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莆田市
萝苜田
历史
街区
街巷
保护
整治
设计
实践
研究
朱嘉明
162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Design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Luomutian Historical District of Putian City莆田市萝苜田历史街区街巷保护整治设计实践研究摘要:莆田萝苜田历史街区作为民国时期繁荣起来的商埠区,因港兴城,不仅拥有水乡城镇港城一体、水陆交织的肌理特色,亦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保护对象。文章通过对其特征价值的梳理分析,结合具体实践,从街巷肌理织补、界面的整治、节点空间塑造、景观与环境优化等方面入手,提出适应性历史街巷保护整治相关策略,以作为该街区保护再生实践性探讨。Abstract:Luomutian Historic District is a key protected object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Putian.As a prosperous commercial port are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e to the port,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ports and cities,the interweaving of water and land which is the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towns,but also presents an architectural style that combines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block,combined with specific practice,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daptiv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and remedi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lanes from darning of the street and lanes texture,improvement of the interface,shaping of the node spac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s the practical discuss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lock.关键词:历史街区;街巷保护;特色价值;策略方法Keywords:historic district;street protection;feature value;strategy method文朱嘉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521 街区历史沿革萝苜田历史街区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西南部,属于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街区东临霞徐街,西靠白塘街,南濒滨海路和木兰溪支流,北邻保尾路和福厦公路,陆路交通便利,水运条件良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涵江筑涵排涝,兴建水利设施;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端明殿学士蔡襄扩建入海闸门,建立端明陡门,陡门一带形成小集镇;后因水陆交通的改善,集镇范围不断扩大,“涵头”演变成了“涵江”。明清时期,涵江集镇取代宁海港的黄石集镇正式兴起,清代的涵江已成为福建省沿海四大名镇之一。民国时期,街区所处涵江港一带商贸发展更加迅速,依港兴起的萝苜田街区因此也享有“小上海”和“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但因兴化平原的水陆变迁,涵江港逐渐沦为内河港,依港兴起的重要商贸集镇逐步由内陆向滨海转移推进,街区的商业价值逐渐减弱,至今已繁荣不再1。当下,萝苜田街区已演变为以居住为主体的生活性街区,充盈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2 街区价值特征及现状评估2.1 空间格局特色街区随历史港埠而逐渐成形,呈现出“因形就势、水陆交织”的水乡城镇路网形态与肌理特征:以萝苜田岛为中心,历史贸易运输航道海岭河、宫口河、新开河及宫口河支流前林沟至水心河为水系轴带,新桥头路至后街南北主轴为枢纽,其他南北东西走向的街巷大多平行或垂直于河道进行延展,形成有机生长的街区整体网络(图1、图 2),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有河无街、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三种河街布局形态2(图 3)。萝苜田街区水陆交织的空间格局,集中反映了莆田水乡城镇的历史特征,是该街区最为核心的价值特色。2.2 建筑平面类型与外观特色2.2.1 民居建筑平面类型作为生活性街区,民居建筑在街区内的占比最大,其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与外观特征,构成了萝苜田街区独特的肌理形态与历史风貌。从肌理形态上看,民居建筑可分为竹筒屋型、“一明两暗”型、合院型、院落型四种主要类型3。竹筒屋型民居是莆仙传统民居中一种商业与图 1街区水系格局特色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街区肌理特色(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63227|2023|02城市更新区历史建筑博物馆。更为可贵的是,各时期建筑经岁月锈蚀,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感与独特而迷人的地方场所特性。2.3 非物质文化价值特征萝苜田历史街区是莆田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除了莆仙十音八乐、妈祖蔗塔、涵江车鼓等传统手工技艺、舞蹈曲艺,还有诸如妆阁、冲花、爬龙船等传统民俗,其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4 街区现状问题评估首先,街区大量的文物与历史建筑因缺乏系统性的保护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不协调现代建筑的插建,令街区肌理和风貌整体呈现出碎片化,传统地域特色不明显;其次,街区因基础配套设施的缺失与陈旧,导致居民为满足生活需求而无序搭建的众多违章搭盖建筑侵占了街巷空间,致使公共空间严重缺失,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且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此外,因街区内河还未得到治理,水质恶臭;且街巷中各类市政管线、电线电杆纵横交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3 街区保护与再生策略3.1 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目标设计秉承科学保护理念,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与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让街区能持续成为莆田海港与商贸集镇的历史见证;在此基础上,强调各类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多样化利用,让街区的历史遗存“活起来”,历史文化“亮出来”。