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普洱茶
市场
话语
建构
吴会娟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442023 年 第 2 期当前,普洱茶在茶界是人人皆知的名茶。早在清乾隆年间,云南易武生产的七子饼普洱茶远销东南亚。云南普洱茶还被作为清代的重要贡茶运往京师。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普洱茶重新进入全球化茶业市场,在短短20余年内逐渐发展为高端茶。普洱茶在当代的强势地位是建立在市场话语的不断生产和创新基础之上的。台湾和云南作为普洱茶市场的重要区域,先后建构出了一系列有关普洱茶的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力。如何认识这些话语权力的特点和性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福柯的权力理论力图从权力的微观关系网络出发揭示权力的运作机制、手段及其本质。福柯认为权力的真正起源并非始于国家机器及其意识形态,而是在源于产生权力的各种关系、各个环节之中,权力渗透、弥散到各类关系和日常生活之中并塑造了个体,权力的实施者和受施者,都是权力的产物。“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1。那么权力的起源除了其参与各方的关系本身之外,是否有其他因素也对权力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此,本文结合普洱茶市场话语生产及其权力进行具体讨论。1普洱茶的市场话语建构 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紫砂壶泡沫破裂,经营紫砂壶的商人纷纷转入普洱茶行业,通过普洱茶陈香话语的建构,推动了普洱茶的当代复兴。云南紧随其后,通过对普洱茶地方历史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又构建出普洱茶古老的一系列市场话语。1.1普洱茶陈香话语的建构 普洱茶的陈香话语建构集中体现在台湾茶界群体中。他们对普洱茶陈香话语的建构是基于对紫砂壶古老话语的继承及其意义转换,并由此形成了品鉴普洱茶的新话语体系。台湾在普洱茶兴盛之前,经历了紫砂壶的风靡热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台湾的紫砂壶销售甚至超过了台湾茶叶。在普洱茶进入台湾以后,紫砂壶商人逐渐发现了普洱茶的“养壶”功能。紫砂壶表面本来是有气孔而疏松的,但经过普洱茶长期浸润和人们的把玩以后,紫砂壶出现了“包浆”效果,呈现出幽然光泽。包浆是一个时间流逝、岁月积淀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它使紫砂壶获得了“古老”“悠远”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进而具有了类似“文物”性的价值意义。因此,关于紫砂壶“古老”意义的话语建构塑造了紫砂壶爱好者群体的“崇老尚古”的文化心理,这为普洱茶陈香话语的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随着紫砂壶爱好者群体向普洱茶市场的转向,这一“古老”话语就顺势转换为普洱茶的“陈香”话语。紫砂壶的“老”与普洱茶的“陈”,都表征了时间的积淀的历史内涵,都是对人们追求自然天成的文化心理的回应。因而,当台湾茶人推出普洱茶的“陈香”新话语时,人们很快就给予了积极认同。台湾茶界推出的陈香话语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云南早已有关于普洱茶陈香性味的表述。云南文史选辑中就有普洱茶“陈茶”的记载2。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东南亚宣传普洱茶的杂志茶的故乡云南,有“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点”的记述。但是,云南关于普洱茶陈香的话语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市场影响力,而台湾茶界精英通过出版物和市场手段,把普洱茶的陈香话语转化为巨大的文化品牌和商业价值。首先是出版物对普洱茶的陈香叙事。1995年出版邓时海的普洱茶,开篇就推出了“普洱茶耐久储藏,越陈越香”的话语,普洱茶的香气是建立在其“陈”的基础之上的。“陈”普洱茶的市场话语建构论析吴会娟,甘代军*(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311300)摘要:普洱茶逐渐重新进入全球化贸易体系,并逐渐发展为高端茶叶的前列产品,这一切都有赖于其市场话语的不断建构和系统化发展。在台湾,茶界生产了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和具有特定产地、原料和工艺等一系列品鉴话语。