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舰与口岸_19世纪“复仇女神号”叙事中的厦门景观_张先清.pdf
下载文档

ID:2312674

大小:2.06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炮舰 口岸 _19 世纪 复仇 女神 叙事 中的 厦门 景观 张先清
炮舰与口岸:19 世纪“复仇女神号”叙事中的厦门景观张先清*摘 要: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复仇女神号”的指挥官霍尔、伯纳德关于航行与战争见闻的详细记录,于 1844 年编辑为 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本文点状式摘取了其中关于石壁炮台、1841 年的鼓浪屿、厦门破城和掠夺等有关厦门的片段记录,并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厦门城的经过,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考察近代厦门城市的历史景观变迁。围绕这一历史事件所形成的各种书写活动,从另一角度为厦门这座滨海城市创造了各类记忆文本。类似伯纳德及其“复仇女神号”的厦门叙事,蕴含着丰富的厦门近代城市景观信息,为我们今天研究厦门城市历史及其遗产,提供了一个全球史的视角。关键词:复仇女神号 鼓浪屿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厦门是英军试图侵占的主要城市之一。在来犯的英军舰队中,有一艘特别的船 “复仇女神号”(Nemesis)。为什么说这艘船特别呢?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铁壳战船,也是第一艘绕过好望角、抵达东亚海域的铁壳蒸汽船。正如安德里安G.马歇尔所说,这艘由英国莱尔德造船厂在 1839 年完工的铁壳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工业革命的本质,展现了铁、煤、蒸汽这些工业革命的符号是如何为英帝国对外殖民扩张服务的。在跟随英国舰队侵人中国东南海域过程中,作为“复仇女神号”的指挥官,霍尔(W.H.Hall)、伯纳德(W.D.Bernard)颇为详细53*张先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区域文化发展等。英 安德里安G.马歇尔:复仇女神号 铁甲战舰与亚洲近代史的开端,彭金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第 1 页。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地记录了一系列航行与战争见闻,这些见闻于 1844 年编辑为 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一书,由当时英国著名的出版商亨利科尔本(Henry Colburn)出版,并很快在次年出版了第二版,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国广泛流传的畅销作品。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 一书中保存的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深人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厦门城的经过,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考察近代厦门城市的历史景观变迁。石壁炮台在抵抗英军的侵略时,作为厦门城的标志性防御工事 著名的石壁炮台曾经引起英国人的广泛关注。石壁炮台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三大炮台之一,其他两处是虎门炮台和镇江炮台。炮台原址位于厦门湾南岸,处于厦门港白石头至沙坡尾一带,距离现在的胡里山炮台约 2 公里。石壁炮台的建造者是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1840 年,他从云南巡抚任上调任闽浙总督,接替此前被道光帝革职的邓廷桢。1841 年3 月赴任之后,颜伯焘积极整顿厦门防务。鉴于此前在厦门岛南岸所建设的炮墩是用沙袋堆成的临时性工事,并不坚固,因此他向清廷请求拨付巨额银两,沿厦门湾南岸建造了一道坚固的海防工事。整个炮台长约 1.6 公里,高 3.3 米,厚 2.6 米,每隔 1.6 米留1 个炮洞,共安设大炮100 门,因全用花岗岩建成,所以称为石壁炮台。关于这个炮台工事,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 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记载:在横跨大湾口的几乎所有小岛上都建有许多炮台和野外工事;在厦门岛上,也建有一连串的排炮和野外工事,控制着通往该城的入口。