设计提倡整体性保护,关注在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传承,强调人地关系的持续保持,在循序渐进整治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的同时,注重人居环境的全面整治与改善。设计围绕其独特价值与唯一性,增益街区体验吸引,在保持各类老字号、传统商业业态的情形下,适度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活力业态、文旅萝苜田街区传统风格民居屋顶以出檐深远的悬山顶为主,明清时期的古厝普遍为木结构,外墙通常为砖墙、土墙、木板墙或编竹夹泥墙,民国以后出现土木结构与砖混结构,外墙及承重墙大多采用砖、土、石砌筑。如沿街传统“竹筒屋”型民居,首层多采用木质插板门,二至三层通常为走马廊、板堵或抹灰墙结合盲窗或平开窗的形式。此外,传统风格民居正立面通常带有凹进式的门廊,当心间两根廊柱柱头出挑插栱承托挑檐檩;建筑两侧山墙面通常略微突出 1 3 米不等,将走马廊与一层门廊围合,墙上部常做卷书状墀头与廊柱共通,承托出挑檐口(图 4)。(2)近现代风格民居民国后,街区民居于传统风格外观基础上延伸出了“古典式”与“西洋式”两种风格4。“古典式”风格中出现了龙虎楼、带琉璃栏杆的二层回廊等仿宫殿式建筑的华丽形式;西洋式风格中出现了在古典式门廊前加砌红砖拱券门的拱廊形式,屋面通常采用四坡顶或歇山顶。此外,建筑立面大量使用匹配拱券造型的拱形门、拱形窗以及各种体现西洋特色的异形窗楣与线脚,并于细部装饰中大量使用彩绘(图 5)。萝苜田街区存续的各类历史建筑、风貌建筑集合了莆田地区明清至近现代各种建筑类型,清晰反映了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是为莆田地居住功能混合的特殊类型,平面以窄开间、长进深为特征,以“间”为单位于街巷两侧密集排布,间隔小巷以供通行;部分后侧连接着以厅堂为中心的合院型或院落型民居。“一明两暗”型民居为莆仙地区常见的小型民居形式,包括三间厢与四目厅,呈现以厅堂为轴线,间为单位,开间单数等特征。两者通常不做下间拖,形成块状的肌理形态。合院型民居分为“三合天井”型与“四合中庭”型,“三合天井”型为面阔五开间及以上、带有下间拖和封闭式前院的布局,肌理形态呈现“凹字形”;“四合中庭”型则是由三间厢或四目厅纵向组合形成的“三间厢两座厝”或“四目厅两座厝”,因五开间以下通常不带下间拖,肌理呈现为带单一天井留白的块状。院落型民居是以“一明两暗”型或合院型民居作为基本单元,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组合形成的多进多天井串联式布局。五开间以上的院落型民居亦做下间拖形成封闭式前院,前院可直接设院墙院门,亦可增设“下座照”,继而形成了多天井与院落横纵向串联的凹字形或块状肌理形态(表 1)。2.2.2 民居建筑外观特征萝苜田街区作为中西合璧多元建筑特征融合的典范,包含着传统与近现代两种建筑风格,两者虽于平面肌理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建筑外观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1)传统风格民居图 3河街布局形态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 1民居建筑肌理形态类型(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 4传统风格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5近现代风格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64产业,完善旅游配套性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和品质,增强街区内生动力,营造安全舒适、宜居亦业宜游的高品质文化社区。3.2 街巷保护与整治策略3.2.1 街巷肌理的织补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织补城市”的概念5,以文脉主义思想,运用“拼贴”的方式将被割裂的历史片段在空间上重新连接起来,织补城市肌理,从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片段化严重的问题。历史街区由建筑与街巷构成的肌理反映了其历史空间格局的独特性,但随时间推移亦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因此,设计基于对街区建筑平面类型与肌理形态的研究,依据传统形态与尺度,对部分肌理遭严重割裂或破坏的区域进行织补修复,重塑街巷空间格局完整性与界面连续性。3.2.2 节点空间的营造设计策略设计基于保护规划,结合不同地段历史场所特征营造或结合流线规划需要,对无修复价值或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危旧建筑进行梳理并适当留白,有针对性地穿插构筑节点空间,从而塑造张弛有度且富有节奏变化的街巷空间序列。设计结合节点空间所依附的建筑界面或相关历史环境要素,对其进行独特性的营造,以塑造鲜明的场所特质,使其成为街巷历史文化信息传达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并通过景观小品的增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空间环境质量与舒适度,为居民日常生活交流与历史文化相关公共活动的植入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街区功能活化与当代城市生活需求。正如扬 盖尔在 交往与空间 中提到的:“公共空间的交往活动依赖于室外空间的质量,高质量的户外空间可诱发大量自发性活动的发生。”63.2.3 街巷界面的修复与整治街巷空间由屋顶顶界面、沿街侧界面、地面底界面围合而成。(1)顶界面屋顶修复与整治萝苜田街区由传统风格民居出檐深远的红瓦双坡悬山顶、近现代风格民居的歇山顶与四坡顶等共同组成第五立面肌理。其沿街面深远的出檐、略微起翘且错落有致的檐口,以及行进过程中因建筑高差而穿插显现的由燕尾脊、生巾脊、人字形举折屋面构成的屋顶山墙面造型均为街巷顶界面于人视角下的主要特征。设计基于类型学研究,对现状屋面进行修复与整治,于第五立面景观上传续历史风貌。(2)底界面地面铺装优化设计“良好的铺装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风格,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7萝苜田街区传统街巷铺装主要以红砖与石板为材料,通过顺铺、错缝铺、席字纹、拐子锦、卍字纹等方式进行铺设。铺装设计赓续地域传统材料及铺设方式,随街巷的宽度和走向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