在云南,地方政府和茶商则建构了普洱茶的古老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新话语体系。普洱茶市场话语的当代建构生动地说明了话语权力的来源并非如福柯所说的来自权力关系网本身,而是有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渊源。关键词:普洱茶;市场话语;权力作者简介:吴会娟(1981),女,陕西渭南,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教学、语用学。通讯作者:甘代军(1974),男,四川内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经贸 管理452023 年 第 2 期具有一套相关的话语概念体系:陈期,即表示普洱茶存放时间长短的概念;陈化,即普洱茶经过自然日晒、自然发酵而从生茶到熟茶的形成和制作历程;陈韵,即普洱茶经过自然陈化而形成的独特口感。普洱茶的真正品味体现在其独特的香气上,它定义为“薄弱的原香”,与台湾乌龙茶的“重香”不同。普洱茶的原香具体分为“兰香”、“樟香”、“荷香”、“青香”四大类。其次,通过陈旧品茗空间的塑造,映衬普洱茶的陈香特质。普洱茶的陈香是时间性、历史性的产物,它是岁月流逝、时间积淀的结晶,因而只有在返归过去的时空感中,普洱茶的陈香才能得到岁月的印证。于是,茶商、茶店在茶馆空间中构造竹子、纯木家具、屏风、煤油灯、线装书等陈旧物品,使茶室无声的“陈旧”话语与普洱茶的“陈香”品质暗相呼应,从而形成“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总之,台湾茶商对普洱茶陈香话语的系统建构,使普洱茶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声誉日益高涨,进而把陈普洱推向了台湾茶市的巅峰。1.2普洱茶古老话语的建构台湾的普洱陈茶热潮不断把有关普洱茶的市场话语建构推向巅峰,作为普洱茶重要原产地之一的云南西双版纳古镇易武,为了在普洱茶市场中获得新发展空间,开始了以台湾普洱茶话语为基础的新话语体系建构。在清代,易武是贡茶的重要产区,为了运输贡茶,清道光年间修建了运茶官道。在鼎盛时期,这里的茶庄达百家以上,生意甚至延伸到了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但随着台湾普洱茶热的兴起,易武地区的茶商发现本地的巨大茶业资源及其广阔的市场潜力。由于易武本地已经没有陈茶可卖,因而无法与台湾普洱茶“陈香话语”竞争,于是,易武甚至云南地区开始了普洱茶的“古老”意义建构,他们通过一系列关于普洱茶“古老”的话语生产,赢得了巨大的普洱茶市场话语权和市场空间。首先是“老茶山”话语的生产与传播。詹英佩于2006年出版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书中对古六大茶山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张毅的古六大茶山纪实出版。两本书用“古茶山”话语开启了本地普洱茶市场话语权的建构与对外竞争,他们以茶山的“古老”注解了台湾陈香普洱茶之源头。与古老茶山话语相伴随的是“老茶庄”话语的生产和传播。上述书籍还用不少笔墨介绍古六大茶山的老茶庄。在易武地区,老茶庄遗址约有50座,通常是四合院民宅的建筑模式。它们用古老的旧痕诉说着普洱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厚重感,从而增添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魅力。相伴老茶庄话语的是“老茶号”的话语建构。老茶号在普洱茶书籍中多有记述。曾任勐海茶厂厂长的阮殿蓉说,“原先来易武,主要是看茶山,而今到易武,全是为了瞻仰老茶庄。”3。因而,茶商们纷纷注册普洱茶老字号商标。在2000年左右,易武地区茶商开始注册“同兴号”“同庆号”“车顺号”等老字号普洱茶商标。“车顺号”具有更大的话语权,车顺号不仅有茶庄旧址,而且还保留了一些古老制茶工具,同时还遗存了清代的古老匾额“瑞贡天朝”。这块匾额是车顺号作为贡茶历史的“文物”性见证,因而又催生了易武地区贡茶的历史故事话语。首先是车家形成了关于其家族贡茶故事的叙事话语,其次是配合了易武“茶马古道”历史话语叙事。1990年,6位云南学者沿着滇臧、川藏古代马帮路线徒步考察,将这条古商道称为“茶马古道”。此后,云南普洱茶界利用茶道之古和茶道故事,获得了广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茶马古道成为地方政府发展茶业经济的文化资本,茶马古道成为民众寻古之旅的文化圣地。由此可见,“古茶山”“老茶庄”“老茶号”“老故事”“茶马古道”等普洱茶“古老”话语的系列建构,使云南作为普洱茶原产地,重振普洱茶生产贸易重镇的辉煌,由此获得了与台湾茶界既衔接又相区别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权力。2普洱茶的市场话语权力纵观台湾和云南的普洱茶话语权力,它们形成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动态性结构。