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长长的石头炮台,它是用花岗岩精心建造而成,表面用泥土覆盖,沿着海岸几乎一直延伸到城郊,旨在控制通往厦门港的通道。炮台装备着整整长达一英里长的一排大炮,炮眼上覆盖着大块的石板,上面堆满了泥土作为掩护,所架设的大炮不少于 96 门。炮台的背面则是一系列陡峭的岩石高地,中国人在这些高地的一侧建造了一道坚固的石墙,作为炮台的侧翼防御。63W.D.Bernard,W.H.Hall,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London:Henry Colburn,1844.转引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 170 页。炮舰与口岸:19 世纪“复仇女神号”叙事中的厦门景观 在经过了前期的侦查和精心准备后,1841 年 8 月 26 日下午 1 时 30 分,英军发动了进攻。以“威里士厘号”(Wellesley)和“伯兰汉号”(Blenheim)为首的英军战舰驶抵靠近石壁炮台 400 码处下锚定泊,向炮台展开猛烈的炮击。其余战舰“卑拉底士号”(Pylades)、“哥伦拜恩号”(Columbine)、“巡洋舰号”(Cruiser)和“阿尔吉林号”(Algerine)则沿着炮台外侧继续航行到厦门岛南岸的最前端,与沿线厦门守军进行炮战。尽管石壁炮台十分坚固,但因为清军在武器上远远落后于英军,在英军调集重炮攻击后,炮台守军逐渐不支。当日下午 3 时 45 分,英军海军陆战部队第 18 团和第49 团在“弗里吉森号”(Phlegethon)和“复仇女神号”及一些小船的载运下,开始从靠近石壁炮台一侧的海滩登陆,向炮台进攻,炮台内的厦门清军则用抬枪和火绳枪还击。由于石壁炮台城墙很高,英军又没有携带云梯,只好通过叠罗汉的方式,从一个城墙地势较低的地方登上城墙。看到英国人爬上了城墙,清军在抵抗无望之后溃逃。时任金门镇总兵江继芸跳海自杀殉国,不少清军官兵战死,石壁炮台最终陷落。英军在攻占石壁炮台后,根据 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 的记载,英国人近距离观察这个炮台后,无不为这个炮台工事的坚固程度所震惊:当我们检查石壁炮台面海那部分结构时,看到它的围墙是那样坚固,不能不使人叹服。它是由凿开的花岗岩筑成的,外面用泥土覆盖。它如此坚固,以致我们两艘战列舰在仅四百码的距离上对它进行猛烈射击,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真的,这可以说是一座不怕炮弹的炮台。与石壁炮台外观的坚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人也发现厦门守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在两个炮眼之间又有小屋,或者是一种临时的瞭望窝棚,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各种武器、衣服、半熟的食物,还有鸦片以及用于吸食的烟具,甚至还发现了一匹马。许多大炮安装欠佳,总体而言炮架的设计很差,而且时常出毛病。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大炮上面安放着沙袋,以防止它们因震动而从炮架中掉出。显然这座堡垒是在仓促间装备起来的。73转引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 177 页。转引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 177 页。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也许是因为石壁炮台的气势雄伟,石壁之战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出版物中大肆宣传的一个主题,在当时很多的英文报道及图书中都提到了这个炮台,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都称赞石壁炮台的坚固防卫性能。在当时英国人创作的描绘攻占厦门的战争绘画中,石壁炮台也时常可见,构成了 19 世纪英国战争视觉史表述鸦片战争厦门之战的一个东方符号。破城与掠夺在攻占石壁炮台之后,英军很快就向厦门城进发。尽管沿途仍有一部分厦门守军顽强抵抗,但都被英军击溃。此时,颜伯焘见形势已无法扭转,就率领部分文武官员逃往同安城。失去指挥的厦门清军很快陷人混乱状态,丧失了抵抗力量。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 记载了厦门城破前的情形:天亮时我们进行了侦察,很快就发现,应该不会有什么抵抗。到处都是极度的混乱和惊慌,数以千计的居民带着他们最宝贵的财物匆匆逃出北门。