都市圈范围内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优势,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产业互补性和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淮安的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宣城的文房四宝等文旅产业和绿色食品、滁州的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等产业规划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了淮安、宣城、滁州等城市生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达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南京、镇江、扬州等市生态资源紧张形成优势互补。南京的集成电路、滁州的硅基材料和半导体、金坛的光伏等产业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分工协作。镇江和扬州的航空航天和海工装备、扬州的高端纺织和服装、芜湖的电线电缆、滁州的智能家电、马鞍山的钢铁、溧阳的农牧与饲料机械等产业都是各市(区)根据自身现有产业基础规划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有着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优势。09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 年第 1 期表 2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产业规划重点方向城市产业规划重点方向南京8 大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创新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着力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镇江重点培育 8 大产业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设备扬州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 3 个千亿级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 2 个五百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 3 个百亿级集群。1 个航空产业发展集群淮安3 大制造业发展方向: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3 大主导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