台湾茶界精英基于自身的文化品味和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生产出普洱茶的一系列评价话语。当云南被重新带回普洱茶的全球化市场体系时,云南本土又开展了与台湾有所不同的普洱茶新话语生产。2.1台湾的普洱茶话语权在台湾,由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的繁荣和振兴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茶界生产出一套系统的普洱茶品鉴话语及其权力。把普洱茶品鉴准则与台湾本土品茶文化融合起来,是台湾的普洱茶新话语权力建构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台湾饮用老茶习俗为台湾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台湾西北部以丘陵台地为主的地区,是台湾客家人居住的集中区域之一。当地的客家人认为,经过存放的老茶具有调理身体的药用价值。因而他们在身体不舒服时常常泡服老茶,这成为茶俗传统一直沿袭下来。台湾茶商于此受到启发,并利用其饮老茶的文化符号,对普洱茶进行新的话语建构。台湾茶商的话语建构逻辑路径是,老茶之老及其药用价值在于天然的自然演化历程,因而,拓展到普洱茶的效用之上,即普洱茶须经过日光晒干、存放和自然陈化、老化的非人工发酵过程;并且,普洱茶的良好品质还需有独特的产地、生态环境和原料品类,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普洱茶,就不具有真正普洱茶的良好口感和药效功能。这些因素的阐述使台湾普洱茶界树立了自己的话语权力,把香港的茶话语排除在外。在香港,茶商和茶客都不在意于普洱茶的产地、原料和具体工艺,只要属于红汤而具有普洱茶的独特口感,都被视为真普洱茶。因此,台湾与香港的普洱茶话语权形成分化和冲突之势,由此导致台湾对香港普洱茶的拒斥而垄断了台湾的普洱茶生产和贸易。其次是台湾的中产文化为台湾的话语权提供了文化力量。这批茶商基于自身的茶文化品味和茶业实践,构建了台湾的普洱茶品鉴话语体系。这批茶商深入云南,对普洱茶进行了更多了解和认识,并据此进行思想提炼和理论学术专业人文茶趣462023 年 第 2 期深化,出版普洱茶等著作,进行系统的普洱茶话语建构和社会宣传,把“越陈越香”“贡茶”“印字茶”“禅茶”等作为标识普洱茶真假、品味、类型、谱系、价值的标志性话语,从而构建其普洱茶的丰富文化意义和身份符号。正如普洱茶爱好者所言,“陈年普洱,更易一种在时间流逝中的静默,生活上升为艺术,陈年普洱还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是禅茶一味最好的注释”4。因此,台湾中产茶商首先在台湾把普洱茶转化为本土化茶文化,他们通过话语创造和媒体传播而完成了普洱茶在台湾市场的生产和崛起。其次,通过话语创造,台湾茶商使台湾的茶文化得以大大拓展和提升,日益形成仪式化、茶道化、品质化文化空间和文化品格,因而雅致的台湾普洱茶文化与香港的普洱茶文化形成分化。在香港,普洱茶饮是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不属于高端茶品之列。因此,台湾的品位化普洱茶文化压制了香港普洱茶文化话语在台湾的发展。2.2云南的普洱茶话语权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云南地方政府和普洱茶商,其关于普洱茶古老话语权的建构,是与普洱茶的古老物象、古老景观生产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普洱茶古老产地,其有关普洱茶古老事物在漫长、复杂的历史变迁中基本都消失不见了,遗存至今的是一些老茶庄旧址。而当地政府和茶商为了在当代普洱茶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重建甚至新建有关普洱茶的古老物象、风景。随着这些古老景观的再造、建构,形成了一种“规训”普洱茶茶客、茶商和外来游客的话语权力,对某些外来者而言,易武已经成为“朝拜”普洱茶的“圣地”。为了配合普洱茶的古老话语,易武首先进行了老茶庄遗址的修复和扩建,使当年兴盛的茶镇盛况得以历史化、景观化再现,以形象、生动的物象话语述说这些“茶庄”的古老性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伴随老茶庄再现的是老茶号景观语言的建构。在这些老茶庄,老茶号又从典籍、记忆中复活起来,被重新镌刻、书写和招展于老茶庄之中,从而把来参观、消费的客人置于普洱茶的古风、古韵的文化语境中。外地人来到易武,参观、体验茶马古道,参与祭祀茶神仪式,常常是不可或缺的游览项目。只有置身于这些物象语境之中,慢慢体验、品味普洱茶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内涵,才能体会到普洱茶文化的厚重和精髓。当地政府在茶马古道起点建立了“茶马古道”石碑,塑造了3匹驮着茶的铜马雕像和3个赶马人。普洱茶的祭祀景观语言也得以展现,祭祀茶祖和茶神即是其具体体现。在思茅地区,自乾隆年间以来有在孔明生日祭祀大茶树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