实际上,这显然是一片大恐慌。因此,第18 团在第49 团的支持下,一方面毫不迟疑地奉命从山上向最近的城东门方向推进;另一方面,指挥部科顿上尉则仔细侦察通往东城门的道路。1841 年 8 月 27 日清晨,英军第 18 团的先头部队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来到了厦门东城门脚下。当时的厦门城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城寨。厦门老城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所造的中左千户所城发展而来,其间几经兴废,清初迁界,李率泰下令拆毁城寨,厦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重修厦门城,两年后把城墙拓展到600 丈,但和之前所城时代的周长425 丈相比,城池面积并没有扩大很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老城的防卫力量显然仍是比较落后的。当时颜伯焘将防守重点放在厦门岛进出水道及鼓浪屿、浯屿等外岛链上,而对厦门老城则没有投人更多的防卫建设。厦门老城此时期估计只能依靠原来的城防设施。显而易见,这些旧式的守城装备难以抵挡已经装备了高度近代化武器的英国侵略者的进攻。英国军舰“摩底士底号”(Modeste)是与“复仇女神号”一起进攻厦门的英国战船,其大副宾汉(J.Elliot Bingham)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方的亲历者,他于 1842 年83转引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 179 页。炮舰与口岸:19 世纪“复仇女神号”叙事中的厦门景观 在伦敦出版了两卷本的 远征中国纪事(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记述此次英军侵华的经过。在该书中,宾汉描述了他初见厦门城的情况:包括城郊和东北的郊外在内,城的周长当不能远下于十里。附近的山居高俯临卫城。卫城完全居高俯临郊外。卫城周长几达一里。城墙依地势而起伏,高度自二十至三十尺不等。上有城牙,有四扇门。各有一个瓮城,瓮城上各有一扇门,与内门互成直角。同样,伯纳德等人对厦门城的观察也和上述宾汉所见很接近。在伯纳德看来,厦门城可分为内城(指主城)和外城(指城郊)两个部分,二者之间由一系列陡峭的岩石山丘隔开,他在 复仇女神号航行作战纪事 中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厦门城形状:实际上,厦门坐落在一个地岬之上,在它的背面与侧翼,山峦起伏。依地势构筑的城墙,高度不一,自二十到三十英尺不等。如同其他地方一样,这座城也有四座主要城门。每一座城门有一堵外墙,门内有空旷地段。过此,即是第二个门。外门与内门成为直角。因此,从城外到城内的道路是由主要的一道城墙控制着的。在上述宾汉、伯纳德等人所观察到的厦门城及其四个城门景观中,传统时代中国城池所特有的瓮城防卫形制显然引起了这些英国人的注意。厦门城北门靠近今天公园西路,与金榜山一带山丘毗连,容易逃生与隐藏,所以英国人还观察到城内的居民大多从北门逃出城。而东门显然是厦门城的主要防御点,这里是海面船只进人厦门湾后离得最近的城门,也距离石壁炮台不远,前有鸿山、镇南关作为屏障,地势险要。厦门城中最重要的海防机构 福建水师提督所辖中营参将署就设在东门边。但英军第18 团的先头部队到达东城门时,发现尽管东城门紧闭,却没有任何守军抵抗,于是英国人很快就利用在大门不远处发现的一些梯子爬上了城墙。他们发现东城门大门内侧堆着成堆的装满垃圾、土和沙子的袋子,显然这是守城的清军为了防备英军攻城而封堵了城门,英军花了好长的时间才将这些沙土袋子清理好,然后将城门打开。根据地方志的资料,厦门在清政府收复台湾后,成为清朝拱卫东南的海防要塞,93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156 页。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编 鸦片战争在闽、台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第169 页。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因此在这里设置了不少官署,如在城内置福建水师提督衙门,掌管海防事宜,并将兴泉永道移驻北门城外魁星石下。此外,还设置了海防同知、台厦兵备道等各级衙门。17 世纪以来,厦门就已是清朝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随着衙门增多,城中人口也日渐增加,厦门由此发展为一个兼具军事防卫与商业贸易港口城市:“文武具备,城市亘延,百余年来,生齿日繁,阛阓民居不下数万户,俨然东南一都会焉。连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